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成语典故读本
29131700000045

第45章 权智谋略(6)

当天晚上,班超带领三十六名勇士接近匈奴人的住所,将匈奴人杀死,并把他们的首级给鄯善王观看。国王惊得浑身是汗,知道汉朝将士不是好惹的,终于决定投靠汉朝,不接受匈奴的劝诱。

◎成语释义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就不能将幼虎捕获。常用来比喻不亲临险境、经历艰苦,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故事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出处译文

班超说:“不进入老虎洞,就不能捕获小老虎。”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项羽和刘邦本是楚怀王手下的大将,志在推翻秦朝,救民于水火。后来,项羽在巨鹿打败了秦军的主力,刘邦则攻占了秦朝的都城咸阳,秦朝终于在农民起义的烈火中寿终正寝。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却封刘邦为汉王,建都南郑,让他到穷困的汉中和巴蜀去称王。

刘邦知道自己的实力还不强大,只好忍气吞声,将军队从关中撤出,往汉中而去。项羽怕刘邦与他争夺天下,就让秦朝的三员降将在关中为王,严防刘邦向关中进军。

在去往汉中的路上,刘邦的谋士张良给他出了一个主意:“项羽现在对您还不放心,您可以把走过来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表示无东归之意。这样项羽就会以为您打算在汉中为王,不再出来与他为敌,就不会防备您了。”为了骗过项羽,刘邦采纳张良之计,将栈道烧毁。熊熊大火燃烧了起来,栈道被烧得一片狼藉。

刘邦到了汉中,整顿军队,拜韩信为大将,想统率人马入关,与项羽争夺天下。韩信为了迷惑敌人,派出几百名士兵去修复栈道,假装要从栈道进军。

镇守关中的雍王章邯知道了这个消息,不由笑了起来,他说道:“当初把栈道烧毁,结果给自己的进攻制造了障碍。现在只派几百人去修,要想修好又得等到何年何月!”其实,自以为聪明的章邯中了韩信的计了。

韩信在派人修栈道的同时,暗中率领汉军主力从小路迅速向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县东部)进发,趁当地守将不防备,一举将陈仓攻克。章邯听说陈仓失守,这才着急起来,亲自率领军队前去抵抗,但已经太晚了。

由于韩信占据了有利的地形,章邯打了几仗,都大败亏输。他不敢去见项羽,只好拔剑自刎。接着,刘邦的军队胜利攻入咸阳,占领了关中全境。

◎成语释义

原意指明里修栈道,暗中却出兵攻打陈仓。现在常用来比喻表面上做一套,暗地里又做另一套。

◎故事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后,率领大军进驻鸿门。有人向项羽报告,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大怒,准备与刘邦决一死战。刘邦的力量不如项羽,为避免冲突,他与谋士张良亲自赶到鸿门,向项羽谢罪。项羽觉得刘邦远来是客,不可和他一般见识,就设宴款待。项羽的谋士范增认为,刘邦是个英雄,将来必定成为项羽称霸天下的障碍,所以必须杀掉他。

在酒席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要他当机立断,杀掉刘邦,可是项羽犹豫不决,干脆不理睬范增。范增很生气,就出去找到项羽的堂弟项庄,对他说:“你进入大帐,假装舞剑助兴,找机会把沛公给杀了。”沛公,就是刘邦。项庄进了大帐,拔出宝剑,在刘邦面前舞起来。

项羽的族叔项伯是支持刘邦的,他看出项庄的用意,就拔剑与项庄对舞,用身体保护刘邦。张良见此情况,心中非常焦急,便出帐找来刘邦的部将樊哙,对他说道:“现在的情况非常危急,项庄表面上是通过舞剑来助酒兴,其实是想杀沛公。”

樊哙不但是刘邦的部将,还是他的连襟,两人感情非常深厚。他一听也觉得不妙,就强行进入大帐,睁大眼睛怒视项羽,指责他听信谣言,要诛杀有功之臣。这样一来,情况才有所好转。

过了一会儿,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才从鸿门抽身逃走,回转自己的军营。

◎成语释义

项庄以舞剑为名义,实际上想要刺杀刘邦。比喻表面上有正当名目,实际上却别有用心。

◎故事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出处译文

樊哙问道:“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正在舞剑,他一直在打沛公的主意呀!”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商朝末年,纣王残暴无道,可是他手下的诸侯周文王却以仁义治理万民,老百姓非常喜欢文王,痛恨纣王。姜太公听说周文王是个明君,就跑到周国,在渭水边的一个地方隐居下来。其实,姜太公并不想真的过隐居生活,而是等待机会,希望周文王能够发现他,请他协助处理国家政务。

在暂时隐居的时间里,姜太公经常到磻溪旁钓鱼,来打发时间。可是,同别的钓鱼者不同的是,他钓鱼时用直钩,上面没有一点鱼饵,鱼钩也不沉入水中,而是悬在离水面三尺高的地方。他在钓鱼的同时,嘴里还念念有词:“不愿意活的鱼儿,如果你们心甘情愿的话,就自动上钩吧!”

姜太公这种奇特的钓鱼方法,很快就传到周文王的耳朵里。周文王觉得这位姜太公很有可能是位奇才,于是就带上丰厚的礼物去见姜太公。两人见面之后,姜太公高谈阔论,充分地显示了自己的才华。

周文王大喜,请姜太公辅佐自己处理国政。姜太公觉得周文王名不虚传,真是一位礼贤下士的明君,就答应为他效力。这一年,姜太公已经八十岁了。

后来姜太公辅佐文王,把周国治理得国富民强。文王死后,他又辅佐文王之子武王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国运最为长久,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成语释义

姜太公用直钩不挂鱼饵钓鱼,愿意上钩的鱼,就自己上钩。常用来比喻心甘情愿地中圈套或者去做某事。

◎故事出处

《武王伐纣平话》:“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春秋时期,晋献公特别喜爱妃子骊姬。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上太子,先设下毒计,害死太子申生,又诬陷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夷吾有造反之心,逼得他们逃往外邦,不敢回国。

晋献公死后,奚齐很顺利地当了国君,由大夫荀息辅佐他处理朝政。大夫里克和丕郑心中不服,就将奚齐杀掉。骊姬心痛不已,又让自己妹妹的儿子卓子当国君。里克和丕郑依旧不服,又将卓子和荀息杀死,还鞭打骊姬,把她打死。

里克知道公子重耳最为贤明,就派人请重耳回国为君。重耳知道国内局势复杂,不宜前往,就婉言谢绝了。里克见重耳不理他,又请夷吾即位。夷吾不相信里克,派手下郤芮出使秦国,请秦国帮助他回国,并允诺回国后献给秦国五座城池。秦穆公贪图重利,送夷吾回国,他就是历史上的晋惠公。

晋惠公没有归国之时,曾经给里克写信,表彰他的功劳,还说要赐给他一块封地。可是他一回国,就翻脸不认人,想把里克杀死。

夷吾派人对里克说:“你杀死了两位国君、一位大夫,难道还想活命吗?”里克见晋惠公竟然过河拆桥,后悔不该迎他回国,就愤怒地说:“不把两位国君废了,您怎能登上国君之位?要给人加上罪名,还担心没有借口吗?既然如此,我何惜一死,就听从国君的命令吧。只怕天下人要议论国君的。”

里克把话说完,就拔剑自杀。

◎成语释义

比喻随心所欲地加害他人,编织罪名。患:担心。辞:借口。

◎故事出处

《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出处译文

没有废立的事,您怎能登上国君之位?要给人加上罪名,还担心没有借口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春秋时期,吴国国主寿梦准备讨伐楚国,灭一灭楚王的威风。有的大臣认为,即使吴国打败了楚国,别的国家就可能乘虚而入,袭击后方空虚的吴国。结果吴王很生气,就传下一道旨:如果有谁敢劝阻出兵,就将谁开刀问斩。大臣们知道吴王说得出就做得到,谁也不敢轻易去摸老虎屁股。

吴王的侍从中有位少年,他深恐吴王吃亏,就采取一种间接的办法进行劝阻。于是,他对吴王说,自己在王宫后园用弹弓打鸟,结果没打着鸟,却发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吴王让他说出来,他就讲道:“我看到一只蝉在树上一边悲哀地叫着,一边喝露水解渴,却不知道身后有一只螳螂。那只螳螂弓着身子,弯着前肢,想把蝉杀死,却不知道自己旁边还有一只黄雀呢!”

“那黄雀到底想干什么呢?”吴王明知故问。

少年不慌不忙地答道:“那黄雀伸长脖子,想啄螳螂,却不知道我正在树下,用弹弓瞄准它,要把它打下来。蝉、螳螂和黄雀都只注意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它们的后面还有巨大的灾害啊!”

吴王听后才知道,原来这少年说了那么多话,是为了用这个故事规劝自己不要贸然出兵。要知道,征讨楚国虽然有可能取胜,但后方的敌国却不可不防。他思来想去,还是收回了攻打楚国的命令。

◎成语释义

螳螂捕捉蝉,却不知道有黄雀在背后要啄食自己。常用来比喻贪图眼前利益而去损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在后面要算计自己。

◎故事出处

《说苑·正谏》:“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出处译文

蝉在树上一边悲哀地叫着,一边喝露水解渴,却不知道身后有一只螳螂。那只螳螂弓着身子,弯着前肢,想把蝉杀死,却不知道自己旁边还有一只黄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