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青春中国自闭症患者生存状态调查杂录
29265100000034

第34章 人就是书籍

语言就是治疗的良药。我开始学会对待事物,开始学会对待人。在我看来,所遇的事物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信息集合体。一个人、一本书、一个东西,本质上都是一个信息集合体。

其实人就是书籍,书籍就是人,他们都是一种信息流。原本从来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自从学会了读书以后,就摸索出了一种与人交往的方法,我发现我完全可以读书的方法去认识和接触人们。

人与书一样,都不过是信息流的载体而已。读书与阅人一样,都是信息流对人的好奇心的满足的一个过程。书和人,所不同的是书籍的含金量更高,人的含金量往往很低,非常低。很多人,大多数人,几乎不具备阅读价值,不能引发哪怕是一点点的阅读的兴致,而且这样一种名称为人模样为人的书籍,他是具有侵略性的和强制性的,她会自动打开,并强制阅读,引发我的抵触心理。我将人这样一种书籍命名为人书。因为人书的侵略性和低含金量,人书会引起我的厌恶。

只在网上交往的网友只是一种单纯的容易对付的信息流而已,这是一维的信息流,是完全可以应付自如的信息流,这种信息流跟书本上的信息是一样的,是一种层次的,都是一维的。然而对面的人,真实的朋友,其所带来的,却是立体的,是多维的信息流,是难以应付的信息流,让人累、不安、不情愿。电话原本所带来的,也是接近一维的信息流,但我对此还是有着抵触心理,尤其是对于陌生人。我在网上结识了许多人,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文化界或实业界的名流,但都仅限于网络交流,几乎从无当面接触,甚至几乎没有过电话交谈,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在我这里,却是体现为如此,固然为人所难以理解。

我们根本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在我所构筑的世界中,每个人都不过是正在写作着自己的生命故事的一本本的书,我对于写作这个生命故事本身毫无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其他的书,那些已经完成的书籍。从一些作家的文字可见,他们对于生命和文学也有着类似的理解,比如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