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科技发明的历史长河
29181800000016

第16章 金鱼的故事

从前,在蔚蓝的大海边,住着一对以打鱼为生的贫苦夫妻。一天,老渔夫打上了一条会说话的金鱼……俄罗斯诗人普希金笔下那善良的渔夫、贪婪的老太婆、神奇的金鱼陪伴许多人走过了童年。然而,有多少人知道,金鱼的祖先是那不起眼的鲫鱼,而金鱼的故乡是在中国。

世界上本没有金鱼,金鱼是中国人经过千余年的培养才形成的一个独立的品种,它的出现和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佛教戒杀生,主张放生,当时在嘉兴的六合塔和杭州都有放生池。

中国从南朝的梁开始便有了放生的行为。在佛教鼎盛的唐朝,则专门修建了许多放生池。自然界中罕见的金黄色鲫鱼,因其带有神秘的色彩,自然成为被放生的对象。

放生池中的鲫鱼只是色泽比较鲜艳,而今天我们能够看到体态雍容、翩翩多姿的金鱼,应归功于一位昏庸的皇帝赵构。

南宋初年,日益强大的金国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北宋最后一代皇帝赵桓被金兵掳走,赵构逃到杭州建立了懦弱的小朝廷,酷爱书法的他深谙玩赏之道,在建宫殿的同时,他修建了许多放养金鲫鱼的池塘,从此迈开了人工饲养金鲫鱼的第一步。

但是,将汤锅中的鲫鱼和玻璃缸中漫游的金鱼联系到一起的确很难。

进化论的作者达尔文曾研究家鸽的家化和品种形成的历史,认为正是由于人工的长期饲养,小巧灵活的岩鸽演变成了体态丰满的家鸽。

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中国有一位生物学家陈桢先生,他用了十几年时间研究金鱼的遗传和变异过程,证实金鱼是由中国的野生鲫鱼家化而来,1502年传到了日本,后又传入欧洲和美国。陈桢也因此被誉为“金鱼博士”。

陈桢将金鱼的家化过程分为半家化、家化、盆养和有意识选择四个阶段。在放生池中的放生阶段为半家化期。由于生活条件没有明显的改变,所以这一时期的金鲫鱼没有什么变化。从赵构开始,出现了养鱼专业户,名叫“鱼活儿”。这些养鱼人掌握了金鲫鱼的生活习性,开始用水蚤来喂鱼。他们还掌握了鱼儿的繁殖方法,所以他们开始选择异样的鱼来重点养殖。这一时期为家化期,出现了白色和黑白花斑两个金鱼品种。

南宋末年到明初,人们逐渐开始在盆里养金鱼,也就是进入盆养期。由于盆养可大可小,“鱼活儿”也就将金鱼带向了民间,从此,玩养金鱼的人越来越多。宋人苏老泉有“朱鬣金鳞漫如染”的诗句。北京的金鱼池就是当时“鱼活儿”集中的地方,金代开始,人们在崇文河附近修筑鱼池,以饲养金鱼为业,名贵品种便进入宫中,金鱼池也就此得名。盆养时期,金鱼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变,水温、食物等全靠养鱼人控制。当金鱼的颜色和形状发生变化时,养鱼人留下好的性状,而将不良性状淘汰,这时他们已经有了杂交的概念。1579年的《万历杭州府志》中,陈善写到:“鱼本传沫而生。即红白二色雌雄相感而生花斑之鱼。以溪花郎与白鱼相感而生翠色之鱼。”这时出现了五花、龙睛、双臀、长鳍、双尾、短身等品种。

在句曲山农的《金鱼图谱》中有“咬子时雄鱼须择佳品,与雌鱼色类大小相称”的说法,看来,至少在1848年以后,人们就已经在有意识地选种了,他们将具有优良性状的前代金鱼选出来,在繁殖的季节,分盆交配,控制生活条件来定向培养新品种。

中国有句古话,“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讲的是变异,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讲的是遗传。奥地利修道士孟德尔用34个株系的豌豆揭示了自然界遗传和变异的奥妙,而中国人在更早的时候就在利用这个规律了。在金鱼家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祖先认识到金鱼的变异可以遗传,而某些变异性状遗传性又很强,所以最终得到了完全不同于鲫鱼的金鱼品种。

在一些学者的眼中,金鱼可不仅仅是一种观赏鱼。北京自然博物馆的王鸿媛教授主编出版了《中国金鱼图鉴》。

金鱼的确是我国自己培育出来的一种比较有价值的观赏鱼类。经过七八百年,就有上百个品种。

金鱼是幸福、吉祥、和平与友谊的象征,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印建交,印度政府赠送大象表示友好,中国政府则在印度总理尼赫鲁60寿辰时回赠了金鱼。虽然没有普希金笔下的神奇金鱼,但金鱼确实给它的故乡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北京的近郊有一排排工业化的厂房,这是现代化养鱼的生产基地。金鱼,这种走过中国悠久历史的观赏鱼,还将创造新的神话。

(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