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以苏州为个案
29245400000037

第37章 苏州老城区社区建设(1)

为更好地对苏州老城区社区发展进行研究,这里选取了沧浪区南门街道养蚕里第一社区、南门街道、沧浪区以及苏州市四个层次的样本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节)社区典型个案分析——养一社区

南门街道养蚕里第一社区位于古城东南隅,苏州市竹辉路以南,内城河以北,竹韵河以东,报社小区以西,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社区共有居民楼56幢,户籍数1046户,2930余人,流动人口2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778人(离休干部16名、“二无”老人2名),二十岁以下青少年240人,残疾人20人,企业退休人员448人,单亲子女1名,下岗失业人员156人。育龄妇女300人。优抚对象4户,低保户10户,辖区单位9家。全社区健康型家庭和文明家庭210户,占总户数20%,文明(特色)楼院30个,占总楼数53.57%。该小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典型的老城区里的老社区。

近年来,养一社区围绕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这一主题,结合实际,创造特色,扎扎实实地推进社区建设工作,并使其不断深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社区建设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

一、强化领导创新党建工作

社区党委在重视抓好社区党组织建设的同时,严格按照要求,结合社区党建工作特点,完善了各项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作用,深化社区党员“认岗履职”意识,根据社区党员的特点,认真做好社区党员教育工作计划,发挥各党支部的作用,每年组织开展“社区连着党员,党员连着邻里”的党日活动和流动党员每季度学习活动,以倡导邻里相亲共育文明社区为主题,宣传表演发生在身边的新人新事。在深入开展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基础上,努力营造“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良好氛围。结合社区目前已经开展的“认岗履职”等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成功经验,开展“党员在身边,服务在眼前”活动,主要将社区党员志愿者活动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社区党组织党建目标管理范畴。同时社区要高度重视党员志愿者活动,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使社区党员志愿者活动有领导、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党建活动不仅丰富了组织生活,教育了广大党员,更深深地感染了社区的居民群众,“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已经成为居民的共同心声。

社区在创建“健康型社区”中,注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社区以建设“健康型社区”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根据各支部的实际,实行“一月一主题”,举办社区读书会、演讲会、报告会、座谈会,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为党员上党课、志愿者服务、党员话聊队伍、党员帮困结对等一系列活动,有效地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社区建立党员志愿者队伍4支,通过多种形式为群众服务。每个支部每月组织若干次党员活动,党员分别选择1—2项服务项目(如义务巡逻、义务护绿、结对帮困、党课培训等)投身到社区建设中。

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社区设立了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会、居民自治小组,制定了《居民公约》、《社区自治章程》、《社区事务听政会制度》、《社区居务公开制度》等社区内部规章制度,建立了居民代表大会、协商议事会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居民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设置“居务公开拦”,定期公布党组织、劳动保障、计划生育、社区财务收支、社区工作者评议结果以及各项办事程序等居务情况,真心接受居民群众的监督,加强了居民群众对社区事务的了解,得到了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较好地实现了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强化了社区的自治功能。

二、优化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社区不断完善硬件设施,拓宽服务领域。社区居委会的建筑面积达792平米,除百分之十的面积用于办公之外,更多的是把空间让给了社区活动室,这意味着小区两千多户居民从此有了一个更加舒适宽敞的综合性活动空间,真正实现了“幸福社区,和谐沧浪”的目标。社区组织了辖区内的九家单位以及志愿者与孤、残、贫、瘫结对帮扶,全年提供无偿服务。积极与社区内外卫生所、大医院沟通,每月举办疾病预防、健康知识讲座、咨询、服务活动;为6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对残疾人和病瘫老人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有200余人组成的文学、拳操、歌舞、棋牌、书画、戏曲等队(组),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了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经过老新村改造,由政府出资将苏州园林的意境延伸到了居民小区中,绿化带与休闲地紧密地结合起来,建起了一个四季常绿、赏心悦目的小游园。整个社区环境优美,绿化面积达17270平方米,居民环境保护意识较强,户均盆景8盆,爱绿、护绿、种绿蔚然成风。社区按季开展法制教育和法律咨询、服务。充分调动社区单位、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活动共办,环境共建,文明共创的氛围,深入开展社区文化、楼组文化、家庭文化,初步建成既体现人文景观,又具时代气息的“公民道德银行”特色文化建设。“公民道德银行”的特色文化建设,增强了社区的亲和力、凝聚力,不断提高了居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了社区的品位和档次。

社区建立了信息员和志愿者队伍为辖区提供服务,对企业退休人员中的孤老、重病、亡故等对象进行了100%的跟踪走访,开展了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庆元宵、端午送粽等慰问活动,走访慰问退休人员。社区加强了计划生育服务工作,为社区育龄妇女提供妇科保健知识,及时调整信息资料,建立“避孕药具免费供应点”,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集中整治活动。

社区服务从每年“暖冬”真情行动做起,社区设立了“瑞仪”爱心基金,开展“关注社区贫困家庭”活动。作为试点社区,开展了首个社区健康干预项目,结合社区实际,进行恰当的社区目标人群健康干预,促使社区居民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使每个居民都能提高营养意识,了解均衡营养与健康饮食的关系,保持自己的健康。社区每月开展形式多样的急救知识培训、健康知识讲座和健康促进活动,邀请资深医师、专家为居民举办“生理保健知识”、“中老年保健知识”、“合理饮食保健知识”等讲座,组织居民参加健身、养身座谈会,社区还通过“邻里情、居民日”的楼道走访活动,使健康知识走进楼道,走进家庭,使健康教育活动更加深入、主题更加突出、效果更加理想。社区充分发挥了社区活动中心的优势,全天候开放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并实行居民自治管理。建立了健走队、晨练队、球操队、乒乓球队、舞蹈队、“评弹沙龙”、歌咏队、广场舞队等8个群众自娱自乐的文体队伍,活跃了居民生活。

为更好地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开办了“365生活科普馆”,“365”的意思就是天天有科普,使其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个互动平台。自开馆以来,以“衣食住行游”为主题的科普活动令许多居民眼前一亮,大家在这里不仅解决了“开门七件事”的烦恼,还学到了相关的知识。在这里,居民能够了解各种农副产品的营养价值、对疾病预防、治疗的作用等等,做到科学饮食。同时,在展馆里专门设立了一个互动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居民可以一起分享各自在旅游中的快乐时光,一起交流心得,了解更多地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既增进了相互之间感情,又开阔了知识面。居民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模拟驾驶车辆,在寓教于乐中学习交通知识。

科普馆的管理工作全部由社区居民和志愿者担任,大家每天轮流义务管理生活科普馆,自己动手布置展馆,经常更换实物和图片,整理器具,使之成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场所。

三、加强防控确保社区平安稳定

沧浪区首个社区交通警务室,于2009年7月中旬正式进驻养蚕里第一社区,进驻后交警第一件事就是着手整顿进出社区的必经的过去被称为“拥堵路”的路段,解除了潜在的事故隐患,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称赞。社区交通与警务站联合运作,居民可以在家门口办理诸如驾驶证等相关交通业务,方便了区内居民,同时建立了“社区网格化管理站”,对社区重要路口安装摄像头,实施24小时监控,大大降低了案发率,使居民生活得到稳定和保障。

社区认真做好公民综合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开展了与居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充分发挥居民学校作用,广泛宣传公民道德规范知识,利用社区市民学校举办科普文化、法制与道德教育,消防与安全等专题学习班,营造诚实守信、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社区片警根据治安现状,经常组织党员及居民骨干开展防火、防盗、防骗、防邪教、防破坏的“五防”宣传教育。整合街道联防、社区联防、治安协警员等群防群治力量,加强社区联防队伍的规范化建设,组建义务巡逻、社区联防、消防自救等多支志愿者队伍,组织认岗党员参与社区夏季夜间值班巡逻行动,居民小区设立治安信息员、楼院守望员、报安员负责安全工作。根据需要在不同时期聘请夜间安全宣传员,配置喇叭等设备进行值班巡逻,提醒社区居民注意防盗、防骗和防火。社区积极开展“无邪教社区”创建活动,建立社区党员与归正人员的结对帮教制度,建立了详细的帮教档案,开展感化教育,定人定责查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社区加强了对少年和外来人员的法制教育,规范暂住人口的管理,制定落实“无毒社区”工作责任制,成立辖区禁毒宣传队开展宣传教育,营造全民禁毒氛围。社区每年开展“社区情·居民日”活动,活动主题是以德为邻、团结互助、情暖万家、共建和谐。发放“睦邻互助卡”,制订睦邻互助公约,倡导邻里互助互爱,积极参与公益规定,引导居民走出小家庭,融入社区大家庭。

正因为有了扎实有力的努力,社区先后荣获了江苏省“文明小区”、苏州市“文明单位”、“法制示范社区”、“健康示范社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沧浪区“创建幸福社区先进社区”、“苏州市充分就业社区”、“苏州市级绿色社区”等称号。作为样板社区,养蚕里第一社区的社区发展浓缩了沧浪区作为老城区建设社区的创新思路。

(第二节)街道典型个案分析——南门街道

对于有着两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苏州来说,在老城区范围内进行社区建设有着许多困难,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在各级社区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苏州老城区的社区建设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较好地促进了社区发展。联合国对社区发展的定义是,由人民自己的努力与政府当局联合一致,去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环境,把社区与整个国家的生活合为一体,对国家的进步恪尽最大的贡献。

社会学对社区发展是这样界定的:“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本社区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解决社区共同问题,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从以上定义可以发现,社区发展是有目标、有计划地在人为推动下发生的。社区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推动力量,一是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二是社区本身和居民的力量。因此我们可以把社区发展的过程看做社区中的人们在政府的帮助下以积极的行动来改造社区,使之更适应于环境和人们生活愿望的过程。[何肇发编著:《社区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87页。]

苏州老城区的社区发展正是按照这样的轨迹进行的。以沧浪区南门街道为例。南门街道位于沧浪区的中北部,地处姑苏古城文化腹地。东起环城河、竹辉桥,经竹辉路至人民路折北,西连学士河,北至干将路与平江区相望,南临古运河景观。面积3.25平方公里。户籍居民18000多户,6.15万人。下设桂花、玉兰、养蚕里第一、养蚕里第二、竹辉、瑞光、东大街、西大街、佳安、金狮、吉庆、西美、道前13个(社区)居委会。1983年10月根据市委苏委复(83)21号文件批复,以内城河为界,由原人民桥街道分派出南门街道与吴门桥街道。2004年4月1日府前街道办事处并入。汇集有苏州主要的大型商场、酒店、医院机关等单位,集聚有苏州市会议中心、泰华商城、吴宫喜来登大酒店、苏州市外事办、沧浪区法院和三个农贸市场、苏州水上巴士旅游公司等2000余家企业。日趋成熟的特色街区等丰富的招商资源,使南门地区成为精品荟萃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和投资创业的热土。南门地区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历史遗存荟萃:庄严肃穆的巡抚衙门、威严肃穆的按察使衙门、纯石建造的开元寺无梁殿、全国仅存的水陆城门——盘门三景无不显现出历史的久远,辖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以及市控保建筑20多处。风景优美的环古城河风貌带、古朴雄伟的盘门三景以及粉墙黛瓦的姑苏小巷深深蕴藉着历久弥新的江南意境。为苏州重要商业区和水陆交通枢纽、城区繁华地段之一。

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社区建设,而且还要取得成效,南门街道集思广益,坚持创新,走出了一条有着自己特色的社区建设之路。

一、制定社区建设新标准创建社区建设新理念

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南门街道在社区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他们以加强社区建设为突破口,以满足群众需求、强化社区服务为重点,按照“1+2+1”(即在社区坚持一个领导核心——社区党组织;在社区设置两个工作机构——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工作站,在社区建立一个活动组织——“邻里情”幸福联盟)的模式,以“文化立区、经济强区、和谐沧浪、幸福社区”的发展思路,创造出了独特的“硬件建设标准化、软件管理规范化”社区建设理念。并制定了“612”社区建设标准,以统一的标准来建设社区。

具体地说,就是社区硬件建设要达到六个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用房标准、统一功能室设置、统一办公设备、统一便民设施、统一文体器具(材)。

统一标识指社区居委会外立面要从色彩、标识和标牌达到统一,让人一目了然;具体地说就是社区门口统一悬挂“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社区幸福联盟”四块标牌。社区标识描述:标识的主色调以翠绿色为主,即底版为翠绿色;标识中间镶嵌“江苏社区”牌子;牌子左右分别两侧分别为街道名称和社区名称(白底翠绿字);标识下端左右分别为社区地址和社区服务热线(白字),社区标识统一安装在社区大门的门楼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