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中国自闭症患者生存状态调查杂录
29265100000026

第26章 似乎,对于物质世界没有真实感

当我的英文单词量不足两千的时候,我就开始读全英文书籍了,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的猜测单词、句子的含义,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让我感觉再次回到童年,又找回童年的那种真实存在、真实体验的清新的感觉。

我对语言有着特殊的感觉,可以说,精神上的我,所真正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是常人的物质世界,而是我通过阅读所融入的语言世界。

似乎,对于物质世界没有真实感。

在我这里,所谓真实世界,不过是进入语言世界的入口。而常人们的物质世界,不过是语言世界的拟态。我通过语言世界来学习和理解物质世界。

语言上并不咋样的中文文学书籍,我一看就知道,如果翻译为外语的话,什么也不会损失。我因此而猜想,许多获得国际文学奖的作品,往往是劣质品。

我对佛教书籍一见如故,似乎我的前世是经常出入寺院藏经阁的僧人。我甚至觉得佛陀和很多著名的佛家弟子,也都是自闭症。我因此而猜想,在古代的时候,寺庙会不可避免的成为自闭症的最好归宿,因为在物质上缺乏的年代,要养大儿女殊为不易,有限的家庭资源不能用于那些智能上显出弱势倾向的儿女,因此他们往往会被父母心甘情愿的送往寺庙,只有在那里这样的儿女才能获得对于他们而言是最好的有着更高的稳定性和保障性的人生。我甚至进一步猜想:所谓佛性,正是自闭症的特征,而所有的自闭症,都是佛学天才,只是尚未自主觉醒。

曾经,每天就看那本《现代汉语词典》,谁也不理,也没有一个朋友,唯一的朋友就是那本《现代汉语词典》。一路走来,读书无数。

《现代汉语词典》和其他书籍,对我的帮助很大,是社会性的输入,也是对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的不断提升,但这只是让我进入了第三世界,却不能顺利进入我所必要去适应的人际社会。

我几乎不能通过社会性接触来认识物质世界,但却能够通过书本来认识物质世界,因此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往往要超越一般人。

对于人的认识,一方面,是读书;一方面,是推己及人;一方面,观察人际交往,就可以学到人际交往;一方面,通过参与家庭中的人际交往,来学习人际交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是,认识是一个方面,实际生活却是另一个方面。实际生活中,我就连家庭生活也几乎无法适应,其中诸种不适,有如卡夫卡小说中的描述,却又未必尽然,用语言描述,真的是难以达意,也难以尽意。

在进行实际性的人际接触的领域,技巧和实践方面,欠缺非常明显。

一种是别人可见的欠缺,有时候成功的表演,完全可以超越一般人,但是还有一种,是自己可见的欠缺,有着诸般体现。

与网友见面的尴尬,因为我根本不懂得也不适应于与真人交往。当面的交流,让我感到难以适应,又让人恐慌,不知所措。

整个过程,就是被迫陷入别人的世界之中,表演着别人的世界中应有的自己的角色……

感觉累、不舒服、不适应,就像吞下非为食物的大个物体……

就像是同性恋一样,他们长大后,开始懂得掩饰自己。自闭症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在自我掩饰的过程中,自闭症始终无法将外在的社会性转变为内在的社会性,对于自己被迫扮演社会角色的行为,感到不适与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