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执悟
29140400000018

第18章 《图解黄帝八十一难经》——回归中医养生之道

《黄帝八十一难经》原著据考证为战国时期的秦越人,本书为阳墨春编著,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在看到这本书前,我已看过不少中医名家论中医、论养生的书籍,比如:《求医不如求己》3册、《不生病的智慧》、《传世医书中的养生智慧》、《增阳减阴求长生》、《易经与养生》等等,特别是纵观近几年的书店,养生派占据了重要一席,中医大有“起死回生”重现国粹雄风。其实,只要稍稍懂得中医的理论,就知道,中医确实是天地人相统一的学问,此中的五行、五音、五味、五色、经络、医理无不和人体一一对应,相生相克,循环往复,经久不衰。

话说本书“难经”二字的读音,正确应该读困难的难(nán),因为它是对“黄帝内经”的一种疑难问题的提示和解释,不应该读难(nàn),不是对黄帝内经的诘难。

中国文字的多音字实在太多、太杂,有的是多音,有的则延用某个最早应用的术语或地方口音。如毛泽东的名句:黄洋界上炮声隆的“界”,不读世界的界,而读“盖”,据说是沿用了江西湖南这些地方的本地的方言。

中医当中,表示穴位有几个字:俞、输、腧。我以前常常读错,看了难经,才知道都读输血的“输”音,问题是,人体上下的穴位表注的却不同,在背部的都称为“俞”,在有的书中用“腧”字,我也没看到到底中医应该用哪个字,或是哪个部位用哪个字。看来中医也有一些地方需要正本清源。

中医对穴位的作用分得比较清,有原穴、井穴、荥穴,我理解。原穴为源,是对应某条经络起始点,是大穴;井穴为经络上的储备库,为调节器,多分布于手指、脚趾的末端,只有反复看穴位图和学习穴位的作用,并勤于练习,才能逐渐领悟穴位的重要。我近来才觉悟到手腕和手,脚踝上下到脚,都是很多经络的重要穴位所在,多活动和推拿按摩这两个部位,对于养生益处多多。怪不得善养生者勤于足浴,就怕你懂得后不勤于按摩。有些穴位能够起到治病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如在背部的脊椎两旁的几大穴位,均对应于五脏六腑,但本人刺激不到,只有三种情况:一是勤于锻炼,特别是练武之人;二是长期劳作者;三是靠别人推拿了。这二排大俞平常不激活它,起不到养生保健之作用,只有经常刺激它,免疫功能才能激活。我的办法是每天早上拿一条长毛巾搓背,也叫干浴。

经络是通道,如果把经络比作河流,穴位则是河流上分布密集的水闸、水库、水塘,起着发源、输送、储蓄、调节等功能。十二经络均对应五脏六腑,应天时节气而运行,除了平时勤于按摩推拿外,也要知道什么经络对应什么时辰。比如:平常说要睡子午觉,它的时辰分别对应的是胆经、肝经和心经。我们俗话说的经络学和十二经络,实际上在中医学上是不正确的,专业中医术语说十二经脉,因为经脉是纵脉,络脉是经脉上的分支,称十五络脉,络脉多为连接经脉和表皮,主要为输送养分。

除了十二经脉外,又有奇经八脉。最早,小时候看武侠小说,常会提到奇经八脉,现在学了些中医理论,略懂皮毛,才知道奇经八脉为何物。按难经介绍,奇经的奇字不读奇怪的奇(qí)音,而读单双意思的奇(jī)音,它是相对于十二经脉,因为十二经脉皆在人的四肢,是左右都有的,一对一对分布;而奇经八脉是单数,不是对状分布,如背后的督脉,胸腹的任脉,腰部的带脉,小腹的冲脉(冲脉起源于会阴穴,上达脐部后分为两支,散于乳房周围,再集于面部,因此,中国民间有冲脉发达者的女子,乳房饱满之说)。经络各脉遍布全身,上达百会,下通涌泉,除了专业的按摩推拿保养外,我平时做的是:早上起床,习练一遍“床上八段锦”即可,从头顶一直到脚底自我按摩。实际上能自我按摩的最好,因为既刺激双手的穴位,又是一种导引之术。实际上,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平常的最实用的穴位与经络保养,就可以在“三上”(指床上、车上、会上)时经常有意识地动动手,刺激穴位以达到通经活络、养生保健之功效。

五脏六腑则更相关联。老母患病,三次住院,终因心力衰竭,肺部积水,回天乏力,仙逝于90高寿。这以后,我逐渐关注中医学说与养生保健,方知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为表里关系(另外,心包和三焦为表里关系),还有五行中的相生相克关系。

先说表里关系,比如:肺弱者(平时常有干咳等现象)必定影响大肠,或者是大肠(目前还不懂的是大肠是否包含直肠和结肠)有病者,往往溏稀,也反映为肺弱干咳,这个已经经我验证过几人。比如:脾弱者,胃的消化功能也不好,脾胃为后天之本,养好脾胃保健康。现在很多有钱的、当官的,往往五味太过,脾胃消化不及,加之烟酒过量,大大增加了脾胃的负担,及至损坏了脾胃功能,导致这样那样的病。曾经有一句灰色笑话:现在的干部不是工作累坏的,很多都是吃坏的。我自己诊断自己,认为,先天不足,肾气为先天之本,后天没有养好脾胃,只得日常多多注意,比如经常弄些淮山药、芡实、薏米等磨粉或调糊或掺粥吃,以保养脾胃。虽然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平常保养还得靠自己。

再说相生相克关系。心、肺、肝、脾、肾,这五脏的顺序就是一个相克关系,即:心脏有病,必会传染到肺;肺有病,必会传染到肝;肝有病,必会传染到脾;脾有病,必会传染到肾。这五行来说,正好是相克关系,即心(火)克肺(金);肺(金)克肝(木);肝(木)克脾(土);脾(土)克肾(水);肾(水)克心(火)。高明的中医是运用反克关系来防止脏病的传染,如医心病,先医肺,把肺强壮了,反克心火,抑制住心病传染。按中医理论,一个脏器有病,按五行相克均传染了,此人无救,这就是中医中说的“七传者必死”和“间传者相生”。

所谓“间传者”,即:心肝、心脾、肺脾、肾肺、肝肾,这就是五行中的相生原理: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肾(水)生肝(木)。知道相生相克关系,就易于平时的保养,哪怕有些病,我们不得不看西医,吃西药,但保养还得靠自己,靠中医理论与实践。

问题还有,刚才说的直肠和结肠归属于哪个脏腑?第二,我们的人身上还有一样重要器官:胰腺。其作用不可小觑,其部位在肝胆附近,其分泌物连接胆管进入十二指肠,用于排毒、消化,其病变厉害,或疼痛难忍,或肿胀破裂,一旦破裂,蔓延至腹腔,极难救治,但中医诸论中,均未对此器官作出描述、解释。怪哉?

学中医,很有趣,但毕竟未有专科之学历,极难针灸、脉络这两个方面有条理地入手;学中医,也可从小说中学到不少知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前几年出版的《大中医》上中下三册,极具故事情节,极具中医知识,几乎将中医十三科的各路高手一一描述,正邪相搏,惊心动魄,这本书的作者虽是笔名,但肯定是中医高手。

愿祖国的岐黄之道,发扬光大,普济于大众,普惠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