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梁启超
29237900000004

第4章 思想活跃的万木草堂

1899年秋,康有为怀着沉重苦闷的心情,踏上了返回广东的征途。

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深感民智未开、人才匮乏,于是他决心从培养人才入手。从1890年开始,康有为即在故乡开馆授课,借机宣传自己的一整套学术和政治理论。

梁启超初识康有为是在1890年。这年春天,梁启超北京会试落榜后,继续回到学海堂求学。8月的一天,梁启超的同学、康有为的学生陈千秋,向他介绍了康有为的学问和思想。陈千秋转述康有为的“非常异义可怪之论”极大地震撼了这位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学子。梁启超拜会康有为后,为其学识、思想所折服,毅然决定退出学海堂,从师于康有为。经过康有为整整四个春秋的教诲,为梁启超的一生谱写了颇富激情的一章。

最初,康有为讲学于广州长兴里邱氏书屋,1893年,随着投奔的青年学子日渐增多,长兴学舍人满为患,再迁于府学官仰高祠(今广州工人文化宫),匾书“万木草堂”。万木草堂环境幽雅,是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康有为一反当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许多大胆的改革。康有为的讲授,把求知和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学生既读书做学问,又积极地关注国家命运,从古今中外的思想宝库中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康有为凭借万木草堂的讲台,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大胆地纵论天下大事,从西方文明到列强的欺压,从先秦典章到汉唐两宋政治,无所不讲。每讲到激动时,拍案叫绝,甚至痛哭流涕。为培养学生的政治敏感和理论思维,万木草堂特别强调自学和独立思考。没有正式的考试制度,主要通过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观察学生功课的好坏、造诣的深浅。笔记和心得每半月呈交一次,康有为认真审阅,详加指点。在草堂里还有一本《蓄德录》,是每个学生抄录的名言、佳句等,每天顺着宿舍房间依次传递,周而复始。内容随各人意志所好,写什么都可以。康有为从中观察每个学生的思想动向,以便不断改进教学的方法。

康有为讲课前,先开列书目,让学生预习,写出心得,再组织讨论,相互辩驳,有时争得面红耳赤。康有为讲课,既讲自己的观点,又评论各学生的见解,针对性很强,对学生的启发也大。

康有为的善于理性思维在万木草堂的教学方针中得到具体的体现。他在中国首次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并把这一原则在教学的实践中加以贯彻,使万木草堂中那些从旧教育氛围中游离出来的青年大大地开了眼界。万木草堂也成为当时中西并重的新式学堂。

康有为还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让学生在实践研究中增长才干,康有为还让梁启超等人参加自己的研究项目,或收集资料,或写某些章节,或编索引和提要。万木草堂的日常管理,也都是由学生来实行的。梁启超曾做过全面负责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的总学长。万木草堂的设备也较完善,学生的饮食起居和学习用具皆有妥善的安排,还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阅览室。为了寓教于乐,万木草堂还设了一个礼乐器库,藏有各种仪器和乐器,康有为曾亲自谱曲编舞。康有为还经常让学生结队出游,让学生在大自然中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

万木草堂的教学,改变了封建社会的“死读书”境况,基本上形成了一种求实、善思、创新、奋进的良好学习风气,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充分发展青年人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激发了青年学子们跳跃的思想火花。当时的万木草堂,新思想、新观点层出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