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吴云艳:零极限健康静心
29171200000014

第14章 零极限健康静心——境界

“境界”是什么?它可以是一套有关净心、静身、境界的测评体系;也可以是我们精心设计的一整套科学的测评标准和量表——可以根据每个人静心的状态效果进行打分,帮助静心者不断提升。但“境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命的价值取向;同时还是关心静心或正行走在静心旅途中的人们,对静心,对生命的点滴感悟和分享……

李果(笔迹心理学专家、资深心理研究者)

“境界”就是人的一种社会属性。

这种社会属性在静心层面是可以测评的。首先要有一个标准,比如说你现在的生理状况是多少?来之前是多少?可以有标准。你现在是一种怎么样的心理状态?来之前又是什么状态?可以拿量表来说话。你现在的这种社会属性、社会认知度以及在社会上大家对你的认可和你对大家的认可这种融入度是多少?对比来之前又有什么进步?也可以有量表来测。如果没有标准,仅凭感觉是否舒服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感觉舒服并不能涵盖我们静心服务的水准,必须要有数据出来说话。

测完以后你缺哪种我给你补哪种,静心药方就开出来了。有净心药方,静身药方,还有人际关系的调整药方,也可以有中药养生的药方帮助你调整生理啊等等。我们的药方就是你下一步静心的功课,这些功课做完了你自然会提升。你可以和静心系统形成一个长期互动的关系。

“境界”同时还是指人内在和外在的调整,包括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调整。

境,还是一种环境。

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就在这里面转起来的,环境是一个时空观。时间空间决定环境。比如今天三点钟我们在哪里?这个时间空间就被锁定了。在这个时间空间环境是什么样的节气?在这个节气里面我们穿什么样的衣服?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吃什么喝什么?我们的环境是不是流通的?这就是环境。然后是我们之间的关系,有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就是我的内五行和你的内五行是不是合拍?我的这个心也有风水,心理风水。我的心理能量是不是足够地影响你?或者你的心理能量是不是足够地影响我?互相沟通激荡然后能产生新的东西,这就是一种能量场的转化。你带走一些思想,我带走一些思想;我带走一些你讲过的事情的印象,你带走一些我讲过的事情的印象,我们再融到彼此未来的生活中,这就是一种交换。这种交换可能通过对话改变了一些你对某些事情的认识,或者加重了一些认识,我也会重新去调整一下我的认识,包括梳理我的认识。这里面就从心里改变了环境。

从另外一个角度,环境也可能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比如静心就是一种调整,静心屋是一个小环境。而社会是大环境。大环境需要和小环境和谐统一。

还有就是我们自己的环境。你是在上学,还是在工作,还是在退休的状态,这是你自己的环境,环境决定了你下一步要做什么。进入“境界”里就能客观地看自己所处的环境,根据环境调整自己的心境,在静心的境界里稳步地行走……

彭江涛(国学专家、心灵导师)

静心过程中会达到不同的“境界”。有人会达到这个境界,有人会达到那个境界。

人在静心中一定会有区别的。虽然我们都参加了净心和静身,但是因为根基不一样,各人的努力也不一样,所以有的人静心的境界是小学毕业,有的会是中学毕业,有的会是大学毕业,还有的学成后会成为老师。这就是不同层次的境界。

境界是有层次的,需要考核。最高级的考试就是“证悟”过程。境界就是你在静心过程中,你每次进步都是进入了一种境界,这个境界是可以求证出来的。比如你小学毕业是什么一种成绩?认识了多少单词?你中学毕业后是什么样的水平?这都是可以通过我们做标准设定出来的。

静心的系统里“境界”是标准。静心要逐步达标。我们不允许没有通过第一级就进入上一级的程序。所以静心是一种标准。一个是道德文化标准;一个是心灵修行标准;再一个是幸福感标准。

境界这个层面是你根据自己晋升的不同标准,来考核你帮助你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包括对事物认知的态度,价值观的修正与重建……这些状态都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考核,进行体系的测评。所以测评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测评体系,我们能够测定你现在:不静是什么程度?静是什么程度?这些在境界中是可以测评出来的。如果没有这个测评体系,静心体系就很难完成。

那进入“境界”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呢?我拿车和司机来举一个形象的例子——

觉知前你是司机,你跟车纠结在一起,人车合体了。你身在车上,会被塞车、被路边的风景所干扰。作为司机,你为车而存在,你的生活围绕车而运作,为了开车而开车,我们为了这个虚假的车在脱贫的道路上活着,为车的荣誉而战斗,为车的存在而付出等等,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是车的奴隶。我们是生活的奴隶。当某一天你突然意识到:车就是车,我就是我,我没有必要为这车活着。

然后某一天你就会有意识地尝试着从那车里出来了……出来后发现我跟车不是一回事。我活着并不是为了车活着,我可以为了很多有意义的事而活。我们曾经错误地认为我们自己就是车,车就是我们。虽然人家叫我们司机,但在我们的意识里车和司机是合体的。我们从来没有跳出过车的概念去想事,只站在车的角度去想事。但有一天,司机下车了,突然发现:原来我是人,我不是车。明白过来以后虽然我们还要上车,但再上车以后,我们不再刻意去做人车合体了。也就是说,不再被生活中这些所谓的烦恼而困惑了。比如什么堵车了,油耗多啊,油价涨了……我们不再为车而活,我们开始为自己而活。

但再上车以后呢?我们可能还会有新的烦恼。虽然你明白了你是你,不是车,但上车以后可能还会有思维和行为的惯性,还会有新的烦恼。但这些烦恼又会给我们下一次下车提供一个觉悟的过程。等我们真正放开、想开的时候就是人和车的最终分离,我们就返璞归真了。这个时候我们不在乎车坏掉了,我们已经完全脱离车了。

司机的下车和觉悟是要做准备的,传统国学之类的东西恰恰就是为我们介绍了如何下车,如何觉悟的方法。这里的“下车”指的就是如何摆脱或放下的方法。我们放不下的原因是我们不知道该怎样去放?而国学和大乘经典可以告诉我们,如何下车,如何放下。

有人问:传统国学的书要看多少才能觉悟啊?其实不在于你看了多少,而在于你看了里面的两句话或某一段话以后,是否对你有契理契机的提示。就像你睡觉时要把你从梦里叫起来,不是非要推你多少下,而是推你的那最后一下,于是你醒了。

觉悟也一样,可以几句话就让你拨开迷雾见阳光了!或许你合上书的一刹那,你突然间有一种感觉:哦,原来如此。但那如此是什么?你还是说不出来。但是你开始走向了觉知的旅程……

刘杰(资深中医师、副主任医师、资深身心灵研究者)

讲到“境界”,记者在采访棋圣聂卫平的时候问他:围棋的棋手怎么才能不断提高他的水平?是不是有些人只能到一定的水平就上不去了呢?他上不去的“坎”在哪里呢?聂卫平就说真正到等级的棋手决定他水平能不能往上走的不是技术,而是“境界”。

那聂卫平说的“境界”是什么意思呢?我这里讲另一个棋手的故事就可以解释了——

吴清源是中国的围棋大师,有一次要在日本跟一个日本第一流的棋手决战。那个日本棋手肩负着日本棋界的名誉,如果他败了就意味着整个日本棋界败给了一个中国人。所以他怀揣着一个辞职书,说如果败了,就不在日本棋院担任棋院的理事长,因为没有颜面代表日本棋界了,要谢罪。所以他揣了这个辞职书参加的这个棋战。

而对于吴清源来说,是一个中国人孤身一人在日本,如果说他输了证明他水平不行,连吃饭都成问题。有人就问,您怎么来准备这么一个生死攸关的棋战?吴清源说,平常心。不管我是胜还是负,也不管这个胜负对我的人产生什么影响,这盘棋在棋的层面跟别的棋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我的存在,我只是坐在棋盘前下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能以一颗干净的心、安静的身体去下好这盘棋,最后他胜了。

那么这两个在技术层面没有太大差别的棋手,如何决出输赢的呢?有评论说:当这盘棋还没有开始的时候那个日本棋手已经输了!因为他已经输在境界上了!他把很多名利、进退、荣辱掺杂在棋上了!他不是大师,不是一代宗师,他是一个俗人。所以即使他这盘棋赢了他还是输掉了!这就是境界。棋手如果把棋当成一个饭碗,说我赢了这盘棋我就能拿多少奖金,这个棋手必然在“境界”上是有限的。

所以谈到“境界”的话必然要回到原点,回到起点。前面谈到干净的那个“净心”,如果你的心被名利“染”得很厉害的话,你很难达到多高的“境界”。所以人最终还是要看自己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境界”,而不是说其他有形的东西。

所以我理解所谓的“境界”,它依然是人的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不一定在我们这个有形层面上制定标准。比如我和一个记者聊天,如果我身心很自然、很舒适、很安详地去喝这杯水,不去想任何的事,我们就是在聊天,这其实也是一种“境界”。但是如果我在和记者聊天的时候,满脑子都是想通过这个聊天我多长时间能出名?通过出名能够挣多少钱?通过挣钱能满足我什么样的欲望?沉溺于这些就很难称之为“境界”……

吴云艳(零极限健康静心系统创始人、作家)

“境界”是什么?它可以是一套有关净心、静身、境界的测评体系,也可以是我们精心设计的一整套科学的测评标准和量表——可以根据每个人静心的状态效果进行打分,帮助静心者不断提升。

但“境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命的价值取向;同时还是关心静心或正行走在静心旅途中的人们,对静心,对生命的点滴感悟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