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县制始于春秋,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自秦基本定型后,一直为我国的基本行政区。全国现有2845个县(县级市),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0%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县级行政区作为社会主义中国行政管理和组织经济活动的基本地域单元,是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支撑点,在国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艺术诸方面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对沟通城乡交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县域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以科学的管理作保证。县域的科学管理是实现全国社会有效管理的基础。要实现对县域的科学管理,必须把握县域管理的基本特点、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本文试图根据社会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自己多年的履职实践,对县域管理的特点、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
一、县域管理的基本特点
管理是人类组织社会活动的一个基本手段,是管理主体作用于管理客体的社会性活动过程。县域管理,就是县域管理主体(人和组织)凭据人民赋予的一定权力,采取措施,对县域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资源进行协调处理,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只有通过有效管理,县域人民的活动才能井然有序,人、财、物等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要实现有效管理,必须了解和把握县域管理的基本特性,也就是把握县域社会管理与其他层次的行政区域社会管理的不同特性。县域管理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基础性
县域管理的基础性是由县级行政区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我国县级行政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0%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45%左右。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78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政治稳定、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是以县域的稳定和发展为基础的。没有县域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县域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县域居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县域的发展,为全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县域管理在实现全国有效社会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县域管理的基础性还表现在管理的具体性上。县域管理属基层管理,中央、省、地的方针、政策和部署、安排要落实到县域的各个方面和广大民众中,必须通过县级实施正确的具体管理措施才能实现。所以,不管是经济建设、社会事业,还是社会稳定、党的建设的工作任务都必须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去具体落实,使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变为县域的具体实践。我们的县域管理人员,必须要有求是的胆略和务实的精神,在管理过程中,要知实情,谋实策,拿实招,干实事,出实效。
(二)系统性
县域管理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开放的社会管理系统。县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县域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在内的庞大的县级管理系统,是一个由多种子系统按其内在联系和共同目的组合而成的大系统。这个系统层次多,联系广,功能齐全,各子系统都具有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县域管理就是要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进行协调控制,以实现县域管理的整体目标。县域管理者,必须树立县域管理的系统观念,把县域作为一个由诸多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来看待,研究和把握这个整体与其组成部分(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调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积极性,形成县域管理和发展的“合力”,整体推进县域各方面的工作,确保县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根据县域管理的系统性特点,应该注意研究县域管理的相对独立性,根据县域的各自特殊性,制定县域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措施,使这些措施在县域内一环扣一环,形成县域管理的“链条”,使县域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反馈机构互相影响,相互制约,确保整个县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正常进行,整个管理活动正常运行。
(三)层次性
县域管理作为系统管理活动,要求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研究它的管理层次性特点。按行政管理系统来分,可把县域管理分作四个层次,即县、乡(镇)、村(办)、社。每个层次的管理都有其不同的管理特性。作为县级管理机关除认真研究本级管理机关的科学管理外,必须对乡、村、社实行科学的分级管理。一是只设最必要的管理层次,每个层次的职位都要合理定编。层次的设置要从实际出发,像云南这样的山区,少数民族众多、幅员辽阔的省份可进行四级管理,但其他省份就不一定要设这么多的层次。二是各个层次的管理职责必须明确,层次间不能越俎代庖。上级要为下级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下级要围绕总的目标任务,相对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样上级可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搞好谋划,下级也能增强主动性和责任感,也利于培养下级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三是实行逐级指挥,逐级负责,县一级指挥乡(镇)一级,乡(镇)一级指挥村(办)一级,村(办)一级指挥合作社一级。一般情况下,我们的管理者不允许越级指挥,有些组织的领导者,认为自己有权力指挥组织中的一切事务,因而到处指手画脚,横加干预不同层次的管理,既破坏了组织的程序,又违反了分级管理的原则,也严重挫伤了下属的工作积极性。
(四)结合性
这主要指县级是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结合部。从社区构成来看,县域主要包括县城、集镇和乡村三种社区。从经济的构成来看,则主要包括城市社区经济和乡村经济两大部分。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有各自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融会在县域管理中。县城和其他重要集镇从经济作用来说属于城市,它们的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在一个县的范围之内却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中心,管理好并大力发展这些城镇经济,对于振兴县域经济是至关重要的。乡村经济的地位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为一个县的绝大部分人口是在乡村,乡村是构成县级经济的主体,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乡村经济的发展,光靠乡村自己的力量,没有城镇经济的引导、辐射和配合是不行的。再说,大中城市对乡村的带动和辐射,还是要靠县域城镇,从这个意义上讲,县级也是国家大中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的结合部。因此,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县级经济,就应该是城乡经济紧密结合的经济结构形式。县域管理要注意研究怎样协调城乡关系,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乡村发展,使城市(镇)的发展优势与乡村的发展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城乡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推进县域的整体进步。
(五)中观性
无论从条条还是块块的关系来看,县域管理都是国家宏观管理与社区、企业微观管理的结合部。从经济管理方面讲,县级经济不仅仅是微观经济的集合体,而且也是国家实行控制调节的基本单元。我国多数县的土地面积在3000平方公里以下、80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在150万人以下、25万人以上,县域内农、工、商各业综合发展,具有相当独立的完整体系。所以,县级经济管理既有宏观经济管理,又有微观经济管理,是联结国家宏观经济和县域微观经济的纽带,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从宏观经济来说,它不仅要接受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控制,而且一个县经济结构比较完备,是一个包括农、工、商、财、贸等各方面的有机体,涉及到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和科学、技术、教育等各个方面。因此,要高度重视发挥县级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同时,县级经济管理包括许多大大小小的经济单位和经济实体,它是由各部门、各个环节、各种生产单位共同组成的多层次的立体交叉经济结构。县域经济管理必须把搞活所有这些经济“细胞”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来,并且把宏观协调和微观搞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社会管理方面讲,县域管理必须保证中央、省、地(州、市)的方针政策在本县的落实,而落实又必须与本县的实际相结合,不管是经济方面、政治方面,还是文化方面的方针政策,要贯彻到各社区,贯彻到广大职工和农民群众中,都必须通过县级这座“桥梁”,贯彻效果就看县级管理机关怎样在“结合”上发挥作用。所以,县域管理中“两眼”都要明亮,一眼盯着中央、省、地(州、市)的大政方针,一眼洞明本县的实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吃透两头”,一头是上级方针政策精神,一头是本县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在管理过程中实现科学的“结合”,整个县的管理才能与管理的内外环境相统一,管理的有效性才能增强。
(六)开放性
县域管理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管理,又是一个对外开放的系统管理。整个县域管理过程应该是县域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与县域外环境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从经济管理角度讲,县域不可能形成一个封闭的统一市场。县域社会生产各要素的配置必须面向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也就是说,县域内社会生产要素的配置必须发挥大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县域内的人、财、物等资源的开发,产品价值的实现,必须面向市场;本县人才、资金、技术的引进也必须面向市场。所以,整个县域的经济管理必须是开放型的管理。从政治管理上讲,县域管理必须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管是政治体制方面、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还是社会稳定管理方面,都要与国家的政治根本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根本体制和法律法规等相统一,与国家的主要意识形态相一致。在县域管理上,地区与地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县域管理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注意吸收县外的管理经验。从文化管理方面看,一般来讲一个县不可能形成独立文化发展系统,任何一个县域的文化现象,从根本上讲都是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正因为这样,我们对县域文化领域的管理,也必须是开放性的管理。不管是教育技术的发展,或者是文化事业的繁荣,不可能离开县域外环境。正因为县域管理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我们的各级领导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新观念,强化对外开放意识,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大胆吸取县外的科学管理经验,大胆引进各种生产要素,促进县域发展。
二、县域管理的主要内容
县域管理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县域经济管理、县域社会事业管理、县域党务管理、县域民主法制管理和县域意识形态管理等五个方面。
(一)县域经济管理
县域经济管理是整个国民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县级经济管理的职能看,它的重要职能之一是贯彻宏观政策,指导微观搞活,协调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保证和促使整个县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根据这一主要经济管理职能,在县域经济管理中,必须在抓好经济决策、经济运行和经济监督三个方面管理的同时,抓好经济体制改革的管理。
1.经济决策管理
就是要根据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要求,结合县域实际,研究和确定不同时期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方式、发展途径,制定和组织执行县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开发利用。具体讲,在经济决策管理中,首先,要研究制定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就是对县域经济、社会、历史、资源等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后,把县域经济社会现状、优势、特点置于地区、省、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之中,作出县域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规划。规划必须立足于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着眼于县域经济的未来发展,指导县域经济有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要有正确的战略思想、科学的战略目标、明确的战略重点和具体的战略措施。要注意经济发展战略的全局性、稳定性、差异性和可行性。要从整体上考虑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要分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区域制定出不同的战略计划;要保持战略规划的相对稳定性;要使战略规划切合实际,付诸实施。其次,要建立合理的县域经济结构。建立合理的县域经济结构,既是县域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也是经济决策管理的重要内容。因为合理的县域经济结构能够适应本县的实际情况,能够充分利用县域内的一切有利条件,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各种自然资源,能够实现优良的传统技术和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工、农、商各业之间,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协调发展,能使部门的构成和比例关系协调合理,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所以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研究调整县域经济结构,使县域经济结构合理化。一是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二是农村经济内部农、林、牧、副、渔的比例;三是种植业内部各种作物的比例;四是国营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的比例;五是第一、二、三产业的投资比例。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立足县情、面向市场、研究区位,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再次,要研究县域内的片区经济,合理布局生产力。由于一个县的各乡镇之间不但有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多种资源的差异,还有区位优势的差异和人口素质的差异。所以,我们在进行经济管理决策中一定要研究乡镇之间的差异性,同时找出乡镇之间的共同性,把具有共同特点的乡镇作为片区来研究开发,打破行政区划界线,进行片区生产力布局,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推动片区经济发展。
2.经济运行管理
这是县域经济管理的重点,它的根本任务就是千方百计使县域内的基本经济单位和基本经济单元能富有生机和活力。使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使工商企业、乡镇企业具有产品开发、市场竞争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经济运行的管理主要是运用计划、协调、组织、技术、政策措施等手段,指导和调控各个经济单位和经济单元的发展方向、生产规模及生产经营活动,合理安排生产力。整个经济运行管理必须面向市场,赋予经济单位自主权,不能随意干涉经济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首先,经济运行管理要促进县域当年的发展,包括县域内当年工业、农业、商贸、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发展,发展包括质的提高和量的增加,工农业产品数量要增加,质量要提高,市场份额要增加,职工农民的收入要提高,归根到底要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素质。其次,经济运行管理要实现再生产的扩大,要根据县域发展的基础条件,走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路子,围绕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当年要为今后打下发展的基础,增添县域发展的后劲。再次,经济运行管理要注重县域骨干产业的培植,所谓骨干产业,就是在全县经济结构中占重要地位,能依托本县资源、市场广阔、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能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和“龙头”产品。这样的产业精心培植起来后,对全县的整个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素质的提高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支撑起县域经济的“大厦”。所以,我们必须注重骨干产业的培植。最后,要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利、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建设必须结合县情,坚持不懈地抓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地抓好。这样,才可能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五,要认真抓好扶贫工作,实施综合开发式扶贫战略,要从实际出发,研究脱贫致富的思路,抓好贫困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强化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精神,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打好扶贫攻坚战。
3.经济监督管理
经济监督,是县域职能经济机构所具有的经济管理职能和经济手段,是对国家制定的各种经济法规和财经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的检查监督,是对市场交换进行监督管理,是对经济协议和经济合同的签订与执行进行公证监督。县域经济监督有行政手段,也有经济手段,但主要是经济手段,它主要包括审计监督、工商管理监督、财务管理监督、税务监督、物价监督、统计监督等。县域经济管理就是应用这些监督手段,来为县域经济正常运行提供保证,维护经济秩序,确保市场正当竞争,使整个县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认真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执法的统一性问题。不管是对任何经济单位的经济监督,都要执行统一的法律法规,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切实保护经济单位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各种经济违法行为。二是经济监督的“合力”问题。经济监督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监督与被监督部门和单位之间要互相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4.经济体制改革管理
县域经济体制改革既承担着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又要负责县域微观经济体制改革的责任,担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双重任务。整个改革必须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来进行。(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改革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的微观主体,并从理顺产权关系入手,严格划分农户与集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使它们都成为完善的市场活动主体。要加快培育和发展市场,既包括农贸市场,又包括批发市场,既包括地方区域市场,也包括全县生产要素市场,使之为经营者提供准确的价格信号。在进一步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方面,一是要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二是要不断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的分散经营和集体的统一经营相结合的体制);三是要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要继续发展农村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多种经营;五是要进一步发展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六是健全农村土地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要进一步界定土地产权,明确产权关系。要建立灵活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搞好土地制度改革服务,加强土地改革的管理和调控。(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是抓好国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改革,就是要围绕“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进行改革,要利用股份制形式,组建集团公司,形成发展规模,增强竞争能力。二是积极推进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建立资金联合和劳动联合相统一的新型企业制度。三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调整经济结构,调动各种经济成分的积极性。四是把科学管理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不能以“改”代“管”。向管理要质量、要市场、要效益。(3)支持国家搞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金融、税收、财政、计划、外贸等方面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设计在中央。我们要按中央出台的有关改革政策,结合县域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好。要善于应用国家宏观改革政策来促进县域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加快城镇化进程。要改革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搞好城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城镇的中心、辐射、带动功能。
(二)县域社会事业的管理
县域社会事业的管理主要是科技事业、教育事业、卫生事业、文化体育事业、人口事业、社会保障事业和环境保护事业的管理。通过有效管理达到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共同进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提高。整个社会发展事业的管理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来进行。
1.科技管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运用、渗透到县域发展过程中去,引起生产力诸因素的发展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直接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产生巨大的力量,推动县域的发展。县域虽小,但在科技管理方面,也像国家、省、地一样,是一个较完整的管理系统,包括工业、农业、商贸、科教、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的科技管理。县域科技管理要把重点放在科技推广运用上,使适用的科学技术尽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围绕这一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管理:第一,全县人民的科技意识的培养。要运用各种形式,对民众进行科学思想和科技知识的教育普及,使广大人民群众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从自发走向自觉,使县域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使县域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上来。第二,科学技术规划的制定。科技规划要立足县情,注重系统性和实践性。规划要以提高县域素质,特别是经济素质为战略目标,系统提出县域中长期科技发展的目标、重点、步骤、措施。制订科学规划要统筹全局,抓住关键,要使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面向生产、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要从本县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基本特点出发,考虑到县域经济的各个系统,按照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进行统一安排。第三,科研课题的选择与管理。对科研课题的选择要遵循符合本县的科研能力、结合经济建设实际、结合本县自然资源特点的原则,选择适用技术、选择有本地特色的课题。第四,科技人才管理。科技人才是科技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人才的组织管理是科技管理的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人才管理的核心是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发挥县、乡、村职业技术学校的作用,培养适应本县、本乡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乡土人才。第五,科技推广服务管理。县域科技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以,我们要把科技推广普及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全县要形成一个系统的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形成一个服务体系。特别是农业科技服务上,从籽种的供应到播种栽培,从科学施肥到中耕管理,从收割脱粒到加工储藏,各个环节上都要及时对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在科技推广中,管理者要善于抓点带面,搞好小区示范;敢于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发展工商企业和社会事业。第六,科技信息管理。县域科技工作的一个重点是引进和推广,而引进的关键在于信息。县域科技管理,应着重抓好现有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信息、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管理,做到科技信息供、产、销三结合,科技信息管理要做到速度快、针对性强、准确度高。这样我们就要特别注意加强对自然资源、技术优势、综合经营、市场变化的调查研究,要建立纵横交错的科技信息网络。
2.教育事业管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县域发展的奠基固本工程。县域教育具有综合性、周期性、系统性、效益性都比较强的特点。县域教育事业主要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构成一个综合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幼儿、小学、中学,直到大学或工作中锻炼成长,是一个很长的周期,同时形成一个从小到大,终身受教育的系统。县域教育直接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产生的效益非常明显。教育管理主要指全县教育事业的宏观管理,主要研究从县城到乡村怎样管理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如何协调教育与社会其他事业和活动的相互关系。县域教育管理的基本职能,一是按照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合理地组织全县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职能;二是按照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协调好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上下左右、师生员工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受教育者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根据这一基本职能,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一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县域教育管理的方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计划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规范性原则。二要认真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规划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基本政策;要从县情出发,构筑有县域特色的教育结构模式;要把长远目标与近期任务结合起来;要有可行的实施办法。三要贯彻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方针。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县办学校,乡办中学、中心完小由乡管理,村办完小和小学由村负责管理。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负责全县的各级学校的管理指导。四要加强学校的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学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校长,主体是教师,核心是管理。必须树立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的思想,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教学教育管理。五要深化教育改革,既抓学校内部的改革,坚持校长负责制,搞好教学研究工作;又要抓好教育综合改革,实行农村经济、教育和科技三结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教育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服务。六要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形成人民教育人民办的良好氛围。县域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发掘各单位、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中蕴藏的集资办学积极性,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老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3.卫生事业管理
县域卫生事业管理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全县民众健康水平来进行。一是认真制定县域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对全县卫生防疫、医疗、管理机构进行合理设置和布局。特别是山区少数民族县,民众居住分散,要充分考虑就近解决好群众防病、治病难的问题。二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搞好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预防工作。预防管理工作要形成县、乡、村的预防网络。三是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不断提高县、乡、村医疗单位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医疗手段,充分发掘县域卫生资源。加强医风医德教育,不断提高医疗队伍的素质。四是加强卫生服务监督,规范社会办医。要认真贯彻国家卫生事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依法打击卫生领域各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不法行为。维持县域内正常的卫生事业秩序。要加强药品管理,有效防止假药假医上市。五是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要宣传动员县域人民积极参与和投入爱国卫生运动之中,不断提高文明卫生素质。
4.人口事业管理
中国人口事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基层,直接讲就是在县域。县域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过剩人口多,人口素质差;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解决县域人口问题,从根本上讲一是要抓县域经济的发展;二是抓人口的控制;三是抓教育的发展。在狭义的人口管理方面,必须抓人口的控制和素质的提高。所以,县域人口事业管理,必须认真贯彻国家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一要认真制定人口事业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与人口协调发展。二要坚持“三为主”的方针,即宣传教育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使县域的人口事业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三要抓好“三结合”。促进计划生育社区发展网络建设。把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四要抓系统常规管理。即系统教育,包括婚育科学知识教育、计划生育知识教育、生育法规知识教育等;系统管理,对已婚妇女要进行生育期的规范管理;系统服务,对育龄夫妇提供计划生育的全程服务,激发其计划生育的积极性,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五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事业管理网络,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5.文体事业管理
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层次不断提高,需求内容不断丰富,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的管理越来越繁重。在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的管理上,一要认真制定切合县域实际的社会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规划。规划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繁荣文化事业、提高人民身体素质的方针,必须面向人民大众,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断发展。二要贯彻“双百”方针,坚持“二为”方向,一手抓文化繁荣,一手抓文化管理。在繁荣中实现有效管理,在管理中促进繁荣。三要发掘富有县域特色的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赋予时代特点,提高文化艺术水平,要鼓励多出来自生活实践第一线的作品和精品。四要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抓好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抓好学校体育工作,组织体育竞赛,提高竞赛水平。五要提高县域内的收视率和收视质量,扩大电视覆盖面,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六要努力增加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为文化体育事业和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创造物质条件。
6.社会保障事业管理
所谓社会保障,是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补贴。从广义上来说,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扶等四个方面。县域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应该坚持下列主要原则:既有利于生产,又保障基本生活;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城镇乡村有别、乡镇之间有别;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根据这些基本原则,县域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应着重抓好:一要在各机关事业单位和各企业大力实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保险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二要继续发挥家庭在养老功能中的作用,贯彻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提高社区服务功能,在扶贫工作中加强对贫困老人的扶持;三要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多渠道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四要加快农村保险事业的发展,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五要搞好社会福利事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领域向全体县民提供资金帮助、优化服务和提供设施条件,要办好农村敬老院;六要搞好社会救助,对天灾人祸、失业待业、鳏寡孤独、身患病痛、身心障碍丧失劳动自救能力的,县、乡政府要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资助;七要搞好社会优抚。要对法定和规定的优抚对象、现役军人及家属、退休和退伍军人及烈属等进行带有褒扬、优扶和抚恤性质的资助和服务。
7.环境保护管理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县域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由于诸多原因,目前我国县域生态环境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一是水土流失,耕地减少;二是森林减少,草原退化,沙漠化加速;三是污染日益严重;四是水资源日益短缺。县域的生态环境管理任务相当繁重。在生态环境保护中,首先,要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既加强环境保护,又加快经济发展,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其次,要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特别要加强对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的保护。保护资源必须加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均资源消耗,大力推广和采用无污染产品和技术。严格执行环境法规,提倡低废技术,预测新产品、技术和废物的影响。再次,要加强执法监督力度,不断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
(三)县域党务管理
党务管理是党的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党的目标而调控治理党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个组织、各个党员的活动过程,党务管理具有鲜明的党性、自觉的能动性、作用的形象性、影响的持久性和发展的革新性等特点。县域党务管理必须坚持党务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目标宗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坚持从严治党、改革创新,促进党务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党务目标管理
党务目标管理,就是对党务目标的确定、实施、控制及其效果评价、信息的反馈进行管理。只要党务管理的目标责任一制定,县域每个党组织、每个党员都必须围绕党务目标去推进自己的工作,务求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从而一个周期接一个周期地把党务工作推向前进。制定县域党务管理目标必须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国家的基本法规;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上级党组织的目标任务;要结合本县、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情况,要注意县域外部条件。
制定县域党务管理目标的内容主要是:(1)制定目标方针。目标方针是目标管理活动的指针,是对目标的高度概括。目标方针必须方向明确、符合实际、简短有力、含义清晰,并具有号召性和激励性,是党组织一个时期的行动纲领。(2)制定目标项目。具体的目标项目,能正确指导和规范党员的行为,保证方针的实现,党组织应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目标方针,根据党章赋予的职责,恰当地改善目标项目。做到详实具体、条理清楚、要求明确、措施得力,并体现党务工作的轻重缓急。(3)制定目标值。所谓目标值,是指各项目标应达到的标准程度。它是目标项目的进一步具体化和量化。党务工作是政治性、原则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有些内容很难量化,必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制定目标内容时,要注意目标的种类、要求和作用。要使目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纲目有序、结构严谨、详实具体,操作性和可考核性强。党务目标制定后,要层层展开、层层保证、逐项分解、责任到人,具体落实。
要切实做好管理目标的实施和考评。实施过程中要抓目标宣传、目标认知,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认识一致,行动统一。要抓制度保障、措施落实。建立党组织领导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建立检查监督制度和奖惩兑现制度。要加强指导、注重协调。及时研究和解决实施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要客观、公正、全面地进行党务目标管理的考评,做好党务目标管理的信息反馈。不断推进党务目标管理工作的前进发展。
2.党的组织管理
党的组织管理,包括党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制度管理、党的干部工作管理、发展党员工作管理与党员教育工作管理、党员的组织管理、党内统计工作管理、党费管理等。(1)党的县域组织机构管理。包括党的地方组织管理、党的基层组织管理、机关党组管理。党的地方组织是党的领导机关。在县域里,党的地方组织主要是党的县代表大会及由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共县委和中共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县委是县域的领导核心,对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实行全面领导。党的基层组织,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基层单位只要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组成的党组织。党组是党在各级各地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设立的组织机构,目的是为了加强实现党对非党组织的领导。对以上党的组织机构都必须加强管理。使党的组织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的领导,维护党的中央组织的权威。党的组织制度的管理,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党的民主生活会制度。(2)党的干部工作管理。干部工作管理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管好管活管少,德才兼备、民主集中制、择优录用、统筹兼顾、定向培养、赏罚分明的原则。认真搞好干部的吸收录用、选拔任免、培养提高、老干离退等管理。(3)发展党员工作管理与党员教育管理。要坚持发展党员工作管理的方针和原则,即“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发展党员必须坚持入党自愿的原则和个别吸收的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禁止突击发展,反对关门主义。要按发展党员工作的程序发展党员。党员教育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对党员所进行的教育和培养,它是提高党员素质的根本途径。党员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员教育要严格制定党员教育计划;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制度,要研究和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要充分发挥县、乡两级党校的教育阵地作用。(4)党员的组织管理。要认真抓好党籍管理、党龄管理、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管理、外出党员的管理、出国(出境)党员的管理。各级党组织还要认真做好党员统计和党费管理工作。
3.党委办公室的综合管理
党委办公室是党委领导机构的办事部门,有鲜明的政治性、机要性、服务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它处于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承上启下的地位。党委办公室负有对本单位领导集体的工作运转和政务决策的职责,具有党委工作的运转职能和党委领导的参谋助手职能。所以办公室人员政治上要过硬,品德上要过硬,知识上要过硬,能力上要过硬。党委办公室要认真搞好调研和信息管理工作,搞好文书、机要和档案管理工作,搞好会务和协调工作,搞好信访和涉外秘书管理工作,使整个办公室的工作随时处于正常运转状态。
4.党的纪检工作管理
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是保护党员民主权利、惩处党内违纪的工作,是监督党员和党组织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政策、法律、法令的工作,是教育党员自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严守党纪的工作。从本质上讲,纪律检查是党内的思想政治工作。纪检工作具有四个基本职能:(1)保护职能。依照党章和党内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履行保护党员权利不受侵犯的职责和功能。(2)惩处职能。主要是承担党内“执法官”的任务,依照党章和党内其他有关法规的规定,履行惩处违反党纪的党员。(3)教育职能。主要是依照党规党纪教育党员遵纪守法,履行义务,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增强党员的反腐蚀能力。(4)监督职能。是对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实行纪律检查和监督。纪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重要规章制度;协助党委严肃整顿党风,坚决同各种腐败行为作斗争,清除腐败分子,纯洁党的队伍。
党的县域纪检工作的管理主要包括纪检工作的政策管理、干部廉洁自律管理、违纪案件查办管理和纪检党员干部管理。四个方面的管理都要落实到各个基层党组织和有关党员,这样我们的纪检工作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
5.党的宣传工作管理
宣传工作是全党的事业,各级党组织是宣传工作的领导机构。县委是县域宣传工作的指挥中心和决策中心。县委宣传部是县委进行宣传工作的职能部门。宣传工作管理必须坚持党性管理原则,体现党和人民的意志;坚持民主管理原则,立足于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坚持系统管理原则,管理要有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坚持责任管理原则,实行责权利相统一;坚持弹性管理原则,管理要能适应客观事物的变化,保留充分的弹性,留有充分余地;坚持效益管理原则,创造出最佳社会效益及应有的经济效益;坚持法纪管理原则,严格依据党和国家的有关制度、法规进行管理。采用宣传管理的特殊方法和手段,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标任务。
6.党的统战工作管理
县域党的统战工作管理要紧紧围绕党在现阶段的统一战线任务来进行,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全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为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奋斗。”
党的统战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对民主党派的政策、对非党知识分子的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侨务政策和对台胞家属及起义、投诚人员的政策。要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原则,政治上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原则,独立自主的原则,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争取多数的原则。要切实加强统战工作的思想管理、组织管理、作风管理和制度管理。
7.党对群众组织的管理
在群众组织中,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政治性群众组织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三大组织,是党对群众组织管理的特定内涵。群众组织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它在县域管理中发挥着联系、团结、组织广大群众,代表维护本组织成员权益的作用,发挥着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作用,发挥着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
党对群众组织的管理,主要表现在:(1)坚持党对群众组织的领导。(2)党委支持群众组织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3)党委支持群众组织维护其组织成员的具体利益。(4)党委创造条件提高群众组织的整体素质。总之,党委要加强和改善对群众组织的管理,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
(四)意识形态管理
县域意识形态的管理,主要是指县民思想道德的管理。管理可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大部分。社会是人的群体的存在方式,人是有意识有思想的高级智慧动物,县域社会对县域成员在思想意识上放任自流,实际上是一种县域社会的失控。从宏观上讲,县域意识形态的管理,实际上就是要在全县人民中普及和确立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科学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从微观上讲,县域意识形态管理就是对社会生活中与人们的最基本最直接最具体的需要相关的活动领域的管理,比如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的管理及家庭教育管理。要把县域社会意识形态的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和实践,形成一种科学的高尚的向上的社会精神,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引导。
1.加强思想管理
要创造更高的社会文明,必须有更高思想境界和更先进的科学理论。要切实加强县域精神文明建设,要实现县域思想管理的目标,就必须以人类社会最先进的思想体系为指导,这个思想体系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思想体系是县域思想管理的灵魂。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县域管理的根本指导方针。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的任务的落实,使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要在县域社会进一步树立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使之成为思想管理的重要内容,用时代精神凝聚和激励全县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创新业。
思想管理具有教育性、群众性、实践性、广泛性、针对性等显著特点。思想管理说到底是一个应用科学真理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过程。我们必须遵循思想教育规律,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必须面向群众,重在实践,在实践中了解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思想管理的广泛性要求县域各行业、各系统、各层次的人都要自觉接受思想管理;要把思想管理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县域每个公民都应该做县域思想管理的主体。由于条件、情况的不同,思想管理不能搞“一刀切”、千人一面,而应针对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思想管理要突出群众的“热点”、“难点”、“疑点”;要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搞“左”的一套,搞“思想犯罪”,否认人的个性存在;要注重加强领导和正确引导。各级党政领导都是思想管理的责任人,社会各方面都要自觉地引导人们接受先进的科学思想意识,抑制和消除低级、陈旧、腐朽、颓废的思想意识。
2.道德管理
要切实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形成自觉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行为的县域社会环境。县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为基本要求,要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经济活动中,要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严禁把经济活动的商品交易原则引入党的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的政务活动中。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法纪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要抓好以加强职业道德,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干部职工履职行为规范教育。特别要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良好的品德风尚。
3.文明创建活动管理
县域的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结合县情开展多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活动要在提高质量、提高标准、深化活动上下工夫;要在重参与、重实效、形成“合力”上作文章;要在抓好点、带动面、找准载体、全面推进上出实效。可结合县的实际,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集镇、文明机关、文明家庭活动,评选优秀农民、优秀职工、优秀居民、优秀公务员、优秀子弟兵活动,使创建活动具有系统性,富有生机和活力,使县域人民在创建活动中得到启示,得到享受,得到文明素质的提高。
4.县域宗教活动管理
要坚持国家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政策,既要反对强迫禁止信教群众的正常宗教活动,破坏和封闭宗教活动场所等的错误,又要反对对宗教采取放任自流的倾向,更不允许利用宗教进行反对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
5.要创造管理的物质条件
意识形态的管理必须要有物质作保障,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管理任务难以落实,要把意识形态管理进一步纳入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保证必要的资金,搞好物质设施建设。
(五)民主与法制管理
县域的民主与法制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整个管理必须紧紧围绕我国民主政治的素质和核心,围绕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促进全县的文明进步来进行。
1.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要求,是党在新时期基本路线的内在要求,是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县域民主政治建设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相适应的整个政权体系。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构。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过程中,一是要加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教育,使全县人民尤其是领导干部增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识,自觉执行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各项法律、法规、法令。二是县人大常委会和乡人大主席团要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做好监督、审议等项工作,更好地发挥人民代表的作用。三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人民代表差额选举制度,逐步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四是党政组织要为人大更好地履行职能创造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
第二,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事业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对于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善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县域内,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宣传,增强全县人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人民政协意识。二是充分发挥县人民政协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党委、政府要为政协发挥作用拓宽领域,创造条件。三是要善于把政协正确的可行的建议上升为党委的决定和政府的决策。四是要不断提高政协委员的整体素质和政协工作水平。
第三,要充分发挥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加强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一是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工作的领导,使他们更好地发挥密切联系群众,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二是各级党政组织要为他们参与民主管理和进行民主监督创造必要条件,切实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三是工、青、妇等群众团体要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四是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切实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第四,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程度。首先,要加强对各级党政机关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教育,使他们增强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意识。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决策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决策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其次,在决策过程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群众路线。再次,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进行重大决策时,不仅要向专家咨询,而且还应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要逐步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和程序,使决策在民主化的基础上程序化。
2.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县域法制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应用法律处理各种诉讼案件和非诉讼事件,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政法机关“保护人民、打击敌人、惩罚犯罪、服务四化”的作用。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努力抓好以下几项具体任务的落实,为县域各族人民创造有序的生产生活社会环境。
第一,要坚持党管政法的原则,切实加强县委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县政法委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县人大常委会要充分发挥法律监督作用,使公、检、法依法独立履行侦察权、监督权和审判权,使公、检、法、司等政法部门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形成履行职能、维护稳定的合力。
第二,要坚持不懈地组织开展全民的法制教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法制教育要注重全民性、普遍性、层次性和实效性。要利用多种形式、多块阵地对全县公民进行法制教育,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要开展法制教育,法制教育要有针对性,要注重实际效果。
第三,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维护执法的严肃性和统一性,震慑犯罪,教育人民,保护法人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保护社会主义制度。
第四,要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综合利用教育、预防、管理、打击、建设等手段,维护县域治安秩序。
第五,要依法妥善处置各种突发性治安事件,要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的信息,及时向上级报告,采取措施及时控制事态的蔓延扩大,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本着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有法、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妥善处理。涉及与外县的突发事件,除及时向上级报告外,还要及时与有关县通报情况,双方密切配合,依法妥善处理。
要充分发挥县人民武装军事机关和兵役机关的职能,善于应用驻地部队的特殊优势维护县域社会稳定。
三、县域管理的方法
科学的管理方法是实现管理功能,顺利达到县域管理目标的手段。下面,我们将重点研究县域管理的一般方法,即: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纪方法、宣传教育方法。
(一)行政方法
1.行政方法的特性
行政方法是指依靠组织和领导的权力,通过强制性的命令等手段,直接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按照组织系统进行管理的方法。其特点是强制性、时效性和垂直性。各级组织部门发布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的指令,下级被管理单位或被管理者都必须认真执行。如果随心所欲,拒不服从,或者阳奉阴违,敷衍了事,上级有权追究其行政责任,直至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行政方法在实施的具体方式上是因时间、地点、条件和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它往往只在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特定对象有用,对象和时间变化了,具体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行政方法是通过县域组织系统、组织层次自上而下来管理的。因此,基本上是采取纵向直线传达指示和命令。下一级只服从上一级的指示,听从上一级层次的指挥,横向则不存在领导或指挥关系。
2.行政方法的作用
(1)行政方法是保证县域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手段。在县域管理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县域各方各面的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也往往存在分歧,甚至出现对立,因而人们对完成组织任务的态度和行动也就不同,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有力手段消除重大不同的存在,那么就谈不上统一目标,统一行动。(2)行政方法是迅速、有效地调节组织行为的得力手段。在某些紧迫的情况下,需要尽可能迅速调节组织行为,比如发生突发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时,采用行政手段,可迅速排除阻力,收到解决问题的更好效果。(3)行政方法是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县域经济管理中,县政府可面向市场,通过行政手段指导、控制、协调各部门、各乡镇、各企业之间的经济活动,实现县域经济管理的目标任务。
3.行政方法的应用
行政方法的应用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也就是要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不能搞脱离实际的“长官意志”。行政方法的使用不宜过多过细。如果管理机关的命令、指示过多过细,就会束缚下级的手脚,不利于发挥管理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容易造成脱离实际的瞎指挥和形式主义。运用行政方法要区别不同的管理对象,要适时、适情和适度,不能不加区别地滥用。运用行政方法时要伴之于其他的管理方法,如思想教育方法等。行政方法要求集中领导、分级管理。命令不要直接下到基层,而要逐级下达。使各个层次干各个层次的事情,负各个层次的责任。运用行政方法要注意提高领导者的自身素质。行政方法能否起到预期的作用,除了取决于强制性措施是否有力外,还取决于领导者自身的素质,如果管理对象从思想上厌恶某个素质低的领导者,即使他手中掌有权力,占据着领导地位,但也很难拥有实际的支配力量。所以,要使行政手段有效地发挥预期的作用,关键在于提高领导者自身的素质,行政方法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条件,采用命令、指令、通令、指示、规定、决议、决定、通知、通告等形式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克服行政方法受领导水平的影响而不利于发挥下属积极性和横向沟通困难,以及信息传递容易失真的缺点。
(二)经济方法
1.经济方法的特性
经济方法,是按照经济原则,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各方面利益,以物质作为激励动力的管理方法。经济方法具有利益性、调节性、制约性、多样性的特点。我们在县域管理中使用经济方法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把劳动集体及个人的物质利益与其工作成果相联系,以实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在县域管理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杠杆,调节各个部门、各个企业的生产,把它们纳入国民经济计划轨道中,使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县域的发展要求活动。调节中有制约和支持两个方面。在县域管理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乡镇、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工作性质等,采取不同的经济方法,不能千篇一律。
2.经济方法的手段
经济方法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指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这样的手段主要是国家用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微观方面主要指工资、奖金、福利等手段。县域管理的经济方法,主要是微观经济方法,我们运用工资、奖金、福利等手段,使下属各部门、各成员的经济利益与其工资成效挂钩,促使大家关心自己的工作,关心本部门、本企业及全县的发展成果。(1)工资。县域工资管理制度是按国家现阶段实行的统一工资等级制度,具体分为党政机关单位公务员的职级工资制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岗位技能工资制。前者属国家统一调控,后者的企业中在国家下达的工资宏观调控范围内,企业可自行调节。把工资直接与职工的劳动成果联系起来,使企业有一定的自主权,劳动工资管理部门要支持企业充分行使这个自主权。(2)奖金。我们要充分利用奖金这种超额劳动的报酬,鼓励多劳多得,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和工作的发展。奖金不仅应当与个人的工作努力程度相联系,还要与所在部门、单位的整个工作成果相联系。奖金可采取多种形式下发,以鼓励各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3)福利。包括干部职工住房的解决,生活必需品的供应,文化娱乐设施的增设,医疗费的支付,困难职工的补助以及节假日的慰问等。它体现组织和单位对职工物质上的关心,并解除他们在生活上的一些后顾之忧,使他们精神愉快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生产中去。因此,县域各级组织和单位在条件允许时,应尽可能创设和加强各种福利措施,以满足各类职工不同的需要。(4)罚款。用经济方法进行管理,要有奖有罚、奖罚并用。罚款可用于消除和制止某种情况的存在和发展。如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单位亏损;工作失误引起各种技术事故;设备损坏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违反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严重影响工作等。经济处罚必须有章可依,有章必依。什么行为该罚,罚到什么程度,都应以规章的形式加以固定,不能以个别领导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3.经济方法的运用
运用经济方法要注意其对意识形态的副作用。因为经济方法容易产生单纯追求财、物的思想,使职工陷入对个人物质利益斤斤计较的狭隘圈子。所以,在使用经济方法时,要注意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运用经济方法要注意强化利益总目标意识,搞好协调工作。由于各单位都需要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物质利益机制,因而容易导致利益目标的分散和混乱,增加互相矛盾现象的产生。在运用经济方法时要根据利益总目标,做好协调工作,才能把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互相衔接而不是互相抵消地发挥出来。使用经济方法要有一个严密的规章制度与之配合,否则容易造成各种混乱局面,导致经济上的违法行为。
(三)法纪方法
1.法纪方法的作用
法纪方法就是运用法律法规和各种行为准则进行管理的方法,其主要作用是:(1)保证县域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各单位组织内部的秩序。用法律方法进行管理,可以使全县各个部门单位和全县公民明确自己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使信息及财物等的流通渠道畅通,从而使全县各个方面自动有效地运转。(2)能调节各种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实现全县的稳定有序。法纪规范能调节各种组织及其各个下属单位或成员间纵的和横的关系,并使现有的正常的各种管理关系相对固定下来,实现全县的运转稳定有序。(3)能促进或阻碍县域的发展。由于正确的法纪规范能够抑制县域社会中不合理的因素,保护合理的因素,建立一种稳定的秩序,这就能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全县的发展,但是如果法律规范不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或使用法纪不正确,不但不能起促进作用,反而起阻碍作用。
2.法纪方法的运用
法纪方法具有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等特点,但也就存在缺乏弹性和灵活性,不便于处理特殊的问题和及时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应用法纪方法时要注意:(1)要在全县公民中强化法纪观念,树立法纪权威,只有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知法、重纪,遵纪、守法,自觉地同一切违法乱纪现象作斗争,才能维护法纪的尊严和权威,使全县管理活动规范化。(2)县域执法执纪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能,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法纪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县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党内和行政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监督。县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政法机关的执法监督。(3)要正确使用法纪。要严格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严格依法办事,依纪办事,要保持法纪解释和运用的统一性。
(四)宣传教育方法
1.宣传教育方法的形式和原则
宣传教育方法是指通过对政策、法令的宣传和理想、道德的教育,提高人们的认识,改变人们的思想,使人们自觉行动起来,为实现全县的奋斗目标而努力的方法。它是实现县域管理目标的思想保证。宣传教育方法具有目的性、启发性、科学性、艺术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我们要根据人的思想意识发展的规律和管理对象的不同特点,把握宣传教育方法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对管理对象进行宣传教育。(1)作报告。利用这种形式从正面宣传县域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性措施,包括动员报告、工作报告、形势报告、辅导报告、典型报告等。(2)讨论。这是进行民主性思想教育、群众性自我教育的良好形式。讨论的内容要注意选择现实生活中带有倾向性的,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可采用大会讨论、小组讨论、全面讨论、专题讨论等形式。(3)座谈。座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交流思想的方式。通过座谈交流看法,形成共识,沟通心灵联系,形成思想上的共鸣、心理上的亲近和工作上的支持,座谈要有针对性,要真诚相见。座谈也可采取家访的形式进行,这样更有利于管理者了解干部职工的生活和思想情况,有利于增加理解,有利于解决思想和生活实际问题。(4)典型示范。要通过具有典型性的人物或事例,鼓励或反对一定的思想、作风和行为,吸收和推动人们学先进、树正气,创造良好的管理氛围。(5)组织竞赛。这是利用信息动力激励县域人民群众工作热情的方法,组织竞赛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竞赛,竞赛要注意公开、公平、可比,保证先进经验得到科学总结和切实推广。
2.宣传教育方法的运用
宣传教育方法的运用要遵循下列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反对理论脱离实际,搞假、大、空;力求生动活泼,找准载体、收到实效。(2)民主平等原则。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应采取平等的态度。对待干部职工内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和不同见解,只能因势利导,只能说服,不能压服。(3)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的原则。表扬与批评都起着疏导作用,不可偏废。但表扬是正向引导,易起积极作用,批评是负向抑制,易引起逆反心理,所以要以表扬为主,不管是表扬或批评都要准确、公道、服人。(4)思想工作要结合专业工作去做的原则。干部职工中的许多思想问题,往往是在各项具体业务中表现出来,如果脱离实际业务工作,孤立地去做思想工作,就必然把思想政治工作架空,使宣传教育工作成为无对象、无内容、无基础的空头政治。(5)提高思想认识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在宣传教育工作中,主动关心职工切身的物质利益和其他方面利益的实现,对职工生活中的一些急需解决的实际困难,只要有条件,都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6)身教同言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子帅为正,孰敢不正。”管理者一定要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要以“德”服人,以“能”服人。在运用宣传教育方法中,除正确运用这些原则外,还要注意几个问题:(1)“抑”和“扬”的灵活运用。该抑制和禁止的采取教育和法纪的手段,不能和稀泥。该表扬的要大力表扬,该引导的要认真引导,只有灵活运用“抑”和“扬”,实现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宣传教育的更好效果。(2)要保持宣传教育工作的“弹性”。宣传教育要讲究艺术,弦绷得太紧不行,要保持适当的“弹性”。不能操之过急,不然会“欲速则不达”。(3)要研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惰性”。就是要克服教育老、空、乏、乱、多的问题,拘于过时的老办法,内容空洞无物,贫乏无生气,朝令夕改,无所适从,都会严重影响宣传教育的效果。结语
实现对县域的有效管理,把握其特性是前提,认识其内容是关键,运用其办法是条件。我们不可能用短小的篇幅来描述县域管理的理想方案,再说对县域管理描述得越具体、越详尽,就会越陷入空想。所以,我们尽可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纲挈领地讨论县域管理的要点——特性、内容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