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成语典故读本
29131700000025

第25章 战争博弈(5)

丞相魏相却不赞成他的观点,向宣帝劝谏道:“这些年来,匈奴和我朝非常友好,双方并没有发生战争。如果为了车师而去与匈奴作对,道理是说不通的。现在,边境上老百姓的日子很穷,缺衣少穿,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轻易得罪邻国呢?

“现在国内连年遭灾,农业生产总是歉收。郡县官吏称职的很少,风俗、道德也有很大问题,儿子弑父、妻子杀夫的案件层出不穷。我觉得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怎样处理好国内的事情,应当首先整顿朝政,重用人才。

“如果一定要兴无名之师,打老百姓所不欢迎的仗,即使一时侥幸取胜,也会带来无穷的后患。仗着人多势众而向外邦炫耀武力,就是骄横的军队,军队骄横必定要灭亡。”

汉宣帝听从了魏相的忠言,没有对匈奴使用武力,只是派遣部分军队开到车师附近,等匈奴兵退回本国后,将郑吉的军队接回渠犁。

◎成语释义

骄傲的军队必定打败仗。

◎故事出处

《汉书·魏相传》:“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出处译文

仗着人多势众而向外邦炫耀武力,就是骄横的军队,军队骄横必定要灭亡。

不自量力

春秋时期,在现在河南境内有两个小国,一个叫郑国,一个叫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开始派军队攻打郑国。尽管两个国家都很弱小,可是郑国的人力与物力比息国要多出很多,郑国的军事实力也比息国要强。

由于息国的实力赶不上郑国,所以它出兵攻打郑国只能是连吃败仗。并且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息国因为战场上的失败,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国力越来越衰弱。

息国吃了败仗之后,一些眼光独到之人对息国的形势进行分析后断言,息国很快就会面临亡国的危险。

他们的分析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依据:

首先,息国不考虑自己的国家德行如何。第二,息国没有周密而正确地将自己国家的人力、物力以及军事实力好好估量一番。第三,息国对与自己亲近的国家并没有表示继续友好的意思,两国的关系不稳固。第四,息国没有讲清楚自己征讨郑国的正当理由。第五,息国不能查明用兵失利的过错和责任,也就没有找到错误的承担对象。

犯了以上这五条错误,如果再与别国发生战争,那就肯定会失败。这样一来,息国不就要亡国了吗?

果然不出他们所料。没过几年,国力弱小的息国就被强大的楚国吞并了,国君的夫人也被楚王占有,成为他的玩物。

◎成语释义

不能恰当地估计自己的实力,或者将自己的力量估计过高了。量:估量。

◎故事出处

《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

◎出处译文

不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不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

一败涂地

秦朝末年,由于秦朝的暴政,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沛县的县令见到很多官吏被起义的人民杀死,很担心自己的安全。当时萧何、曹参在县衙当官,他们建议县令将逃亡在外的刘邦找回来。县令同意了,并派人去找刘邦回来。

可是当刘邦的人马来到城外时,县令又变卦了,他担心刘邦回来后自己会被取代,于是下令关闭城门,不准刘邦等人进城,并打算杀掉出主意的萧何等人。萧何、曹参听到消息,就偷偷地逃出城,投奔了刘邦。

刘邦打算攻下这座城,便叫人用白布写了书信裹在箭上射进城。信上说各路抗秦的力量已经势不可当,号召老百姓起来杀死县令,选有才能的人做新县令。城里的人们看到信后,就杀死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入城。

大家都推举刘邦为县令,刘邦推辞说:“现在各地纷纷起义,英雄豪杰一起举事,如果没有好的头领,一旦失败就会肝脑涂地,不可收拾。希望大家另外选取有才能的人当县令吧。”到最后刘邦还是当了沛县的县令。

◎成语释义

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故事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

◎出处译文

现在各地纷纷起义,英雄豪杰一起举事,如果没有好的头领,一旦失败就会肝脑涂地,不可收拾。

灭此朝食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顷公发动人马,攻打鲁国和卫国。齐顷公以为鲁、卫两国国力弱小,此去必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很快就能得到利益。谁知鲁、卫两国见势不妙,就派人到晋国搬请救兵。

公元前589年夏,晋国答应了鲁、卫两国的请求,派郤克为中军元帅,前去救援。齐、晋两军在鞌地摆开阵势,准备决一雌雄。鞌,就在现在的山东省历城县附近。

齐国军队,上至齐顷公,下至寻常军士都非常骄傲,觉得晋国军队肯定是来送死的。

正式交战那一天,齐顷公亲自出马,由邴夏给他驾车,忠义无双的逢丑父则站在车的右边负责警卫工作。天刚亮,齐军还没吃早饭,齐顷公就要展开攻势。

邴夏劝道:“您要进攻敌人,也得让自己吃了早饭再说吧!”齐顷公人狂话也狂:“我要把这些送死之敌消灭干净,再吃早饭!”他不但没吃早饭,也不等战马披上防护甲,就急不可待地登上战车,发出进攻的命令。

在战斗中,晋国的军队作战既勇敢,又意志沉着。晋军主帅郤克身先士卒,带头杀敌,即使身负重伤也不后退半步。郤克的一员部将虽然一只手受了伤,也不下火线,用另一只手击动战鼓,为士兵们鼓劲。晋国士兵奋勇杀敌,真有以一当十之势。

齐军的士气却越来越弱。齐顷公作战一再失利,甚至被敌人困住,若非逢丑父假冒他的身份把自己交给敌人,他就被敌军擒获了。

这一场仗,齐国大败亏输,齐顷公只得向晋国献出了大批宝器,归还从前侵占的鲁、卫两国的土地。郤克见已经达到了目的,才同意停战,率军回转本土。

◎成语释义

本意是消灭了敌人再吃早饭。现在用来比喻杀敌时的急迫心情,形容斗志昂扬,不把敌人放在眼中。

◎故事出处

《左传·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

◎出处译文

齐顷公说:“我要把这些送死之敌消灭干净,再吃早饭!”他不但没吃早饭,也不等战马披上防护甲,就急不可待地登上战车,发出进攻的命令。

卷土重来

秦朝施行暴政,使得老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当时,项羽和其叔叔项梁在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组织了一支有八千人马的子弟兵。这支军队战斗力非常强,也得到人民的信赖。很快,项氏叔侄就靠着这八千子弟兵打出了一片江山,所统率的军队也由少到多,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队伍。

后来,项梁不幸遇害。项羽和刘邦联合起来,继承项梁的遗志,并肩作战,打得秦朝军队心惊胆战。秦朝江山越来越不稳,终于被这二人所夺。

秦朝灭亡后,项羽扶立楚怀王为义帝,大封诸王。可是,没过多久,项羽为了争权夺利,竟然妄杀义帝,于是天下大乱,群雄纷起,愿意扶保刘邦称帝,为义帝报仇。

当时项羽的力量本来很强大,但是他刚愎自用,过于骄傲,损失了很多人马。最后,他在垓下与刘邦决战,中了刘邦部将韩信的圈套,被杀得大败亏输。项羽带兵杀出重围,逃到了乌江边。

这时,乌江亭长摇来一叶扁舟,要渡他过江,并且对他说:“江东虽然小,但还有千里之地。大王过了江,还能在那里称王。”

可项羽一口回绝,他说:“现在是老天要绝我的生路,我又怎能渡江逃走?何况我当年率领江东八千子弟渡江攻打秦国,如今八千子弟有的死了,有的不知下落。我若一人回去,纵然江东父老仁厚,立我为王,我又有何面目去见江东父老?”

这时,刘邦的追兵赶到。项羽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回过身来与敌军搏斗,杀了许多汉兵,然后在乌江边自刎而死,年仅三十一岁。

到了唐朝晚期,诗人杜牧来到乌江边,想起当年的旧事,很为项羽惋惜。他认为,项羽如果听从亭长之语,渡江而去,还能卷土重来。到那时,项刘二人的胜负还不一定呢!想到这里,四周景物又引起了杜牧的伤今怀古之情,于是他在乌江亭上题诗,有两句是这样写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成语释义

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又一次猛扑过来。卷土:形容很多人马奔腾的样子。

◎故事出处

唐代杜牧《题乌江亭》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出处译文

江东子弟中有很多有才能的人,失败后组织力量,再一次猛扑过来也是有可能的。

养虎遗患

秦朝灭亡之后,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由于刘邦重用人才,争取人心,力量越来越强大。而项羽却不听取贤人的意见,也不关心老百姓,与刘邦打成了个平手。这时,刘邦派人去和项羽商量,愿意以鸿沟作为界线,项家占东边,刘家占西边,从此不再打仗,相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