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执悟
29140400000004

第4章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一位最具独立精神的经济“女侠”的首部经济著作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由国内最活跃、最具独立精神的经济“女侠”——叶檀女士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由蓝狮子出版中心策划出版。知道“蓝狮子”还是近年来的事,首先是在拜读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和《大败局》时,发现了这一名称。能够记住“蓝狮子”的原因有三条:其一是它的名称,有点怪,没有中国传统的和现代的出版社或书商习惯的正统名称。我想,这总有创办者的深思熟虑;其二,有利于它的广告词,或者说是“蓝狮子出版中心”的宗旨,即“只与最好的商业阅读有关”;其三,我也正好属于商业行业(金融业银行严格意义上也应属于“商业”范畴)且喜欢阅读。

阅读本书,知道了有这位“独立精神的独立财经评论人”,看到她的形象,还是在前不久电视上正播出的由双方经济学者在辩论的关于中国经济目前第三的话题:加息与人民币升值。我本来对此类节目不屑一顾,多年来已看惯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场面。也深知这是电视台为赚取收视率而导演的对热点问题的闹剧。不料,当双方男学者们面部表情紧绷,唇枪舌剑中,闪过一位女士,中年,富态,保养极好且面带微笑,是那种自信、放松、宽容的微笑。在男士们争论的枪林弹雨中,频频举手,温文尔雅,出言调和,细看桌牌——叶檀!原来是她!全然没有“女侠”的风范,没有小李飞刀般的冷峻与肃杀。

叶檀,之所以被同行称为“女侠”,是因为她犀利的笔触,每每一针见血,触及中国经济的中枢神经。在我看来,她有区别于他人的一个明显特征,比如,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和《大败局》中多讲企业的生老病死,以解剖企业内在因素见长,而叶女士每每引经据典,将一个时期的国家相关政策与中国经济的走势与成败兴衰联系起来,这似乎有些印证“政治经济学”,为何把政治放在经济前面,政治决定经济,而经济无非是政治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一书,由作者根据多年(我认为至少十年)的对财经的观察、思考,集平时的评论而大成的一部解剖或曰解读中国十年来的种种经济现象与成败得失的史书。凭借此书,她由一位财经专栏作家、评论家,跻身至国内一流的经济学家。她的可贵之处在于“独立”,在于“敢言”,在于“反思”,不依附于“宫廷”,不彷徨于权贵,将不为人们所知的往事、真情串联在一起,呈现给世人,此书可谓现代版的“警世醒言”。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

叶女士从五个章节分别以政策为导向,以事实为依据,描述了宏观经济闯关,疯狂的资本市场、疯狂的房地产市场!可怜的房地产市场、贱卖的金融机构、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瓶颈五大块展现了中国过去的十年、十五年、二十年经济走过的路。

回首往事,酸甜苦辣。

讲经济,我讲不明白;讲金融,也不过是基层银行的一份子。单在生活中碰到的点滴,倒也和叶女士有异曲同工之感。先说资本市场,老百姓称之为股市,前不久,一天下午,带儿子去看牙医,就在医院门口,我听到一段对话,对话的双方都是妇人,一位五十多岁摆饮料摊,另一位四十来岁,操着一口外地口音,一身大街环卫工人的打扮。

“大姐噢,今天你买啥股票了”

“我买了伊伊股票,卖了伊伊股票”

“赚了多少?我买了伊伊股票”

“不多,一进一出,平平过”

……

我瞄一眼那位大姐,从面部表情,显然是不太理想,碍于面子,不便讲实情罢了。我苦笑着,真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常听同事说,现在扫大街的也炒股票,今天真是开眼了,叶女士说的全民资本主义,英国撒切尔夫人20世纪70年代宣传的“人民资本主义”莫不就是这样。

再说说,疯狂的可怜的房地产。下午去足浴店疗养,随手翻开《城市之间》杂志,有文章回顾90年代初,百万大军下海南开发房地产,不出三年,大败而归。要说今天的房地产,对天发誓,我还真要感谢1998年的房改。很多人像我一样,多亏有个好单位,分了几次房,到1998年终于可以房改了,单位买了近百平米的房子,一房改,自己掏了四五万元,产权就归自己了,心里踏实。几年下来,虽然没有经商之才能,但倒腾了几次房子,倒也沾沾自喜,“饮水不忘挖井人”,凭良心,要感谢政府感谢党,但问题是,看看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年人,确实是买不起房。忽然之间,老百姓都变成了放羊的孩子,但凡听闻房价之狼来了,没有不惶惶然难以终日的。如此,要么有点钱但不够买上理想的房,要么借点钱往股市一搏,骂娘的,哭爹的,大有人在,哪还有心思搞社会主义建设。呵呵,所以经济学家们常说,股市、房市是连在一起的。可是等到股市低迷动荡,房市高涨难进,大家就都去买车了,忽如一夜春风来,满大街是车,道路不够用了。

最后说说被贱卖的金融机构。听了叶女士的摆事实,讲道理,真是浑身冒汗。这么多金融机构,这么多银行打着战略合作、引资引智的招牌,居然被贱卖了,而且被贱卖得那么多。这当中,我又发现了美国高盛集团的影子,记得年初在一家经济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说高盛的子公司、孙公司(或许还有外孙公司等)以各种各样的名义,投资、参股我国十七个行业,多可怕啊。别人是别人的精明,问题是我总以为手握大权的高管们智商肯定也不低,也绝非泛泛之辈,为何缺乏民族危机感!最近,有报道称,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法规,极大地限制外国银行在美国的经营与发展。

网语说得好,我们不差钱。

温总理说得好,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纵观历史长河,倒过去回过来地看,我们不缺智慧,不缺技术,不缺能人,缺少的是什么?民族意识!最近又听说,上头要我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搞股份制改造,多多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国有银行、好好的股份制银行已被列强瓜分了,现在轮到我们了。一场大战在所难免,当然从历史的长河看,无所谓你的我的,都是世界的。

叶檀,叶檀,一叶知秋,一剑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