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以苏州为个案
29245400000045

第45章 苏州老城区社区建设(9)

2009年沧浪区在原有基础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更加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建设定慧寺巷书画一条街,开展控保建筑修缮,扩建沧浪区图书馆,不断打造“文化沧浪”新亮点。紧紧围绕“文化沧浪”行动计划,深入开展群众文化“一十百千万”工程,以建国60周年为契机,以“创作精品节目、举办精品专场”为目标,充分发挥优秀文艺团队的带动作用,弘扬主旋律,走出了一条“资源共享、老少共建、全员参与”文化建设的新路,促进了全区群众性文化的繁荣发展。率先提出“幸福社区”的建设目标,注重居民幸福感受,推出“社区居民幸福指数”评估体系(详见附录十一),以星级社区创建为载体,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平均面积从120平方米增加到410平方米,共建成21个电子阅览室、18个藏书5000册图书室及3个苏州市图书馆分馆。

在沧浪区每个社区都会向辖区居民发放电子学习卡。居民只要通过学习卡点击“沧浪区终身教育学习平台”,输入用户名,就可以从专家论坛到花卉培植,从名著赏析到创业投资,涉及生活、工作、修养和农业等4大类,200多门图文并茂的课程中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置身于“数字学习大讲堂”中,按需倾听名家授课。从而做到足不出户就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提升自己的素质。

经过不懈的努力,沧浪区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两支队伍、三级网络和四个中心的总体格局。所谓“一个品牌”,即“邻里情”社区服务品牌。2003年,沧浪区在全国率先申报注册了“邻里情”社区服务公益性商标,目前,10大类100多个社区服务项目已经全部成功注册,范围包括医疗、法律、教育、娱乐、职介等社区服务项目。所谓“两支队伍”,即“邻里情”社区工作者队伍和“邻里情”社区志愿者队伍。通过申请政府公益性岗位、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以家政等服务队伍和社区服务网点为主体,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生活援助,围绕“互助万家”、“洁美万家”、“欢乐万家”和“情暖万家”等主题动员和组织志愿者为社区提供各类志愿活动。规范和促进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完善区志愿者协会、街道志愿者指导中心、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志愿者服务队四级志愿者组织,倡导“自愿参与、无偿服务、志愿奉献”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所谓“三级网络”,即按照“民有所需,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动;民有所难,我有所帮”的原则,建立起区、街道、社区三级“邻里情”社区服务网络组织体系。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枢纽通过资源整合,辐射出“邻里情”法律援助中心、“邻里情”生活援助中心、“邻里情”老年人生活援助中心等服务机构。所谓“四大中心”,即“邻里情”互助中心、“邻里情”老年人服务中心、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和新苏州人服务中心。“邻里情”互助中心为困难人群提供全覆盖、经常化、多样式的服务;“邻里情”老年人服务中心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专人负责的生活援助;劳动保障服务中心为收入低于社保线的居民和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集教育培训、团队训练、素质拓展、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投资8000多万元,位与古城区黄金地段占地近2万平方米的沧浪少年宫为辖区青少年提供了健康成长的乐园,而新苏州人服务中心则是沧浪区为新苏州人打造的创业乐园。近年来,“邻里情”爱心团队应需而生,六个街道六个“邻里情爱心超市”每年要扶贫帮困1.44万余户(次)家庭,“民政+社区”模式共资助贫困学子573人。

为使“文化立区”能可持续地发展,沧浪区在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把“文化立区”上升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其根本出发点就是要利用文化来繁荣古城经济、提升城区的竞争力、完善城市功能,增加城市辐射力,同时提升居民的素质。让文化沧浪的形象从隐性走向显性,从平面走向立体。

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再进一步向“社区人”的转变,苏州城区原有的社区管理体制已经明显跟不上形势的发展。2007年6月,沧浪区举行了沧浪区第二届“可持续发展、共创和谐沧浪论坛”,议题之一就是探讨创新沧浪区社会(社区)管理新体制,组建“邻里情”幸福联盟。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中,沧浪区采取的是“1+2+1”(详见前述)的社区组织设置模式,在四位一体的组织设置模式中,前面的“1”和“2”,苏州其他城区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关键是后面的这个“1”内涵差别很大,其他地方是事务所或中介服务机构,沧浪区叫“幸福联盟”。这是引导居民共同参与的一个平台,是动员社会参与的一个运行平台,而不是中介服务机构。“幸福联盟”是在整合“邻里情”爱心社区圆梦行动志愿者等群众救助团队优质资源的基础上由区民政主管部门指导社区打造的新的民间组织,全称是“邻里情幸福联盟”。设立“幸福联盟”不是直接为居民做什么事情,而是通过这个组织,通过这样一种机制引导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动员居民相互之间来做点什么、来为社区做点什么。事实上,也正是这个最后一个“1”的不同,为沧浪区草根民间组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推进了沧浪区NGO的大发展。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沧浪区关于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对在“邻里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幸福联盟”的定义是:是由社区社会群团、各类民间组织和各类志愿者队伍组成的联合体,主要任务是承接政府购买的服务,培育和发展社区公益性或服务性民间组织,招募社区志愿者,协调、组织和发挥好联盟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利用社区内的各种文化、体育设施组织开展文艺、教育、科普、娱乐、健身等活动,促进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活动,培养社区成员的民主意识和居民自治、互助的能力,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各种服务和各类活动,增强成员单位的社区意识。用以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保障公共服务质量,维护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幸福联盟”与“幸福指数”有着紧密的联系,“幸福联盟”运作得越成功,就越能满足居民群众文化、日常生活乃至个人价值方面的需求,居民的幸福感会因此而不断增强。可以说,“幸福联盟”是一个社区居民创造幸福、感受幸福的平台。过去,散落在社区的民间团体、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大多没有规范的组织结构,缺乏组织引导和自我发展的推动力,这些草根NGO非常需要外界的支持和帮助,非常需要有一个活动和发展的平台;同时,实现居民自治需要一个过渡,而社区民间组织的发育和发展将会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中来,有效地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幸福联盟”通过政府推动民间组织发育和发展,增强居民自治能力,是提高居民自治能力的“蓄养池”。幸福联盟用全国独有的方式诠释了幸福的意义:邻里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和谐共处、共同幸福,就是真正的幸福。褪去了政府监管的色彩,向着民间组织民主自治的方向,小小的幸福联盟在瞬间成为无数热心公益和服务事业的志愿者使劲卖力的平台,点滴汇聚给百姓一种别样的“幸福感”。幸福联盟让邻里互帮、邻里互学、邻里互助、邻里互乐成为日常生活,加深了邻里情,更好地促进邻里和谐。

通过“幸福联盟”引导培育,各类NGO数量和参与活动的居民人数正逐年上升。沧浪区现有注册登记的民间组织60家,其中:社会团体42家(区级28家,街道级14家)、民办非企业18家,备案社区民间组织381家。这些民间组织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是文化体育活动类。此类社区民间组织相对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参与人数与影响面都比较大,全区所有社区都有此类社区民间组织。二是权益服务类。此类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大都接受上级各专门协会的指导,主要由社区工作者承担日常工作,开展面向特定人群的服务工作。三是服务类。此类组织相对数量较少,它们主要由社区内的志愿者组织起来,配合社区开展专项志愿服务工作。遍布沧浪区城乡各社区的社区文化体育活动民间组织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沧浪区社区民间组织在社区居民群众中实行爱心帮扶,倡导互助友爱的社会风尚。沧浪区社区民间组织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实行寓教于乐,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沧浪区社区民间组织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其社会作用也日益凸显,但是,随着社区的功能、地位在社会生活中将更加重要,社区民间组织仍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和空间,同时,也还存在着若干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数量尚显不足,社会参与程度较低,普及面不够。381个社区民间组织与社区建设的目标相比,数量上仍显不足,沧浪区城区常住人口有32.79万,外来人口有10万余,平均每1100人才有一个民间组织,数量上显然不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数量上的不足导致受益人数也相对较少。此外,权益类民间组织仍然具有一定的官方色彩。沧浪区权益类组织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承担着为社区特殊人群提供无偿服务的职能,如残疾人协会、老年人协会等。其组织形成与文体类民间组织完全自发产生具有显著的不同。群众自觉参与不够,数量及服务范围不广。政府在服务社区民间组织方面仍需加大力度。由于社区民间组织大都是群众自发产生,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服务机构,各个政府部门与街道办事处都处在可管可不管的状态,民间组织的发展既没有长期发展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社区民间组织目前尚处在发展的初期,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扶持,扶持优惠政策等都还是法律上制度上的空白。社区民间组织还存在着缺少业务辅导的师资、活动场地、活动经费等问题。这些仅靠民间社团是无法完全解决的,必须有政府的支持。[沧浪区民政局:《苏州市沧浪区社区民间组织发展情况报告》]

为更好的使居民体会到社区的温暖,2005年沧浪区在开展便民服务中启动并实施了社区服务“863”计划(社区服务“863”计划即在各个社区重点发展养老托幼、家政服务、中介服务、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物业管理、修理维护和社区商业等八大门类的服务业;以现有六个街道的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建设6个新型的社区服务业发展基地;完善政府推动机制、市场运作机制和品牌带动机制等三个社区服务机制;以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将自发的民间性的社会救助行为完善成有保障的健全的社会服务事业,将分散的社会化的社区服务网点整合为有组织的实体化的社区服务企业,将随意的市场化的社区服务实体引导为有信用的品牌化的社区服务产业。打响、做优“邻里情”社区服务品牌,整合资源,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增加社区服务项目,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建设“社区服务一条街”。推行社区信息化,提升信息化服务手段,建设和完善“邻里情”社区服务网站,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的水平。积极培育、扶持“邻里情”社区民间组织,帮助、指导开展公益性活动,努力建设“明理诚信、守望相助”的幸福社区。(参见附录十二)

从2009年8月开始,沧浪区率先实行了重要民生商品价格采集公布制度,区物价局把1300多种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制成表格发到社区,并每周定期更新公布。公布的1300多种商品基本上都是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可以便于居民掌握这些商品的价格走势。这样的价格公示是政府为居民撑起的维权伞。居民如果在消费过程中居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直接到社区举报,由社区向物价部门反映,及时为百姓维权,让百姓在消费过程中安心、放心、定心。此外,物价部门还根据季节的不同和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消费需求,每期推出一些不同的侧重点。此后,这项制度在全市推广开来,最近又在全省得到推广。

六、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共创美好幸福家园

当然,社区建设的根本还是扩大社区民主,实行居民自治。这也是建设幸福社区的重要标志,只有切实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满足社区居民在基层社会事务中的基本要求,才能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建设幸福社区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在处理社区事务中的幸福感。沧浪区为了将社区建设成为安全、文明、和谐的家园,通过社区的组织整合、功能整合和资源整合,按照体现党的领导、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总体要求,把弘扬群众的主体意识,搭建民主自治、志愿服务、参与活动三大平台,保障人们民主权利,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作为建设幸福社区的重要内容。在社区建立了党组织、居民代表大会、社区议事会、社区居委会等组织,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新型社区组织结构。以社区自治为载体,通过理顺“领导层”、“决策层”、“执行层”、“议事层”四层关系。完善社区民情恳谈会、社区民事协调会、社区民意听证会、社区民主评议会“四会”制度,逐步实现了社区居民参与从响应型、被动型向主动型、创新型转变。通过社区直选、楼院自治、民主理财、社情民意发言人、调解信息员、工作成效评议会等一系列举措,加强了社区民主自治建设,也促进了幸福社区的建设。

沧浪区始终紧扣“以民为本、以民为先、以民为重”的社区建设理念,以居民群众所需、所盼、所急引领社区建设。这在社区选举中表现得非常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