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以苏州为个案
29245400000001

第1章 序言

英国学者S·H·梅因在1816年首次提出了“社区”的理念,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从社会理论研究的角度首次提出“社区”的概念。之后,社区建设和发展就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成为社会学研究的热点。现在,更是成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参数。

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社区建设与发展无论是实际的操作还是理论的研究起步都较晚,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逐步开展起来。在建国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各种原因,社区建设又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与此相对应地社区研究也就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几乎是个空白。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确立改革开放的方针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从而为社区建设及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社区建设及研究才得以恢复并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质量的过程。

作为21世纪中国实施迈向现代化的重大措施之一,中国政府已将“城市化战略”列入了国家发展规划。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战略机遇期,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加强,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城市快速扩展和城市促进现代化的进程也将保持强劲的势头。在此背景之下,大力推进社区建设也就成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成为面向新世纪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社区建设作为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由于中国的社区建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还处于探索的阶段,因此,对社区,特别是对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对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及时进行思考和创造无疑是必要的。

苏州市在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市和构建“和谐苏州”为目标,建立健全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下移了城市管理工作重心,形成了以市为主导、区为重点、街道为基础、社区为配合的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

苏州市坚持用先进的理念和手段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以发展社区为龙头,基本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和框架,科学合理地调整社区组织,初步形成了新颖的社区管理模式,并且把社区制度建设放到了突出的位置,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城市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城市的有序发展。正因如此,对其进行比较深入的剖析,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书既是对中国过去一个时期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的经验分析和概括,也是对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理性的反思与探索,它是在充分吸收其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自己近五年的思考而最终完成的。由于水平的限制,必然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许多方面如果进行更加全面地了解、更加细致地分析、更加深入地研究效果会更好。这也是自己感到非常遗憾的。当然,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自己也经历了喜怒哀乐,体会到了酸甜苦辣,付出了心血与汗水,我真心地希冀通过这种努力,能够对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与发展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也真心地希冀读过本书的专家、学者能提出真知灼见,以便今后在修订时将遗憾降至最低。

最后,由衷地感谢对本书形成产生影响的各位前辈与专家学者,正是站在了你们的肩上我才看到了大海的美丽。

作者

2010年9月18日于苏州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