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科技发明的历史长河
29181800000022

第22章 雕漆

文乾刚擅长雕漆技艺,他所制作的雕漆作品,是今人的手艺,但它又是那么古老,因为制作它的技术源自唐代,而更为古老的还有它的材料——生漆。

据《韩非子》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际,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这是记载使用漆器的最早历史传说。但考古发现,我国使用漆器的历史,却要比《韩非子》的记载早得多。

距今7000多年前河姆渡时期的木胎漆碗,历经千年侵蚀,其表面修饰的朱漆,依然清晰可见。

这种漆称为生漆或大漆,是漆树的树汁,最早利用这种天然漆的是中国人,古代中国人已经懂得漆树分泌的液汁,氧化后能形成光亮的漆膜,牢固地附着于器表,能经久地保护器体,并且非常美观。于是开始用这种生漆制作精美、实用的漆器。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在后来的几千年里,因创造出的不同髹漆技术和工艺,使得漆器产生了不同的种类。所谓雕漆,是在器物的漆层上进行雕刻,它是我国漆器中技术独特、繁复的种类之一。

朱红色的大漆被涂在青铜胎体上。雕漆的胎体有金银铜器、木器、陶器。据说宋代曾用金银作胎,后人以破坏宋代雕漆来获得金银,以至于宋代雕漆很少流传下来。

天然生漆没有色彩。红色的漆是因为在漆液中加入了丹砂,至于其他的色彩,是通过加入不同的矿物、植物颜料获得的。根据漆色雕漆分为剔红、剔黄、剔黑、剔绿、剔彩、剔犀等品种,但历来雕漆似乎更偏爱红色,传世实物也以剔红最多,甚至有时以剔红为雕漆的代称。

涂好生漆的器物被放置在潮湿封闭的屋内。为什么不晾置在阳光下和通风地呢?这又是生漆的独特之处。生漆干燥的过程不是挥发,而是化学变化。潮湿正好加快了生漆的氧化反应,使其凝结更快,漆膜更光洁坚固。如果是日晒或风干,漆膜容易干裂或起皱褶。这种技术是先秦时期漆工的创造,这个专供漆器阴干的场所叫“阴室”,雕漆用的阴室又叫窨箱。

为器物胎体髹漆、阴干,这只完成了第一道工序。待漆器晾干后再涂一层,再阴干,一般的进程是一日涂两层,这样反复进行几十、上百次,直到胎体上的漆层达到了要雕刻的厚度。一般,每毫米漆需要16道工序。这样,6毫米漆就要近100道工序,也就是说涂6毫米厚漆需100天才能完成。这就是雕漆制作最主要的工序,而这道工序有时费时长达半年。

在髹到一定厚度的漆器上,文乾刚开始设计绘制图案花纹。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如意、云纹等,是雕漆古往今来表现的主要题材。

雕刻是在厚厚的漆上进行,所以称之为雕漆。雕刻是精细、繁复、费时的劳动。特制的雕漆专用刻刀能帮助漆工勾刻出前后交织、起伏跌宕的浮雕世界。整部作品完成后,还要进行打磨,才成为光洁的雕漆成品。

雕漆的髹漆和雕刻的方法,正像我国其他的传统技艺,大多靠父子、师徒的口耳相传,但对雕漆的文字记载,要归功于明代的著名漆工黄成。

黄成是中国漆器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人物,他擅长雕漆,但他在漆器史上最重要的贡献不是他的雕漆作品,而是他的一部漆器技术专著《髹饰录》。这部书中记载了漆器的制造方法、原料、工具等,还叙述了漆器的分类、各种形态漆器及其专门的装饰手法等。它对雕漆的记载是:“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这段论述概括了唐代雕漆的基本特征,也是雕漆起源于唐代的历史记载。

从髹漆开始,直到成品,雕漆极尽繁复,耗工费时,制作一件雕漆,往往需要半年,乃至数年之久,所以它是漆器中的精品,因其贵重,历代只有皇家、贵族得以享用。

雕漆这门手艺落户在北京,也与皇家有关。据记载,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得到日本、琉球进贡的剔红雕漆。他获知这些雕漆是嘉兴著名漆工张成、杨茂的作品,就要召之进宫。但那时两位漆工早已谢世,此时张成的儿子张德刚子承父业,雕漆技艺纯熟,所以被召至京,负责皇城内制造漆器的官办作坊。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张成的传世雕漆,浑厚圆润、藏锋不露的枝叶,代表着元代雕漆的技术水准和朴实风格。到了明代,雕漆的数量和做工的精细程度又大为增加。

雕漆发展到清代,纹样严谨细腻,极重刻工,雍容华贵,风格更趋奢华。但是到了嘉庆、光绪时情况急转直下,为慈禧60岁生日筹办的雕漆,竟因没有漆工会做而落空,可知雕漆这时陷于灭绝之地。有幸的是,雕漆还是在后来漆工名匠的手中复活。这种古老的技艺就这样,在一代代的漆工身上延续着它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