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科技发明的历史长河
29181800000036

第36章 陶器伊始

生活的保证、财富的创造都离不开具体的物质材料,人们把材料作为人类进步的标志甚至用它来划分时代: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陶的出现被视为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在远古,先民们发现一些被水浸湿的黏土经火烧过后,改变了颜色而且变得十分坚硬、基本不透水,他们就开始尝试着用黏土加水和成泥再塑成各种形状烧制,陶器的制作就这么开始了。

当时的人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做出各种样式的陶器来满足生存的需要:取水用的背瓶,用绳子穿过瓶孔就可以背在身上,小小的瓶尖是为了便于用手扶住水瓶,保持稳定;陶罐可以存放食物;陶鬲(古代盛水用的饮具)的三个空足既能保证平衡地摆放,又能充分用来存水;陶(yan——古代的饮具)是在陶鬲上方加上一个陶罐,它相当于现在用来蒸饭的锅,一部分装水,里面放一个篦子,上面就可以放任何需要蒸制的食物。

陶器在中国史前社会的5000年中,一直是我国先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品。从出土的陶器和碎陶片中可以看到,早期的陶器大部分是红陶、灰陶和黑陶,这种原始陶色的形成是陶土中显色金属的作用,但陶土的成分、金属的显色性,怎么能在新石器时期就为我们的先人所知所用呢?

早期烧出的陶器,红颜色多,然后有灰的、黑的,为何会出现这种颜色分布,是因为陶土中含氧化铁物质,在露天堆烧时、空气非常充分的情况下,叫氧化气氛,烧出陶土中的氧化铁是三价砖红色,所以烧出红陶。

距今8500年的陶器,外观粗糙质地松脆,可以明显地看到表面颜色不均匀,这就是早期没有陶窑时烧出的陶器,代表当时人们对火的利用和控制能力。后来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人们在烧制和使用陶器的过程中,发现了温度越高陶器越结实耐用。人们为了提高烧窑温度,慢慢从露天堆烧到薄壳封烧,最后到有了窑在陶窑中烧,烧窑温度提高了,温度提高后陶器的质量就好了,比过去坚硬,更加不透水,吸水率也低了。人们慢慢发现随着温度提高,在陶窑半封闭情况下空气就不那么多,空气少了温度却没有提高,还原气氛,这时烧出的陶器是灰的,因为陶土中的氧化铁是二价,二价铁呈灰色,所以烧出的陶是灰陶。后来封得更彻底了,把下面的燃料用水泼后产生大量的烟气,烟气当中产生的炭分子,渗入陶胎后再烧出的陶是黑陶。陶的颜色随(陶窑)烧窑技术的进步而变化。龙山文化的代表作品——黑陶,就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的最高水平。

黑陶的陶土原料与红陶和灰陶的原料相比并没有特别之处,它的颜色是烟熏渗炭形成的。烟气中的炭黑就像空气中飘浮的灰尘一样微小,它本身具有增强的作用,现在汽车、自行车轮胎,就是在橡胶中掺入炭黑等添加物制成的,橡胶的塑性和炭黑的增强性使轮胎既具有弹性又耐磨;还有文房四宝中的墨也是靠收集炭黑加工做成的。

渗炭是在陶器基本烧成时封住陶窑的烟孔,同时在窑内淋水。正在燃烧的炭突然被降温就会因燃烧不完全而产生大量夹杂着炭黑的烟气,就像用水灭火时,现场通常是黑烟滚滚,人的脸上手上也都是黑的,这就是炭黑造成的。炭黑在封闭的陶窑中渗入到陶器壁内,这样烧成的陶器就乌黑发亮。

试想,那个时候陶工们在陶器烧成时往窑中淋水的目的,也许只是为了让烧好的陶器尽快降温以便将它们取出使用,没想到“淋”出了炭黑,更巧合的是,在他们烧制的像蛋壳一样薄的陶器上,炭黑就不只是成就了陶器的颜色,它还发挥了增强的特性,使薄薄的陶器更加坚实了。

在近5000年前,人们用什么方法做成这么薄的陶坯,这么薄的陶器在当时又是作什么用的呢,也许得不出准确的答案,但在这一个个猜测和不断的验证中,串出了陶的历史,串成了陶的故事。

今天,陶器在人们的生活中已失去了主导地位。但是,作为最原始的材料,是它在大自然与人类之间建起了第一座“桥梁”,因为制陶的过程几乎巧合了自然界中岩石风化的逆过程:一些岩石爆裂,被风化后成为碎石、黏土,而这些黏土经过人们加工烧制,在某种程度上重新被岩石化,也许正是这一点显示了人类与自然的真正默契,从这个意义上说,陶的故事似乎还应该很长很长。

(费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