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贫血的防治最为根本是气血同补,双管齐下。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应该采取有效合理的预防保健措施,注重身体的调理,真正实现“益气生血双循环,健康美丽两相宜”。
“贫血”对现代人来讲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了,但贫血其实只是西医定义的一个名字。中医学中没有“贫血”的名称,但从患者临床所呈现的症候,如面色苍白、身倦无力、心悸、气短、眩晕、精神不振、脉细等,则相似于“血虚”“阴虚”诸疾。
一般可将贫血划入“血虚”或“虚劳亡血”的范畴。它以面色无华或萎黄、指甲色淡、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疲劳乏力、手足发麻、女子月经量少或延期而至、舌质淡、脉象沉细无力等为主要表现。所以说,血虚证与贫血,前者是中医证候的名称,而后者是西医的定义名词。血虚证不一定就是贫血,但贫血病人常表现有血虚证。
气血的生成,一是靠营养物质的摄入,二是靠脾胃的运化功能。如果脾虚,则不能化生气血,这是导致气血两虚的重要原因。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用现代医学语言解释即为:“脾”具有对饮食中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吸收的功能(相当于西医学中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而营养物质能为机体血液的生成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此是脾对生血的影响。因此,脾虚在血虚证的发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根据中医学“治病求其本”的原则,健脾则利于血虚的改善。
贫血属血虚证,虚者则应补之。但补不但应从气血双补人手,还应健脾助运。气血是互生互根的,补血当先补气,气血的生化又需要靠脾的运化,而且补血之品多粘腻,有碍吸收。所以,健脾益气还能够疏塞,帮助吸收。因此,气血同补,健脾助运,补不碍滞,是中医调理血虚的基础,也是现代中医改善贫血的总则,贯彻于治疗的始终。
对贫血的防治最为根本是气血同补,双管齐下,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应该采取有效合理的预防保健措施,注重身体的调理,真正实现“益气生血双循环,健康美丽两相宜”。
现代医学根据发病原因,将贫血分为“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而以“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饮食失调。由于气候变化与生理特征,部分人会食欲不佳,偏重于某些合自己胃口的菜看,时间长了会因动物性食物摄入过少而致缺铁。另外,过冷或过热也会影响人的消化液分泌,导致人体对食物中铁的吸收减少而引发贫血。
2.慢性失血。主要是因为月经出血量过多导致缺铁,有时也会因身体某部位出现问题,如消化道出血、痔疮等导致血液中铁的不断丧失引发贫血。
3.铁的需要量增加。妊娠哺乳期妇女每天需要补充大量的铁以供给胎儿或婴儿。据统计,我国平均每4个孕妇中就有一个患缺铁性贫血。孕妇贫血不利于正常分娩,也影响胎儿发育,甚至早产。
缺铁了自然需要“补铁”,那么如何补铁最好呢?把握正确的补铁时间是补铁的最好的办法。
对于缺铁性贫血来说,如何正确服用补铁剂是大有学问的。口服铁剂主要为二价铁(亚铁)盐,包括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和枸橼酸铁铵等。通常铁以(亚铁)的形式吸收,而以三价铁(正铁)的形式起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
口服铁剂常有胃肠道反应,如胃肠不适、腹痛、腹泻或便秘等副作用,虽然饭前空腹服用有利于铁的吸收,但服用时间还需根据个体反应而定,若空腹不能耐受,可改为饭后服用,并将每日用量分3次服用。
根据铁剂吸收的明显昼夜节律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贫血病人下午7时服用铁剂比上午7时服用,其吸收率可增加一倍,所以下午多用为宜。
此外,缺铁性贫血病人除了用药治疗外,还要多吃绿色蔬菜和含铁量高的食物,如蛋黄、牛肉、肝、肾、海带、豆类等。少饮茶,茶叶中的鞣酸会阻碍铁质吸收。胃酸缺乏(如萎缩性胃炎、胃切除术后)者可适当口服些酸性食物,吃些维生素C,有利于食物中铁的吸收。使用传统的铁锅煎炒食物,锅与铲之间的摩擦会产生许多微小碎屑,在加热过程中,铁可溶于食物申。
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铁元素的缺乏会导致贫血。但贫血的类型有很多种,不是单靠补铁就能治愈的。铁制剂通常只对缺铁性贫血有效,这种贫血多见于年轻女性,一般口服铁制剂2周,就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也有极少数病人是因为胃肠道疾病而对铁的吸收能力下降,这就需要静脉注射铁制剂才行。
此外,其他类型的贫血,如溶血性贫血是因为免疫系统出了问题。这种贫血较为复杂,单靠吃药难以治愈,患者需要接受全面、系统的护理。因此,贫血患者最好前往医院接受检查,确定贫血的类型之后,再请医生正确开药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