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科技发明的历史长河
29181800000020

第20章 罗盘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的创造发明成百上千,但小小的一根指南针,却被列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这是因为我国不但发明了指南针,而且率先将指南针应用于海船导航,由此开创了世界航海史的新纪元,加快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在北宋时期,我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导航,那么最早用于航海中的指南针,是什么样的呢?

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北宋时期共有四种装置的指南针。

碗唇法和指甲法是将磁针平放在瓷碗沿上和指甲上指南,由于磁针易滑落,这只限于实验而无实用价值。

缕悬法是用独根蚕丝将磁针悬挂于无风之处指南。这种方法虽然灵敏,但若有风或台面晃动,则磁针左右摆动无法指示方向。

水浮法是将磁针横穿灯心草,浮在水上指南。只要指南针碗中的水不是大幅度急剧振荡,磁针仍然可以辨识方向。因此这种针型实用性强,首先被选用在海船上。北宋文献资料记载,出使高丽的船队航行使用了指南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证明最先用于航海的是水浮法指南针。

那么在指南针用于航海之前,祖先们是靠什么来导航呢?

长期以来,海船靠两种方法导航,一个叫做天文导航,就是白天看太阳,晚上看星星月亮,利用日月星辰来确定方位和航向。另一种方法是地文导航,是通过海岸上的特征或海岛等地面标志来辨别位置和方向。利用这些方法,我国的祖先勇敢而艰难地开辟了通往南亚、西亚等的远洋航线。

如果出现了阴天、刮风,而且离岸远了,既看不见日月星辰,又看不见地面标志了,这就麻烦很大了。有这样的例子,东晋末年的高僧法显,他到印度去取经,回来的时候,是从印度先坐船,可在路上碰到大风大浪连日阴雨,在船上根本分不出东西南北来了,只好顺水漂泊。这样的例子实际上是很多的,所以导航问题,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自从有了磁性指南工具导航以后,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了,以前全是靠老天爷吃饭,现在有了全天候的导航工具。

指南针是全天候的导航工具,弥补了天文导航和地文导航之不足,推进了航海事业,同时航海活动也进一步促进了指南针的发展。到了南宋时期,人们将水浮磁针与标示方位的部件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仪器,这就是罗盘。它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战国时期的司南,它是一个磁勺放在地盘中,地盘周边有显示方向的刻度。罗盘与其一脉相承。当时罗盘的磁针装置采用的是水浮磁针,所以又叫做水罗盘。这是相对于用一根竖立的尖状物支撑磁针的旱罗盘而言的。南宋时期,海船已使用水浮式罗盘导航。

这一项伟大技术的使用,极大地保护了当时航海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这也使得宋代的海外贸易得到空前的发展。

有趣的是,虽然船工能够熟练使用罗盘,但他们依然觉得神秘,这枚小小的磁针似乎具有什么神力,无论何时何地,它始终准确地指向南方,加上指南针对船舶极为重要,所以船工们视它为神物。放置磁针的针房被视为禁地,闲杂人员不得入内,设有专职人员看守,特别在天空昏暗时日夜守候,不得有丝毫的误差。

但早期使用磁性指南工具导航,必须借助长期积累的天文导航、地文导航知识。当根据天文或地文的某一标志调整船只航向时,同时观察磁针的变动。

比如一条船按照一条传统的航线航行,当它每次航行到一个该调转船头的重要位置时,指南针也每次准确无误地指定了一个方向;当它行过一段旅程,再次调转航向时,指南针此时的指向,和以前走过这个地点时磁针的指向完全一致;一段行程之后,又一次调转船头时,规律再一次出现。人们就把航线中重要地点磁针的位置记载下来,这个点叫针位,一点一点逐渐连成了线,这航线就叫针路。

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就可以说明:如开一辆车,走了100米之后,应该向东南拐了,再走一定里程之后应该向正南走了,只不过就是把这叙述改成用指南针的术语,比如说走多远了,要走甲午针;或者再走多远,走丙申针,顺着这走过的航线,按照指南针的变动情况画出航线各点,这些点就叫针位,这条路线就叫针路。

经过长期的反复观察、记录和航海实践,逐渐形成了某一航线的用指南针导航的针路。有了针路针位航海图,海船才真正地脱离了天文与地文导航,罗盘成了独立的导航工具。

古老的天文导航知识、地文导航经验,特别是全天候的罗盘导航,是中国航海得以发展并长期领先于世界的最重要的科技手段。中国人第一个在世界上说,在茫茫大洋上,我知道我在哪里。

中国发明的磁性指南工具12世纪先后传入阿拉伯地区和欧洲国家。磁性指南工具的推广,成就了西方航海时代和世界地理大发现,并进而揭开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序幕,促成了中西方大规模的文化、经济、技术的交流,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