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一思想政治备课素材(新课改)
29324500000010

第10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

首先,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有些经济行为不能发挥调节作用;有些经济行为则不能让市场对其发挥调节作用。如果一切活动都依靠市场调节,必然造成社会生活的混乱。所以,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必须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

其次,市场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是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进行活动的,而价值规律的作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自发实现的;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是自发的;这种自发性的结果,可能出现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象。第二,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在市场经济下,生产者和经营者各自独立、分散地从事经济活动,他们只是从个人的、眼前的、局部的利益出发,决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投向,不可能掌握各个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他们做出的经济活动决策,总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参加者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涨或下跌之后,才做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应的决定。这种滞后性也会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由于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任务和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具体说来,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方面。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要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不仅达到基本平衡,即二者大致相等,而且二者的内部结构也必须合理。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资源配置,既离不开市场机制的作用,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把市场调节这只“无形的手”和国家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破窗理论”与经济学

“破窗理论”,也称“破窗谬论”,源于一个叫黑兹利特的学者在一本小册子中的一个譬喻(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是法国19世纪经济学家巴斯夏作为批评的靶子而总结出来的,见其著名文章《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这位黑兹利特学者说,假如小孩打破了窗户,必将导致破窗人更换玻璃,这样就会使安装玻璃的人和生产玻璃的人开工,从而推动社会就业。

在这里,学者是为了说明孩童的行为与政府的行为所能产生的后果,从而彻底地否定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破窗理论”就是典型的“破坏创造财富”。把这样的谬论放之于洪灾,放之于地震,放之于战争,好像都很合适。

在中国,破窗上升为了理论,并用来解释社会经济现象。当1998年我国南方发大水时,有学者曾经撰文分析,依照破窗理论我国的经济将会因此而加快增长,而9·11事件,又给了破窗理论一个施展的机会。破窗谬论在现实中真的可以成立吗?不知道是否能找到这么一扇窗子,打破它可以创造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因为砸破玻璃带动的经济效用是以另外一部分负效应为代价的。整个社会上的资源并没有增加,所以孩童砸烂玻璃是破坏而不是建设。

眼下引进的经济理论,就像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各地拼命引进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生产线一样,可称得上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引进高潮”。拉动消费,归根结底还是在制度,而万万不能将宝押在“窗子”被打破这种预期行为上。老百姓的消费行为总是在现有制度和制度预期下的理性选择。要拉动老百姓的消费需求来带动经济增长,政府除了出台一般性的鼓励消费政策外,最终还是要改变制度和老百姓的制度预期。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老百姓的储蓄率就低;东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缺失,老百姓的储蓄率就高,拿到钱后往往是紧紧攒着,为生老病死作打算,就是很好的例证。

所以说,有时常识比什么深奥的理论更实在,更容易让人作出正确的判断。俗话说的“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恐怕就是这层意思。经济学家们,请收起你的“破窗理论”,打开窗户,呼吸和窗外的平民百姓同样的空气,跟他们聊聊家常,学会用他们的语言向他们说说你的观点吧!否则别怪他们要打破你的窗子了。

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认为循环经济只是单纯的经济发展问题,忽视与整个社会的关联和互动。

循环经济并非仅属于经济范畴,而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它从单纯的经济及管理转向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合和优化,旨在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

误区二: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只是单纯的提高资源利用问题,忽视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并非仅限于资源经济学范畴,而是建立在产业生态学基础上的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生态产业是指在生态规律指导下调整产业结构、重建产业组织、推进新型管理模式,既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又具有和谐的生态补偿功能与环境友好的新型模式。它融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一体,强调资源系统与环境系统和谐共生。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创建以保护地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环境伦理和生态文明。

误区三: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只是政府行为,忽视市场作用和广大民众参与意识。

目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实质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也是文化观念和市场价值取向问题。要解决面临的危机,人类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变革。不仅需要政府倡导和企业自律,更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和参与行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要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市场推进、政策扶持、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

误区四: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主要靠法律等强制性手段保障,忽视经济手段的引导调节和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

当前我国的环保法律仍然是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过分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惩罚,难以根治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除了法制手段外,还应利用经济手段。同时,在发挥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上,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继续研发,开发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技术、“零排放”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误区五: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仅是工业企业生产问题,忽视区域和社会层面以及其他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包括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应在重点行业形成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在重点领域形成若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示范区;同时,也要注重在农业、第三产业等其他产业领域大力推进循环经济,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节约型社会和循环型社会建设。

昔日“揪心棉”,今朝“舒心棉”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棉花自然是新疆的支柱产业,但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却经历了一番波折,从昔日“揪心棉”到今朝“舒心棉”的变化及做法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

新疆棉花产业曾有过一哄而上的局面——不适宜种棉的地区,争先恐后大打“棉花牌”,结果造成了新疆棉花整体质量下降,加之国内棉花市场的波动,卖棉难成了新疆棉民的“心头病”。为了让新疆“污渍”棉花再“靓”起来,自治区作出规定:次宜棉区、风险棉区,一律退出棉花生产,将棉花种植向种植水平高、条件好的乡镇集中,从而大大提高了棉花质量。这告诉我们,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只有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需要,商品生产者才能顺利地实现其价值,商品生产者在商品上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才能真正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很长一段时间,新疆的棉花品种,以中棉品系为主,品种比较单一,市场销路受到限制,大量低质棉积压。为此,自治区各级政府和棉农积极适应纺织品市场需求,加大了棉花品种的培育,甚至还不断培育出彩色棉,为新疆棉花打开了国内、国际市场。这告诉我们,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产品结构的调整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树立强烈市场意识和科技意识,但市场调节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这就要求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加强政府的协调和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弱点带来的浪费与危害。

以前,新疆的棉花生产主要以卖原料为主,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近年来,新疆的棉花在延长棉花的产业链上下了功夫,一批棉纺加工企业蓬勃发展,并涌现了一些贸、工、农、研一体化的大型现代企业,大大增加了棉农的收入,提升了新疆棉花产值。这告诉我们,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可以引导农民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拓宽生产领域和就业空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并为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古典文学中的经济学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的主题之中。文学是源于生活的,而生活必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以及从中折射出来的芸芸众生的衣食住行状态,古典文学就这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过去人们生活的窗口,从中有许多是可以作为经济学教学的素材的。如果把这些素材进行适当的选择和整合,引进经济学课堂,既可以增进学生对所学经济学道理的理解,又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并且许多素材还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下面试举几例说明:

一、“抱布贸丝”

《诗经》里的《氓》中写到:“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抱布贸丝”指的是用成品的布来换原料的丝。这里反映了古代商品交换的现象,是一种物物交换的情况。用这个例子来讲货币产生的历史比较好。

二、“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在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地伐了一车炭,最后落得个“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可以由这个现象问学生:“一车炭和半匹红绡一丈绫之间是一种等价交换吗?”学生回答后进而追问一问:“为什么宫使能这样买到一车炭?”通过这样两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便可以得出市场经济的平等性这一特征。市场经济的平等性首先意味着市场主体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其次意味着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如果社会地位不平等,那么就会有一方利用特权强占另一方的劳动成果。宫使之所以能以半匹红绡一丈绫就可以“牵走一车炭”,就是因为在当时卖炭翁和宫廷代表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所以等价交换原则得不到贯彻。

《卖炭翁》是初中语文中的一篇课文,许多学生还会背,所以可以请学生们自己来回忆这一诗篇,这样就可以激活课堂。另外,还可以这个素材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要保证市场的平等性,社会必须具备怎样的客观条件?这样还可以引出法治社会等条件;如果是高三的复习课,还可以请学生们结合历史知识思考,法治社会的出现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历史条件。

三、“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红楼梦》中,由于王熙凤生病,因此有一段时间就由贾探春主持贾府的内部事物,并且由李纨、薛宝钗协助。这样就有了第五十六回的“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在这一回中,探春作出主张:把大观园承包给几个老妈妈,“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然一年好似一年,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成年家在园中辛苦;四则也可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并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余,以补不足,未为不可。”这种改革的效果使老妈妈们有了积极性,“老姑嫂两个照看得谨谨慎慎,一根草也不许人乱动”。薛宝钗以其细心弥补探春“承包制”的不足,她要求老妈妈们也要分一点利益给其他人,“你们只管了自己宽裕,不分与他们些,他们虽不敢明怨,心里却都不服,只用假公济私的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枝花儿,你们有冤还没处诉。他们也沾带了些利息,你们有照顾不到的,他们就替你们照顾了”。可以说探春的承包注重效率,宝钗则又以“利益均沾原则”来弥补,所以照顾到了公平,应该说他们的改革在既定制度范围内还是成功的。用她们的改革解说教材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国企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解。

而《红楼梦》是中学语文的课外读本,许多学生读过,所以也可请学生讲,效果会更好。许多素材,同学们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所以把它们引进经济学课堂,是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出新知识,很能增强课堂的亲和力,可激励他们的内在认知和要求。

邓小平论述和预见的科学性

邓小平南方谈话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高度,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深刻地回答了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系统地阐发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同时,谈话又精辟分析了苏联、东欧演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形势,澄清了人们的种种思想疑虑和困惑,科学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历史命运。邓小平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