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蜀地区,向以“天府之国”而闻名,物产丰富,生活安宁。四川还是中国重要的产茶区之一,茶农很多。这里远离中原,在五代十国时期没有遭到什么战争的破坏。然而在和平时期,四川商人与官府勾结垄断了当地的“边茶”贸易,贱价强购,使茶农、茶贩深受欺压。越来越多的茶农生活陷入了绝境,很多人只得逃亡。
淳化四年(993),四川西部发生大旱,然而官府却赋敛急迫。逼得大批农民失业,走投无路的茶农在王小波的带领下爆发了青城起义。
王小波(又作王小皤、王小博),青城县(今四川灌县西南)人,与他的妻弟李顺靠贩茶为生。淳化四年(993)二月,王小波看到自己家断了粮,看到其他人家也没有吃的了,然而看到大地主家中又是酒又是肉,他太生气了,就像心中有一团火。
王小波召来100多个和自己一样没吃没穿的茶农,他站在人群中间,大声喊道:“弟兄们都看到了,现在是穷人更穷,富人更富,我们是活不下去了,我恨死这个贫富不均的世道了,弟兄们跟我干吧,今天我要为大家均贫富!”
众人早就想反抗了,大家一齐喊:“我们愿意跟着你干。”附近的农民听到这个消息,也纷纷参加起义队伍。
起义军在王小波的带领下,一口气就攻下了青城。接着起义军向彭山县进发。为什么打彭山县呢?彭山县的县令叫齐元振,他声称自己是一个好官,就是朝廷也表扬他是“清白”的官。但齐元振像毒蛇一样凶狠,像狐狸一样狡猾,他压迫农民,把剥削的钱悄悄藏到别的地方,他还很得意,但农民早就恨死他了。起义军打下彭山,就把齐元振杀了,他剥削来的大批金帛都分给了农民。农民的心中总算出了一口怨气,这个时候农民的起义队伍已经有l万多人。
王小波领导的起义军继续前进。993年12月,起义军攻打江原县(现在四川崇庆县)。江原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听说农民起义了,西川都巡检使张玘亲自领兵在这里把守。王小波一马当先向官军冲了过来,起义军和官军打在了一起。张玘趁王小波不注意,悄悄拉弓搭箭,“嗖”的一声,这只箭正中王小波的额头。王小波大叫一声,险些摔下马去。王小波忍着剧痛,高举着大刀,向张玘冲来,张玘这时已经吓得坐在马上不敢动了,王小波一刀结果了张玘的性命。
官兵看到主帅死了,都纷纷后退,起义军获得很大胜利。但王小波因伤势过重,也壮烈牺牲了。起义就像一把火点燃了遍地的干柴,越烧越旺,王小波牺牲了,众人就推举王小波的妻弟李顺为领袖。起义军继续英勇战斗。
李顺和众人商量起义军应该怎么打,众人不约而同地说应攻占成都,在那里建都立业。
李顺就带领起义军向成都杀来,起义军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蜀州被攻下来了,邛州被起义军占领了,在新津江口,宋朝巡检使也被打死了。起义军不断壮大,现在已经发展到数万人。
因为起义军是由农民组成的,因此纪律严明,每次攻下州县,就没收大官儿大地主的财产,分给农民。农民都拥护起义军,起义队伍攻下一个州县,当地的农民都沿街欢迎。
公元994年1月,起义军到达成都城下,李顺带领起义军攻了几次没有攻下。李顺看这样攻不行,就停止攻城,先派人马攻下了成都周围的汉州和彭州,这样,农民军就把成都城团团围住了。
成都城中的宋军一看四周都是起义军,都有些坐卧不宁了。起义军是越战越勇,经过10天的激烈战斗,成都终于被攻了下来。
成都城内张灯结彩,起义军庆贺胜利。起义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国号“大蜀”。李顺自己称大蜀王,另外分封众人,有的是中书令,有的做枢密使,大小官职一一齐备。起义军也设有统帅,号称“大蜀雄军”。
起义军几十万人,控制着北起剑关,南到巫峡的广大地区。
宋的统治者对四川起义开始并不在意,没想到不出一年功夫起义军竟建立了政权,还占领了许多州县。宋太宗气极败坏:“这些农民如此厉害,他们还想当什么王,这还了得。”他就派亲信宦官王继恩率领京城禁军,前去镇压。
王继恩把兵分为两路。一路攻打巫峡,一路攻打剑门。剑门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李顺看到宋军来了,就派了起义军去守剑门,但起义军在去剑门的路上,正好碰到从成都撤逃的宋军,这两支部队打了起来,宋军比农民军多好几倍,起义军失败了,退回了成都。
王继恩占领了剑门,真是喜出望外,下一步宋军就可以攻打成都了,王继恩积极调动人马,准备决战。
而这时候李顺率领20万起义军正在攻打梓州,梓州的宋军死死地守住城池,起义军攻了80多天,还是没有攻下。李顺没有派大批人马去抵挡王继恩,王继恩率领宋军攻下了绵州、阆州、巴州,这样,成都城就受到了威胁。
李顺看到成都危险,就急忙领兵回到成都,起义军拼死保卫着成都城。宋太宗看到王继恩即将取得胜利,就下令:“如果起义军再反抗,那么就把他们杀掉,一个也不留下。”
公元994年5月,成都被宋军占领了,3万起义军英勇战死,李顺也壮烈牺牲了。大批起义军被杀,成都城洒满起义军的鲜血。
王小波、李顺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说明农民反对贫富不均,渴望幸福的美好愿望。我国农民起义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均贫富”的口号得到了人民的热烈拥护,尽管王小波、李顺牺牲了,但人民一直怀念着他们,传说李顺还活着,宋朝的统治阶级提起他们都心惊胆颤。
李顺牺牲23年后(1017年),在广州有一个农民喝酒的时候无意中说到王小波,广州知府就把这个人押到京城,说他是“真李顺”。又过了20多年,又有人说“真李顺”在广州,官府一听着了慌,他们抓住了一个70多岁的老翁,又说他是“真李顺”,把这老翁处死报功去了。
宋朝的大臣有时候上书皇帝,就常常拿“李顺这样的事还会有”来劝皇帝。
李顺牺牲以后,农民军一部分退出成都,剩余的几十万起义军在张余的领导下继续同宋军战斗,直到995年2月,张余被捕,壮烈牺牲,他们又坚持了10个月之久。
王小波、李顺是真英雄,但这样的真英雄却缺乏知识,只不过是被逼出来的“偏才”英雄。同时也是一个有雄无英的英雄。
英才与雄才,或“英”与“雄”两种素质的关系,换一个角度来说,或也可理解为德才观。
作为“偏材”之一种,或有德无才、或有才无德、德才兼角的“兼材”是少数。因此德才就成为自古以来识别人才的标准。《墨子·尚贤》篇中讲道,领导必须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述”的人。
拿今天的话说,所谓英才表面上具有厚黑之德,而内施奸雄这才。奸雄者,玩“道术”之雄,而王小波、李顺都没有,因的失败,是正常的失败。如果他们不失败,这社会会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