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养老院的出现,为我国解决老年人养老开拓了一条新路。当然,从其运转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制约虚拟养老院推广发展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三个:
(一)资金问题。居家养老所需经费支出虽然不多,但随着居家养老工作的广泛开展,资金紧张问题必将凸现。虚拟养老院作为一个市场化经营的家政服务公司,其目前收入的20%是老年居民的自费服务,80%都来自于政府订单,而政府给服务开出的价位并不高,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加上系统的维护升级,管理的加强,员工的培训及工资增长都需一定的资金保障。为此几个月来虚拟养老院几乎没有盈利,使居家养老工作的推进“捉襟见肘”,陷入两难境地。
(二)队伍问题。目前虚拟养老院共有家政人员121名,分布在辖区6个街道,然而服务的老人有2048名。一般家政员工服务一次时间是3个小时,即便以一天服务3户计算,121人一天最多不过服务近400户,而这远远无法充分满足2000多名老人的需要。由于盈利甚微,虚拟养老院的家政服务员工资大都只有1200元左右,但对家政员工的要求却不低,要持有涉外家政服务资格证书或具有一定从业经验才能上岗。而事实上,同时具备上述条件的家政员工在苏州家政市场上很是抢手,找一份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作不是难事,为此虚拟养老院又遭遇缺工瓶颈,服务队伍不稳定等问题。
(三)覆盖问题。就目前而言,虚拟养老服务的覆盖面不大,主要是由政府对困难老人援助的服务对象,大多数老人真正享受的养老福利服务不多。虚拟养老在社会上很受欢迎,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因素,虚拟养老院不敢再接新单子了,面对庞大的养老需求,显得力不从心。
为使“邻里情”虚拟养老院这一居家养老新生事物走的更远、行的更好,健康、持续科学发展,沧浪区正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进一步统筹各种养老资源。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投入资金、培育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对沧浪区虚拟养老院居家养老新模式予以全面的政策支持、动员和发挥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志愿者组织、家庭和老人自身等各方面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居家养老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化和市场化机制相结合的养老事业发展机制;
进一步建立养老资金投入长效机制。把居家养老服务列入财政的经常性预算项目,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基金,鼓励企业、社会贤达捐资支助养老事业,形成“政府资金+社会资本+慈善捐助资金”的养老资金筹措机制,制定扶持优惠政策,根据虚拟养老院的服务容量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在用地、用电、用水、贷款和税收等方面倾斜,提高政策吸引力,以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
进一步利用劳动再就业的相关政策和资源,加大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扶持和培训力度,逐步实现养护队伍专业化。可由民政部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组织,依托高校、医疗机构、政府相关部门,按照统一的大纲和教材,开展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培训,持证上岗。稳定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对那些没有再就业优惠证但在虚拟养老院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社保补贴,以减轻虚拟养老院的用工成本。同时可在职业教育中,开设居家养老服务相关课程或专业,加快养老护理专业服务人员的培养;
进一步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专项细化现代家庭服务业的扶持政策,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促进现代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空间很大,具有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但目前社会上的家政企业都小型化、零散化,许多企业都走中介服务赚点小钱的路子,家庭服务业产业化进展缓慢,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品牌效应。依托虚拟养老院这种居家养老新模式的推广,培植现代家庭服务业的品牌企业,扶持众多的家庭服务业,小企业依托龙头大企业走上产业化、集约化发展轨道。[沧浪区人大常委会:《进一步完善虚拟养老院的调研与思考》]
充满人文关怀的“沧浪救助”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让32万沧浪区居民真切感受到了居有所乐、老有所养、贫有所帮、难有所助。
在不断完善对老年人服务的同时,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沧浪区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全区符合条件的132名重度残疾人全部按低保标准领取救助金,其中无固定收入的重度残疾人,按低保标准100%领取救助金。对符合低保、低保边缘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做到应保尽保,保障水平高于健全人20%。全区城镇残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符合规定的城镇无业残疾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沧浪区“邻里情”活动开展助残“圆梦行动”,区慈善总会出资10多万元,为14名残疾人圆梦。全区6个日间托养所已接收58名智障残疾人,居家托养站已为75名重症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寄宿托养院已收住13名困难残疾人。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区政府2008年度实事工程,目前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中心”占地面积1160平方,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总投入资金450万元。中心按照“活动最大化、项目公益化、服务人性化、运作市场化、办公精简化、设施无障碍化”原则,设有康复设计站、器具服务站、生活体验站、公益爱心廊、综合阅览中心、托养服务中心、文体参与中心等,集残疾人康复服务、就业与扶贫、托养服务、公益服务和文体娱乐活动等功能为一体,为进一步发展沧浪区残疾人事业,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提供了全新的综合服务平台并以此为依托,在省内首创了残疾人托养服务新模式,较好的满足了残疾人多元化托养需求。
四、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增强建设幸福社区,首先必须从构建幸福的人居环境入手,沧浪区作为历史文化城区,辖区文化积淀深厚。为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增强人与社会的和谐,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沧浪区着力实施了五个工程:
(一)实施安居工程,保障“居者有其屋”。十一五期间,全区改造危房6.5万平方米,逐步改善了老新村居民的住房条件。投入7200万元用于老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整治面积48.58万平方米,受益居民7286户。首次采用房屋外接卫生间,从根本上改善居住质量。同时,积极启动老住宅小区长效管理。投入3600万元整治街巷65条,受益居民11048户。在尽量保持历史、文化、民俗及周边群众消费习惯的前提下,启动横街地区的综合整治。完成直管公房解危修缮1.2万平方米。顺利完成南环、三香等6家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任务,为三年内完成全区15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这一民心工程划上圆满句号。从2004年以来,沧浪区已经投资近1.5个亿进行老新村的改造,在2009年也投入了8000万元对四个老新村进行改造。安居工程的实施,使居民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
(二)实施“三小”工程,扮亮绿色社区。2003年,沧浪区按照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提出了建设和谐宜人的幸福社区的目标,确定全面实施“小街、小巷、小游园”工程建设,以“管沟经久耐用,水流畅通无阻,路面美观平整,垃圾箱位合理置放,街侧巷边科学绿化,宅边隙地花坛点缀”为标准,将苏州园林城市的特色充分显现出来。为此,每年投入数千万元,实施“三小”工程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已经建成了52个小游园,居民基本上走500米就能找到一个小游园。苏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苏州的居民在享受现代文明人居环境的同时,更希望享受到传统文化的韵味。沧浪区在人居环境的创优中,把“三小”工程和城市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力图将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赋予社区居民一种全新的生活气息。不仅将散落的点点滴滴文化元素拾遗修建,更将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现代文明交融之气息汇入到居民的现代生活中,恢复了苏州小巷粉墙黛瓦的韵味,从而把外部的环境整治向惠民利民延伸,区域化整体提高人居环境、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让居民无时无刻都能呼吸到这种古今文化交融的气息,在享受这种文化气息中提升了生活的品位,生活的质量。为居民创造一个更为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三)实施实事工程,加强城市基本设施建设。城市的基础设施在根本上制约或提升着整个城市的人居环境。沧浪区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仅2008年沧浪新城全年投资24.2亿元,其中政府投资6.18亿元,范成大路、杨素路、吴宫港等道路、河道、运河景观带东段6.6万平方米滨河绿地等项目已经投入使用。顺利完成新城各功能区的交通衔接及运河水系与新城内河的沟通。加强与社会投资项目单位的协调,公交始末站、天然气调压站、沧浪医院已投入使用,市中医院、电信模块局等项目进展良好。桐泾商务广场、四季晶华社区服务中心、联青双子商务楼项目有序推进。南门商贸区建设稳步开展,工人文化宫改造项目完成建设、商业布局、招商、开业等多项工作,运行情况良好,南门农贸市场搬迁已完成选址和立项,市实验小学搬迁工程已正式开工。
(四)实事保护工程,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建设要想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必须根据城市自身的特色和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城市美化、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生态城市建设、蓝天碧水工程、节能减排、专项整治为主线,进一步加大环保工作力度,全面落实环保优先发展战略。组织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积极推进绿化建设和优化管理。2008年全区新增绿地5万平方米,小游园和公共绿地养护质量明显提高。广泛开展“绿色细胞”创建工程,新增市级绿色社区12个,市级以上绿色社区建成率达76%,小学和公办幼儿园绿色学校建成率为100%。顺利完成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积极创建胥江路、十全街两条环保示范街,最终实现“四个示范”和“五个100%”的创建目标。加强餐饮业油、烟、噪声、企业污水超标排放的监管治理,试点餐厨垃圾集中收集管理。建立区级环境监测站,创建凤凰街、竹辉路到新市路2条环保餐饮示范街。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加强节能减排,对老虎灶进行专项整治、规范管理。总结试点经验,逐步推广餐厨垃圾集中管理。实施“绿色细胞”创建工程,再创建1个国家级绿色社区、3个省级绿色社区、7个市级绿色社区,3个省级绿色学校。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超过86。
(五)实事综合整治工程,探索城市人性化管理。沧浪区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对城市管理规律性的认识,不断解决城市管理中的新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高度重视规划、设计、动迁、建设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认真反映区域城市形态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推动规划科学合理。把动迁工作放到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坚持依法动迁、按章办事、人性化操作,努力营造理解动迁、支持动迁、配合动迁的社会环境。强化区建设项目(动迁)管理办公室职能,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街道全力以赴的工作机制。2008年切实履行城区职能,认真完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各项工作任务。集中整治市容环境中的难点问题,拆除各类违章建筑292处、7214平方米。胥江华庭、何家塔、解放东路、庄先湾路等地区的市容环境面貌得到根本改善。推进道路保洁提升行动计划,劳动路等15条主要道路和重点地区全面实施路长负责制,实行全天候保洁,试行部分路段环卫作业向社会招标。加强城市管理中的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城管执法、市容管理、环卫保洁、市政养护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努力提高城市管理的整体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2009年重点加快定销房地块的拆迁和建设进程,为全区动迁创造有利条件。全力推动市土地储备中心确定的15个地块动迁任务,完成总面积74万平方米、30亿拆迁量的70%。认真贯彻城市管理工作“管理为民、服务社区、顺应发展”的思路,强调以人为本,在管理上体现人文关怀,执法上注重和谐文明。为“亲商、重商、安商”的投资环境;为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凝聚力;为建设和提升全区幸福人居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沧浪区从1994年起,先后投资2.5亿元,对城区街巷进行整体改造。改造过程当中,既体现古城特色,又满足百姓对新生活的要求。改造后,百姓生活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相应配套设施日趋完善。2006年又对全区200多条街巷进行改造,到2010年为止完成改造205条,受益的百姓达到2.7万户,改造中充分注重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修复控保建筑60多处,现在部分古建筑在原有的基础上已经变成了美术馆、展览馆等,成为百姓日常生活活动的场所。
沧浪区在幸福社区的建设过程中,为了使居民享受到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建立起了区矛盾调处中心,组建了一支由公安、城管、志愿者、保安、党员、环卫工人等14支队伍参与的群防群治大格局队伍,实施24小时治安巡逻保平安。深入推进“五大技防工程”,巩固建成“技防区”成果,不断完善全区治安防控体系。2009年投入1100万元,建设双塔、葑门、友新、沧浪新城公共秩序管理监控信息平台,构建起了坚固的“大防控”体系。实施“好管家”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三期建设,社区图像监控网络覆盖率达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