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青少年的成语典故读本
29131700000058

第58章 士林雅趣(7)

嵇康是三国时期的著名隐士。他为人耿直,才华出众,又长得魁梧英俊,格外引人注目。由于他对掌权的司马氏集因不满,所以惨遭杀害,死时年仅四十一岁。嵇康的儿子嵇绍,继承了他父亲的优点。无论走到哪里,都显得与众不同。

后来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就将嵇绍召到洛阳做官。有人看见他后,就对著名官员王戎说:“昨天我正巧与嵇绍相遇,他的身材是那样的魁梧高大,在人群之中,就如同一只鹤站立在鸡群中那样。”

王戎听了,笑笑道:“你还没有见过他父亲嵇康,嵇绍与他父亲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啊!”

晋惠帝司马衷继位后,任命嵇绍为侍中,让他作为天子的随从,为天子撰写文书。因此嵇绍经常在宫廷出入,很受人们羡慕。

后来,“八王之乱”爆发,惠帝御驾亲征,嵇绍紧随天子左右,保护圣驾的安全。在一次战役中,他为了保护惠帝,中箭而死,鲜血滴在惠帝的战袍上。晋惠帝非常感动,不让内侍将战袍上的血迹洗掉,来表达对嵇绍的怀念。

◎成语释义

像鹤立在鸡群之中。用来比喻仪表出众,才能、品质超过一般人。

◎故事出处

《世说新语》:“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

◎出处译文

有人对王戎说:“嵇绍身材魁梧高大,在人群之中,就如同一只鹤站立在鸡群中那样。”王戎回答说:“你是还没见过他的父亲才这样说的吧。”

江郎才尽

江郎,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江淹。他字文通,是南梁考城人。江淹年轻的时候,家里非常穷,甚至没钱买笔买纸。但他一心想博取功名,所以读书非常用功。通过刻苦学习,他的命运终于得到改变。他做官一直做到位列朝堂的光禄大夫,名气也越来越大,人人都把他当做文坛才子来看待。

可是随着官位的升迁,他的写作水平却大幅度退步。以前他写作的时候,文思如潮,下笔如神,绝妙的佳词佳句层出不穷。可是他身价倍增之后,写出来的诗却普普通通,平淡乏味。

坐享富贵的他,本想写点文章,可是提起笔来总要想上老半天,却依旧写不成个样子。有时候灵感突然来了,他写出了一两句诗,但人们细细读来,又觉得没有什么精彩之处。

据传说,一次江淹坐船出游,船停在禅灵寺河边,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一个自称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江淹不假思索,就将怀中的几尺绸缎还给他。从此以后,他的文章就乏善可陈了。

还有人传说,有一回江淹在凉亭里睡午觉,梦见一个叫郭璞的人向他索要一支笔,还说那支笔本来是他的,在很多年前借给了江淹。江淹觉得有借有还,方合道理,于是取出一支五色笔还给了他。从此他的文思就好像枯竭了一样,再也写不出惊世骇俗的文章来了。

◎成语释义

江郎的文才没了。常用来比喻创作思维减退。尽:完,没了。

◎故事出处

《南史·江淹传》:“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出处译文

(江淹)后来写诗,再也写不出好的句子来,当时的人都说他的才华已经耗尽了。

空前绝后

晋朝的顾恺之,有突出的才华,特别善于绘画。他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神态就和真的一样。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人物时,眼珠总是等到后面再画。有人问他这是为什么,他笑笑说:“人物传神之处,正在这里。”人们听了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纷纷佩服不已。当时,人们称他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南北朝的梁朝,出了个很有名的画家,叫张僧繇。山水画、人物佛像画是他的特长。梁武帝信佛,建了许多寺庙佛塔,都请他去作画。

唐代的吴道子书画皆佳,尤善于绘画。他的山水画、佛像画非常有名,天下皆知。据说,他在景玄寺画了一幅地狱变相图,不画鬼怪却显得阴森恐怖,很多坏人看了此画就悔悟自新、改学好人。

后人曾经对这三位画家进行了评价,他们说:“顾恺之的画超越诸多前辈,张僧繇的画,后人望尘莫及,吴道子的画则兼有两人的长处,称得上空前绝后。”

◎成语释义

从前没有,今后也不会再有。常用来形容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绝:中止、断绝。

◎故事出处

《宣和画谱》:“顾冠于前,张绝于后,而道子乃兼有之。”

◎出处译文

顾恺之的画超越诸多前辈,张僧繇的画,后人望尘莫及,吴道子的画则兼有两人的长处,称得上空前绝后。

洛阳纸贵

在西晋时期的文坛,左思独领一时的风骚,他的文章写得非常出色,令同辈作家望尘莫及。他写作时非常严谨,注重质量而不盲目追求数量,他曾用了十年的时间写出《三都赋》这篇文章。

他的妹妹被选入皇宫后,左氏全家都搬到京城洛阳,他也被封为著书郎。从这以后,左思就开始了对《三都赋》的构思。“三都”是指魏、蜀、吴三国的都城。他整天细细思索,琢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

他书房外的走廊里、庭院里,甚至厕所里都挂上了纸和笔。他一旦想出一个妙句,就非常高兴地写在纸上,并在以后反复推敲、斟酌,直到自己感到满意才罢休。就这样,他每天努力写作,一共用了十年的时间,才结束了《三都赋》的创作。

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三都赋》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当时的名士非常喜欢《三都赋》,有地位的人争相买纸抄阅这篇奇文。一时间,洛阳的纸张竟然达到供不应求的程度,价格上涨的程度极高。

◎成语释义

洛阳的纸都涨价了。常用来形容作品非常出色,风行一时,流传广泛。

◎故事出处

《晋书·文苑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出处译文

于是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

前无古人

陈子昂是唐代前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才学很高,心怀理想,二十四岁就通过了进士考试。进入仕途之后,他多次上书,谈论国家大事,说得头头是道。武则天大喜,任命他为麟台正字。不久,他又担任右拾遗,承担重任。陈子昂虽是文人,却对军队的事务非常喜爱,曾经参过军,为唐王朝的开疆拓土、保护边关立下了功勋。

公元696年,武则天传下旨意,命令建安王武修宜统率大军,讨伐对中原不敬的契丹。陈子昂主动请求参加军队,担任了随军参谋之职。

这个武修宜虽然位居王爵,其实什么才能都没有,他指挥军队作战,吃了好几次败仗。陈子昂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几次向他献上奇计,甚至请求亲自率领一支一万人的部队,充当前锋,为他开路。可是武修宜听了不但不高兴,还把他降为军曹,对他进行严厉打击。

陈子昂本想在边关大干一场,施展自己的才华。可是武修宜有眼无珠,根本不把他当回事。他越想心中越不平,不觉抑郁起来。

他登上离军营不远的幽州台,情不自禁地联想起战国时燕昭王重用乐毅的历史故事。那时,燕昭王为了打败强齐,对乐毅非常重视,任用他为大将,将军队交给他统领、训练。朝中很多大臣不服,纷纷上书说乐毅的坏话,燕昭王为了让乐毅安心工作,竟然将上书的大臣全部杀死。燕昭王对待乐毅,是何等的恩深泽厚啊。

陈子昂怀古伤今,心中好像打翻了五味瓶,苦辣酸咸,一齐涌上心头。他在台上吟了一首《登幽州台歌》,将自己内心的抑郁之情抒发出来。其中有两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成语释义

自古以来从未有人做到过,空前未有。后来引申为从未发生过的人和事。

◎故事出处

唐朝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出处译文

放眼望去哪有古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法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唯独我一人登台感怀,更觉得凄怆心酸,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下笔成章

三国时期,魏王曹操的第四子名叫曹植。这个曹植,从小就很聪明,十几岁时就读了很多名著,文章也写得相当好,人们非常佩服他。

曹操见曹植有这样大的本事,心里总是怀疑他未必这样有才。一天,曹操把曹植叫到身边,将他的文章认真地看了一遍,觉得文章写得挺好,但怀疑他写的文章是抄袭他人之作。于是曹操走到曹植面前,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很有水平,但这篇文章到底是不是你自己写的呀?”

曹植看到父亲不相信自己,就跪在了父亲面前,说道:“这篇文章真是我写的,我确实能够出口成文,下笔成章;您如果有所怀疑,可以当面考考我。”曹操看着曹植一副天真的样子,不由得笑了起来,说道:“你起来吧,我相信你真会写文章。”

过了一段时间,曹操命人建造的铜雀台竣工了。他叫上几个儿子一起去那里视察,就趁这个机会,让儿子们每人写一篇赋。曹植提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完了,而且文章相当出色,人人看了都说好。曹操觉得这孩子真是有才,就想把王位传给他。

后来,曹植虽然没有继承魏王之位,却写了二百多篇作品,而且篇篇都很精彩。特别是诗歌《赠白马王彪》、辞赋《洛神赋》等,经过一千多年,人们读起来还津津有味。

◎成语释义

一动笔,文章就写成了。形容人的思维敏捷,写文章快。

◎故事出处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回:‘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出处译文

太祖(曹操)看见文章,对曹植说:“这篇文章是不是别人代笔的呀?”曹植跪着回答说:“我能出口成文,下笔成章;您可以当面考考我。我何必要请人代笔呢?”

天真烂漫

南宋末期,出了一位很有名气的画家,名叫郑思肖。他曾参加过南宋博学参词科的考试,有心报效国家。后来蒙古人派兵侵略南宋,他给朝廷上了一道奏章,主张对蒙古人的进攻进行坚决抵抗,但朝廷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只是一心求和。

南宋被灭之后,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思肖”。宋朝的皇帝姓赵,而“肖”是“赵”字的偏旁,思肖就是思赵之意,他通过名字的改动,来表明对南宋王朝的怀念之情。

后来,他一直住在苏州的一所寺庙里,过着思念故国的隐居生活。他在自己的屋里悬挂了一块大匾,匾上题有“本穴世界”四个大字,“本穴”指的就是大宋。他用这四个字,来表明自己仍生活在“大宋”的国土之内。

郑思肖最拿手的技艺就是画兰花,可他所画的兰花不带一丝泥土,来表达国土沦亡带来的痛苦。有一次他画了一株墨兰,高五寸、长一丈。画上的墨兰当然不带丝毫泥土。他在画上题了八个字,那就是“纯是君子,绝无小人”。

别人看到这幅画,个个都称赞起来,说它不但技艺高妙,而且纯真自然,一点也不做作,显得生机盎然。

◎成语释义

人心地善良单纯,坦率自然。也用来比喻少年儿童心地单纯率真。烂漫: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故事出处

元朝夏文彦的《图绘宝鉴·五·郑思肖》:“工画墨兰,尝自画一卷,长丈余,高可五寸许。天真烂漫,超出物表。”

◎出处译文

(郑思肖)擅长画墨兰,曾经自己画了一卷,长一丈、高五寸左右。而且纯真自然,显得生机盎然,一点也不做作。

心旷神怡

北宋时期,滕子京和范仲淹的关系非常好。他们都在公元1015年考取进士。公元1044年,滕子京到岳州担任知州之职,第二年就重新修缮了岳阳楼。为了记述这件盛事,他请范仲淹写篇文章作为纪念。范仲淹爽快地答应了,很快写成了《岳阳楼记》一文。

文章指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登上岳阳楼所见到的景色和心中的感受会有不同。

作者写道:“至若春和景明……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其大意是:在春暖花开的时候登上岳阳楼,映入眼帘的一番景色,会使人心情开朗,精神愉快。会把以前所有的荣辱得失忘得一干二净。观看景物的人会完全沉浸在美景之中,好像要和这美景融为一体。

到了这个时候,如果能和朋友举起酒杯,在温暖的阳光下,在这微风的吹拂下饮酒作乐,当然是件美好的事。通过饮酒得到的感觉,真是其乐无穷,一生都难以忘怀啊!

◎成语释义

心胸开阔,精神愉快。旷:开朗。怡: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