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以苏州为个案
29245400000023

第23章 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1)

在了解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前,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

第一,何为城市化?

城市化也称城镇化、都市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西班牙工程师A.Serda于1867年在其著作《城镇化的基本理论》中提出的。到20世纪开始为人们所接受并流行,其含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中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将其定义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市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过程,即: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2008年2月26日发表的《世界城市化展望》(2008修正版),2007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超过了50%,人类从此进入城市时代。2008年世界银行在名为《全球化世界中的城市:治理、绩效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到2010年,全球城市化率达46.6%,城市人口达36.23亿,2020年,全球的城市化率将上升到55%,城市人口44.88亿,而在所有新增的城市人口中94%将来自发展中国家。可以说,一个国家所具有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从它的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就可以直观的反映出来。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各国都将城市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第二,何种城市化?

至20世纪中叶,世界城市化表现为主要是集中的圈层式发展模式。以后,在发达国家逐渐出现了新的发展模式,即适度分散式的城市化发展。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走廊式的城市带,即所谓的带状式城市群(带);一是所谓的都市圈或城市群。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从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前后,表现为工业和人口的持续的、大规模的集中,城市数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不断增多。这一阶段到20世纪50年代基本完成;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中出现了所谓市郊化以及后来的超市郊化现象,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地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进入21世纪后,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即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在明确了上述两个问题后,我们再来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策略的演变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重点建设,稳步前进;20世纪60年代: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20世纪80年代: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建设小城镇;20世纪90年代: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斯蒂格利茨认为21世纪将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将有两个,这就是全球的科技革命和中国的城市化。他指出,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的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迅速崛起,在此期间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是同期世界城市化平均速度的二倍左右。作为21世纪中国实施迈向现代化第三步走的重大措施之一,中国政府已将“城市化战略”列入发展规划。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战略机遇期,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加强,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城市快速扩展和城市促进现代化的进程也将保持强劲的势头。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城市化率在30%以下为初期发展阶段,30%—70%为中期加速阶段,70%以上为后期成熟发展阶段。如果依据这一标准,中国目前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城市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成为决定政治稳定、民生进步和环境可持续的关键因素。一般而言,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准是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工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农村地区二、三产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创历史记录,城市居住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将近37%。据有关方面预测,到2010年及21世纪中叶将分别达到45%和65%。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城市化水平上升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增加上千万的城市人口。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简单地说就是“快”和“变”。所谓“快”,是指城市化速度快,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统计公报显示,到2009年年末,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46.59%,城镇人口为6.22亿,城市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占全国总消耗的85%。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预测,未来20年,中国将有约4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拥有6.07亿城镇人口,形成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千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4座。从1999年到2008年的9年里,中国城市户籍人口的比例增加了11.2%,这还不包括本人是农村户口但长期居住在城市的那部分人。全国最大的43个城市的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62.3%。这些城市中的大中型企业数占全国的53%,其中,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9%。

以江苏为例,城市经济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城市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连续多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率,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受教育机会以及医疗、失业、养老保障等均有大幅度改善。2009年江苏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4.3%,高于全国8.6个百分点。其中,苏南达到69.0%,苏中为50.0%,苏北仅43.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苏南中的南京为77%,无锡为67.5%,苏州为66.0%,常州为61.0%,镇江为59.8%。

可以说,目前中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持续快速扩张,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中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增长时期,城镇化水平从2005年42.99%提高到2009年的46.59%,年均增加0.9个百分点。城镇化已成为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解决就业、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所谓“变”,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各方面变化迅速。如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口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流动;城市规模及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和扩大等等。当然,城市发展了,会带来许多新问题,由于城市的无限扩大,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在许多城市出现了城市的规模不足、城市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下从而导致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公共交通拥挤;居民住房紧张,绿化面积小;城市就业难度加大,失业人数增多;城市贫困人口上升,城市的生态环境有待改善等所谓的城市病。从某种角度说,“城市病”是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