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世纪之交的时代,是我国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世纪之交,说到底是人才之交,各种结构的变化,说到底是人才结构的变化,市场经济本质上讲是人才经济。所以,我们所肩负的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更加繁重,培养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不同层次人才的任务更加繁重,培养服务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各类人才的任务更加繁重。我们共同肩负着开创新平教育事业新局面的历史使命。这个光荣的使命要求我们,夯实基础,抓好职教,强化管理,走上台阶。也就是说,要切实加强基础教育,确保1996年普及小学六年义务教育,1999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要继续抓好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更多的服务于我县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要切实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我县教育事业上水平、上台阶。根据这一客观要求,县委、县政府对今后几年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化人民教育意识,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强化教育内部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努力开创我县教育事业新局面,基于这样的要求和思路,我讲三个问题:一是强化全民教育意识问题;二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合力”问题;三是提高教育事业整体素质问题。
一、关于强化全民教育意识问题
教育意识,简单讲,就是对教育事业地位作用功能的认识和对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的紧迫性的认识。
县域管理研究努力开创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关系到跨世纪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根本战略大计。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经济的振兴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是最根本的基础事业。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科技与经济,以此来增强综合国力,求得21世纪争取到国际上更有利的地位。国际上我们面临的竞争与挑战,说到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挑战。而科技和人才都要靠教育。社会主义中国进入21世纪能否在国际上争取到更加有利的地位,中华民族跨入21世纪以什么样的民族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步发展战略的伟大历史革命。我们作为在基层工作的领导同志,必须以思想者身份,同这样一个总目标联系起来认识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增强加快我县教育事业步伐的历史使命感和紧迫感,在实际工作中真正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四大也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努力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我们只有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把现代教育思想落到实处,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会议是一种实现领导的方式来讲,县委、县人民政府召开这样大规模的三级干部会议的目的之一就是在确立和巩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上要实现思想领导,要统一各级领导的思想,增强各级领导的教育意识。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全县各族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根本措施。全县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措施可列十几条,但从战略思想上最根本的措施还是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所以,我们说,教育是兴县之本。在我县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是最深层次的矛盾。这对矛盾在经济发展中集中表现在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经济素质的提高程度及人民群众的丰裕程度形成强大的反差。
我县地域辽阔,各种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如热区土地资源有160万亩,占全地区的58%。热区尚待开发的荒山140多万亩。县境内的水利资源有30多条河流可开发利用,水利资源蕴藏量达60万千瓦,可开发达24万千瓦。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的有24种,其中铁矿石蕴藏量达5.8亿吨,占全省蕴藏量的40.8%,林业资源在全区名列前茅,旅游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各族人民一道,努力探索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路子,立足资源优势,克服薄弱环节,采取种种措施进行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但由于历史条件和地域环境等原因,我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转化率还比较低。全县现在仍然还有65个特贫困村公所(办事处),占全县村(办)的55.1%;县域内乡(镇)与乡(镇)、村公所(办事处)之间、民族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有的乡(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千余元,财政收入几百万元;而有的乡(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二三百元,财政收入只有几万元。去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只达25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达998元。当然,我们自己与自己相比,我们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但这速度与资源丰富还存在不相称的一面。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交通、能源、农田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制约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新平经济发展的“硬件制约因素”;另一条是教育落后,我县的人口文化素质大大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在我县每千人中拥有各种学历的人口是:大学2人,高中26人,初中99人,小学413人;在15岁及15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同龄人口的42.33%。全县各民族文化技术素质不高,这是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软件”因素。“硬件”和“软件”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提高人的素质,掌握科学技术,才能发展生产力,才能够发展经济,只有提高人的素质,才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大胆引进,开发资源,让人发财,促我发展。所以说,发展经济,离开科学技术,离开劳动者素质,离开教育,就没有任何办法。实践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哪里教育发展得好,人的素质高,哪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快,就繁荣昌盛;哪里的教育发展差,人的素质不高,哪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慢,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振兴新平、发展新平的必由之路,是全县人民共同实现小康、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全县各族人民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关系到我们能否致富奔小康的根本问题,是我们的长效利益之所在,我们必须强化教育意识,增强教育法制观念,以实际行动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和巩固的基石是什么?我们认为是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就是教育事业整体素质。多年来我县的教育工作者,我县的教师们呕心沥血、勤奋耕耘,为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我县的教育点多面广层次多,施教管理难度大,这样客观上就给我们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全县共有417个校点,其中一师一校的校点221个,占全地区的15%。全县共有42000多名在校生和3000多名教师分布在4223平方公里的县域内。这是客观实际。但我们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必须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来发挥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这个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集中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意识的强化上,教师的教育意识应该是对“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本质认识和对提高教学质量紧迫性的认识,前者是角色意识,后者是价值意识。我们的教师们只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增强发展教育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才能不负“教师”的尊称,才能不负人民的重托,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样,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也才能置得上,立得起,稳得住。
强化教育意识必须认识其层次性和系统性。以上我从领导、群众、教师三个层次讲了强化教育意识问题,只有三个方面的教育意识都提高了,我县的全民教育意识才能提高,教育摆到我县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开创我县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才有希望。
二、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合力”问题
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特别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关系到家家户户,关系到各行各业,是全社会关注的事业。光靠教育部门和分管领导是不可能发展教育事业的,必须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上下各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参与,形成发展教育的人力、财力、物力的强大“合力”,这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才可能顺利施工和顺利实现。
第一,我们各级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在实际工作中真正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做到领导决策优先,规划上报优先,资金投入优先,政策措施优先,检查督促优先。要切实协调各方各面,多为教育办实事,动员号召全社会都关心和参与办教育。要大力组织宣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意义,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要认真组织贯彻落实“一纲三法”,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依法兴教、依法治教,增强全民的教育法制意识,使我县教育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为了组织上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县委决定实行县级领导联系中小学校制度,各位县级领导都联系一所学校,把握学校实情,每年为学校办一两件实事。
第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超前投入。教育是跨世纪的奠基工程,是一项决定我县各民族前途的战略性工程,教育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决定了教育事业投入必须超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投入的教育事业费不断增加,掀起了几次集资办学热潮。1995年县财政预算投入教育事业发展经费达2826万元,占全县财政支出的36.5%,加上地区支持的教育专项资金地方财政投入将达3386万元。大家知道我县的财力很拮据,很脆弱,财政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保正常供给,二是保教育、科技的发展,三是保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尽管我县的教育投入逐步增加,但离“普六”、“普九”,离整个教育事业的加速发展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光普及六年义务教育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校舍建设资金还缺口5891万元,如果加上其他教育事业费,到1999年五年内共需投入资金1.25亿元。所以我县发展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压力是很大的。但我们必须变压力为动力,千方百计,多方争取,确保教育投入的适度超前。一是根据经济的发展和县财政的承受能力,逐步增加地方财政的投入;二是多方协调,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三是充分挖掘人民群众中蕴藏的集资办学积极性,掀起集资办学热潮;四是认真贯彻落实征收农村教育费附加的政策;五是协调单位部门捐资助学;六是成立新平县教育事业发展基金会,由县委、政府有关领导负责基金会工作,协调筹集教育事业发展基金。全县干部职工和各族人民群众要大力支持这些措施的落实。
第三,千方百计争取上级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新平的教育事业发展到今天这个水平,离开上级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多年来,上级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我县教育事业给予了关心和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千方百计尽量争取得到再支持、再关心。我们用什么方法得到支持和关心呢?我们认为只有两条:一实干,二报告。就是要根据上级发展教育事业的方针政策,结合我县实际,拿出实招,埋头苦干,干出实绩,感动上级。在改善办学条件上,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上,在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发展社会事业上都要干出明显实绩来,用我们的实绩来争取支持才是硬功夫、硬道理。所谓报告,就是要主动向上级有关领导汇报我县经济发展实情,我县教育发展的特殊性,我县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措施,以及我县开创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所面临的资金、人才等困难,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理解和关心,为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四,要瞄准“经、科、教”的结合点,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我县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特点非常突出,我们一定要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动员全社会来办职业技术教育,形成多种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网络。要继续办好县职中,充分发挥职中的“龙头”作用和辐射作用;要继续办好乡镇党校、职校和村(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要提高3 1班的职业技术保证质量;要提高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要继续抓好成人教育和扫除文盲工作。要抓好各个系统单位的职业培训工作,认真做好岗前岗后的职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素质。总之,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第五,全县各族人民都要支持依法兴教。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教育法制的不断完善,教育的持续发展必须以法制作保障。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等教育法律、法规,使之成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全县公民的教育行为准则,要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学校,要加强教育执法检查,及时纠正违法现象,共同努力,把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纳入法制轨道。
总之,我们要千方百计形成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合力”,我相信,我县教育事业发展“合力”真正形成之时,就是我县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之日。
三、关于提高教育事业整体素质问题
我要讲的教育事业整体素质,是教育质量、办学效益以及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效果的总体水平,所以,说到底是素质教育问题。总的来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的教育事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也应该认识到,我县的教育事业整体素质与我区发达县市的差距越来越大,提高教育事业整体素质的任务越来越繁重,我们必须面对现实,认真分析,采取对策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提高我县教育事业整体素质。
第一,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强化质量意识,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几方面都得到发展。要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普六”、“普九”要实现质与量的统一,我们要考核“四率”,检查办学条件,但更要看毕业后学生的素质状况,要将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升学率是客观存在的,一所学校不讲升学率,就没有内在动力,就办不好,就树不起良好形象。但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牢固树立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切实抓好“经、科、教”结合的改革,培养适用人才,为我县经济服务。
第二,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教师的数量决定教育的规模,教师的素质则决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提高教育事业整体素质的动力在民众,希望在教师。应该看到,我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培养21世纪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需要还存在不适应的方面。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利用各种渠道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要认真落实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体教师的任务。增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弘扬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责任心、事业心和光荣感、历史责任感。向社会奉献,向孩子尽职,向家庭负责。其次,要加强师德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人民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伟大的,但这个形象不是抽象的,是在每位教师的实践行为中具体体现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育一定要加强师德修养,做到立德、立教、立人相统一。再次,要博学笃实。教师是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劳动价值应该与自己的知识能力成正比。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勤学、要博学,要全面掌握教育教学专业知识。要求我们的教师把知识实实在在地传播给下一代,要求我们的教师创造条件使教师提高素质。教师培养和成长,需要有关各个方面,社会、学校、个人共同不懈努力,要从每个教师、每个学校、每个地方抓起。逐步形成一支层层有名师、处处有名师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第三,切实加强学校管理。我们要牢固树立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思想,强化依法治校的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学校内部管理。首先,要加强系统管理,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管理一定要注意相对封闭性,要把一个学校的人、才、物、信息及教学、教研、后勤等全面管好管活。从广义上讲,教师、职工、学生都应该是管理的主体,校长的本事就在于如何千方百计把管理主体和对象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包括管理的积极性,齐抓共管,实现全方位的有效管理。其次,管理要根据学校各自的特点采取相应对策,从基础抓起,从常规抓起,从具体抓起。要切实抓好素质管理,抓好养成管理。无论是教学环节、实践环节、服务环节,都要从基础和常规抓,使我们的学校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再次,一定要高度重视校风管理建设。校风是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一个完整的校风应蕴含着班子的班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也就是说,我们要树立良好的“三位一体”的校风。“班风”实际上就是学校领导的服务作风,班子成员的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校风,校长、班子成员和老师要率先垂范,以身正人。要善于用良好的校风效应来约束和激励学生文明守纪,勤奋学习。
第四,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我县的教育事业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项艰苦而浩大的工程,我们要认真贯彻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在全县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首先,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在学校内部创造良好的育人小环境。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有育人功能,学校的全体教职工都有育人职责,在学校内部,应做到人人是德育教师,处处做育人工作。其次,我们要努力建设良好的育人大环境。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任务,社会和家庭同样负有责任。我们要利用舆论工具,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培养教育好下一代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家庭在这方面应尽的义务,自觉配合教育部门做好育人工作。要采取有力措施对文化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和经常性的管理。要切实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配合学校育好自己的子女。要努力增强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的正确影响,清除负面影响。总之,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要加强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合力,增强教育力度,提高教育效果。
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县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进步,都必须依靠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和困难并存,我们大家共同肩负着更加繁荣的发展教育事业的重任,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思想统一,形成合力,真抓实干,我们一定能开创我县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