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这才是战争
29341100000034

第34章 出奇制胜

出奇者,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也。凡战,或以更强大的战力在某个方向击破敌方,此为绝对优势;或调动敌方在某个方向获得更强大的战力去击破敌方,此为相对优势。一般作战所选定的攻击点通常为敌关键节点,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处,这就是攻敌要害。然而敌方对于这种要害的防御必然是极为严密的。既然要攻击的点守备极为严密,似乎和“避实击虚”这个道理相违背,其实不然。出奇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自己选定的攻击点、突破口制造这种相对优势,也就是说使用各种战术手段去迷惑、欺骗、引诱、逼迫敌军以制造敌军薄弱环节,以求达到出不意、攻不备的效果。前面说很多将领熟悉各种阵型的变化,却不一定能打胜仗,就是因为过于拘泥于阵型,而忘记了整个战场无处不可用正、无处不可用奇的道理。

下面这三个战例的前两个就是在被动局面下通过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欺骗迷惑敌方以寻求达成战场态势平衡的典范。

一、南北朝陈周湘州之战

南北朝陈文帝天嘉元年(公元560年),陈朝以太尉侯瑱为都督领湘、巴、郢、江、吴等五州诸军事,镇湓城。其时,湘州(今湖南长沙)实际上是掌握在北周手中,既然湘州是自己管辖范围自然要拿下,不然这都督五州诸军事岂不是有名无实,于是侯瑱进逼湘州,切断了湘州与外部的联系。湘州告急,北周朝廷于是命令贺若敦(其子即为隋朝名将贺若弼)率领步骑六千从陆路救援,独孤盛沿江率水军从水路并进作为贺若敦部的策应。

《北史·贺若敦列传》称:“敦连战破瑱,乘胜遂次湘州。”《周书·贺若敦列传》亦称:“瑱等以敦孤军深入,规欲取之。敦每设奇伏,连战破瑱,乘胜径进,遂次湘州。”看起来是贺若敦一路打胜仗打到湘州边上去的,实际上结合当时的战场态势可以看出两部史书都为自己所立传的人物增添了溢美之词。

实际情况应该是这样的:陈朝太尉侯瑱确实如《周书》所言,图谋歼灭贺若敦这支孤军,因此只以小部队阻击,连战佯北引诱贺若敦南下。自己率主力截击贺若敦部策应军团——独孤盛所率水军。侯瑱针对这次北周援军的作战意图是很明显的了:引诱贺若敦轻军深入,成孤立突出态势,再击其策应部队于长江之上,彻底切断贺若敦部退路,回过头来再聚歼被孤立包围的贺若敦部。

现在计划第一步已成功,贺部进至湘州已远离长江。为保证关门成功,九月十三日,陈朝又派出仪同三司徐度带兵增援侯瑱以形成对周军独孤盛部的绝对优势。十月十五日,凭借优势兵力以及南朝一直以来对北朝的水军优势,侯瑱在杨叶洲(今湖北鄂城县江段)击败独孤盛,独孤盛部弃舟上岸修筑堡垒以自保。计划的第二步也顺利完成。顺带说一句,在这个方向,十二月二十二日,北周的巴陵城(今湖南岳阳)主尉迟宪投降。翌日,眼见难以支撑的独孤盛带着残兵败将撤退了,贺若敦彻底失去了后援。

在局面一片大好的情况下,陈朝再次派出以司空侯安都率领的援军,与侯瑱部会合,准备执行计划的第三步——聚歼周军贺若敦部。

到了这个时候贺若敦才意识到自己轻敌冒进是犯了天大的错误,现在已后路被断,粮饷眼看不济,军中无粮则不战自溃矣。在这个危急关头,作为北周能征惯战之将的贺若敦还是表现出了他的军事素质。天大地大吃饭最大,先解决粮饷问题再说,贺若敦把部队分成数部,打粮的、保护的、警戒的、守营的,等等。当然,这打粮部队肯定不是去买,只一个字——抢。可是这个“抢”字很容易就暴露他军中缺粮的事实,这可是露形于敌,兵家大忌也。要想活下去,自己的虚实是绝对不能让陈军知道的,要是陈军知道他缺粮,那必死无疑。可现在都出去抢了,想不暴露也不是那么好办的,咋办呢?

无他,骗。贺若敦用了三手,第一手叫伪装,在营中弄了很多土堆,在表面一层铺上米,然后让大兵们排着队拎着米袋子假装发粮食。既然伪装了那得让陈军方面知道啊。

那再用第二手,用间。故意把附近的村民弄来,假装问他们一些当地的情况,让他们看见营内的“米山”和发放的情况。南人自然帮着本朝的陈军,一回去就把看到的情况进行了报告。这样一来在陈军眼中就制造了己方粮食充足的假象。

可是光这两手是不够的,陈军积极采取攻势怎么办?就算陈军不直接攻营垒,专门盯着打粮部队打那也吃不消啊。必须想个办法来保护这些打粮部队,这可是当前贺若敦的生命线。很简单,示强于敌,采取积极的攻势,迫使陈军采取守势。但他就六千人,强攻硬打绝不是办法,得出奇制胜。

贺若敦观察形势,发现当地水网密布,村民们利用水网用船给陈军送粮食、鸡鸭以供应陈军,于是他拿这件事做起了文章。贺若敦派出部队,伪装成当地给陈军送粮的人员给陈军送去,当陈军士卒争先恐后上船争抢粮饷时,船中伏兵尽出,把陈军士卒尽数俘虏。另外针对自己军中有骑兵带着马匹叛逃到陈军去这件事,专门弄了匹马来训练。先牵着马上船,当马将登船时让船上的人出来拿着鞭子抽马,几次下来,马看见了船就躲,死活也不肯再上。训练已成,就可以开干了。先派人联络陈军方面说要归附,请他们来迎接,然后就让人骑着这匹训练过的马去,在岸边事先设置伏兵,当陈军接应的部队前来牵马时,马自然不愿上船,趁此机会伏兵尽出突袭陈军来接应的部队(南方少马,对于前来归顺的骑兵向来很欢迎,主要是欢迎战马,贺若敦正是利用这点设置了圈套)。反正贺若敦就是不好好玩,尽出些诸如此类歪门邪道的主意,搞得陈军方面苦不堪言。这样一来陈军部队整天提防着贺若敦出鬼点子耍诈,自顾不暇,哪有什么精力去打贺若敦的主意,索性分兵占据各个要道,准备把贺若敦拖垮得了。这样一来正中贺若敦下怀,攻守之势就逆转了,本该进攻的陈军反而开始防守,更重要的是贺军的虚实陈军始终搞不清楚,本来可以从投降的北周士卒那获得点情报,可是贺若敦老是耍诈,陈军也不敢完全相信这些降人。

于是贺若敦也开始加固工事、建屋筑舍,这又是虚晃一招,表示我现在的动作是针对你们陈军当前的部署进行的,摆出一副要在此长期相持的架势。

军队在这打仗,势必影响当地的经济生活,古今同理,两支军队在湘州、罗州一带相持了好几个月,当地的农业生产算是彻底完蛋了。正好第二年三月陈军主将侯瑱病死了,后继的侯安都也拿这个贺若敦着实没办法,攻吧,人家营垒修筑得很严实,难;困吧,他在这当起了山大王到处收保护费,看样子活得很是滋润;更烦的是他还动不动就来骚扰你一下,搞得包围别人的反而像是被别人包围的,整天提心吊胆,这日子可真不是人过的。

那咋办?军事行不通当然是政治谈判呗,请贺若敦走人。于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观出现了。

侯安都:“我借给你船,你回家去吧。”

贺若敦:“我过得挺好的,不走。”

侯安都:“你在我们家住很久了,我们养不起你,现在给你船让你走为什么还留着?”

贺若敦:“湘州本来就是我们的地盘,现在被你们占去了那可不行,一定要和你们决出胜负才能罢休。”

侯安都:“大哥,你还是走吧,我们受不了你了。”

贺若敦:“我怕你们耍诈阴我,把船留在江边,然后你们退军百里,我才走。”

侯安都无语,倍感冤枉,明明是你贺老先生整天使阴招,现在居然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也罢也罢,送走瘟神要紧。于是贺若敦带着部队坐着陈军的船只大摇大摆离开了江南,就差陈兵敲锣打鼓放鞭炮欢送了,如此“礼送出境”可以说是空前矣。

贺若敦虽然轻敌冒进,以致身陷绝境,但是能出奇制敌,始终守住战场平衡之局,最终全军而还,亦不失为善战之将。

虞诩增灶

东汉汉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汉王朝的西北边境又出了乱子,羌族武装分子再一次叛变,并集结兵力攻打汉朝的武都郡(治所在今甘肃成县西)。虞诩因为五年前曾对凉州羌人叛乱的情况有过精辟建议而知名于朝廷,后任地方官时又平定了朝歌的流民叛变,因此汉廷认为虞诩精于将略能够胜任西北方向的军事,故任命他为武都太守,责成他讨伐羌族武装。

接到任命后虞诩带着不足千人的部队就出发了,另一方面,得到汉廷要向武都派出援兵消息的羌人集结了数千部队部署在陈仓至崤谷一线,准备在此阻击虞诩。虞诩倒也老实,听说羌人重兵集结后索性停下来驻军不走了,本来就是啊,才这么点人怎么走啊。

既然兵力不足,那就申请援助呗,虞诩一边屯军一边扬言要上表请求支援。这时候羌人兄弟们还在陈仓、崤谷那等着准备拦路打劫,可左等右等虞诩就是不来,一打听原来是在等援军。那总不能干耗着啊,粮食一天比一天少,吃饭问题总得解决,于是乎羌人开始在周围四处打劫,也是,总不能为了你虞诩一人而降低我们的生活水平啊。

羌人一动,虞诩也开始动了,趁着羌族部队分散的良机一路狂奔,每天行军将近两百里,机不可失,再不跑就没机会了。这个就是当年赵奢在于之战迷惑秦军的办法。不过虽然耍了个花招调开了羌人的部队,可还是不够的,别人会追上来,虞诩的部队就千人不到,怎么样也不是人家数千之众的对手。不急,虞诩还有一招,增灶。每天让士卒增一个灶,隔天再递增,让羌人看了灶台后误以为虞诩得到了武都郡兵的增援,兵力变强了,使得羌人不敢轻易攻击他。当年孙膑凭减灶之计引诱庞涓来追,那增灶有什么妙用?简单,反过来呗,减灶是为了引诱别人来打我,增灶自然是欺骗别人不要来打我。弱则示强,强则示弱,这些都是兵法的基本道理。看起来这个故事就是在讲弱小的军队用示强于敌的办法来欺骗对手,如果认为虞诩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增灶,那也不要学什么兵法了,不过军事工作您可千万别去干,会把您害死的。

自古以来解读这个战例都是把增灶作为虞诩出的奇招来讲的,看起来似乎只要一增灶羌人就必然上当似的。这是因为写史的都是书生啊,书生懂啥子兵法,只看到增灶这一点是用来迷惑羌人。没错,这么简单的东西随便弄个人来也看得出,要是这么简单人人都可以指挥军队去打仗了。后世没有悟性的人去学兵法就只知道死学死用,原来增灶是为了吓唬敌人,那我也这么干去吓唬敌人好了。

那么虞诩增灶能够成功欺骗羌人的关键在哪呢?

先看下,为什么说光凭增灶是骗不了人的?

羌人主要是什么兵种?这还用说,骑兵呗。骑兵跑得快还是步兵跑得快?一般情况下是骑兵。那就简单了,人家骑兵每天跟着你,你有没有得到增援人家看得很清楚,光凭你多造几个灶台哪能骗得了别人。

这下虞诩成功的关键点我们就很明白了。就是前面讲的,狂奔,每天行军将近两百里。狂奔为了啥?就是不让羌人一下子就赶上我,不能让他们搞清楚我部队的虚实,我的行军队列是不能让他们看见的,只能让他们看到灶台。

前面已经专门讲过行军速度,现在来简单计算一下。虞诩利用羌人兵力分散的机会向武都疾行,等到羌人集结完部队追赶已经晚了一到两天了,一天就是70千米,两天就是140千米。就以一天来计算,以羌族骑兵每天奔跑100千米来算好了,第一天赶上了30千米路,看到虞诩有2000个灶台。2000个,不算多,羌人吃了一惊还不至于忌惮。第二天再追,又赶上30千米路,看到虞诩有4000个灶台了,这下就得掂量掂量了。已经急行军追了两天了,人困马乏,马的耐力本来就不及人,况且羌人所骑乘之河曲马以短途冲刺见长,耐力相对更差一些。对于骑兵部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马力,对方现在有4000人,必是得到了武都方向来接应的部队的增援,在这种情况下追上去打很可能要吃亏。而虞诩要的就是对手掂量掂量,一掂量就中了疑兵之计,时间又被争取到了,虞诩得以顺利到达武都。

事实上不管减灶还是增灶,前提都是一样的,不能让对手追上,追上了自己的虚实就暴露了,那这种疑兵之计就不管用了。《后汉书·虞傅盖臧列传》里说得很清楚: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结果那些书生只知道这句“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却不知道关键在于这句“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

虞诩先使用昔日赵奢的办法分散羌人的兵力,后使用疑兵之计迷惑羌人使得羌人不敢进攻他实际弱小的军队,就凭这两点已经可以算是深得出奇的精要了,所以他日后与敌人作战时若是使用各种各样的制胜办法就一点也不奇怪了。我们现在看书,以为出奇制胜好像都是很简单的事,这个故事一方面在讲述如何在不利情况下如何使用“奇”来维持战场平衡,另一方面在讲出奇制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需要其他很多的条件去配合。

下面通过一个出奇失败的战例来具体解剖到底该怎么出奇。

邓姜斗智

这个战例是一直以来被广泛引用的,只是一般对它的解读就是简单地说姜维不会用“声东击西”,到底姜维问题出在哪,说得很少。在这里,对于战役经过就直接引用《三国志·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的记载:

“嘉平元年,与征西将军郭淮拒蜀偏将军姜维。维退,淮因西击羌。艾曰:‘贼去未远,或能复还,宜分诸军以备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维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结营。艾谓诸将曰:‘维今卒还,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作桥。此维使化持吾,令不得还。维必自东袭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潜军径到,维果来渡,而艾先至据城,得以不败。”

下面主要来分析下为什么邓艾能看破姜维的奇兵,也就是说姜维的问题出在哪呢?

关键词在于两个,一是廖化。谚云:“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小小蜀国据一州之地和强魏对抗,然而缺乏人才一直是蜀汉的软肋,姜维安排廖化作为牵制部队也是无奈之举。要是自己去牵制邓艾,让廖化去攻取洮城,姜维也不放心,相较之下还是自己去攻打洮城比较有把握点。而这个廖化确实也不善于用兵,到了白水边就被邓艾看破虚实,来的是廖化而不是蜀军主力,姜维不在。主力没来,用别军牵制我,那用意就很明显了,定是另有所图。作战中军形泄露是最要命的,这样就无法掩盖其作战意图,进攻的突然性就没了。要说廖化完全可以打着姜维的旗号向白水进军,以迷惑邓艾,从记载看廖化没有,而廖化没这样做不能怪他,他本身就没这个脑子,问题在主将姜维没这样安排。

二是结营。要说没能有效伪装自己而被邓艾看破虚实还不是最要紧的,还有招数挽救。就是对邓艾实施牵制进攻,拖住邓艾让他脱不了身。事实上要实施“声东击西”之计,这种牵制进攻是相当关键。一是拖住对手主力;二是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掩护自己的“击西”部队;三是随时变牵制进攻为主攻,这个是说当“声东击西”不成时,要随机应变果断地把主攻方向改到原来的佯攻方向。结果呢,廖化跑到白水边,老老实实屯起兵、布置起军营来了。你在那结营干吗?和邓艾相持吗?邓艾自己都说了:“吾军人少,法当来渡而不做桥。”这意图太明显了,别说邓艾,估计他儿子邓忠都能看破。被人家看破了还能有什么好果子吃,在白水边原驻扎点弄点疑兵骗骗你廖化,邓艾自己带着主力就跑洮城去了,想骗邓艾没成,反过来被邓艾耍了。这个问题也不能怪廖化,人家是执行命令,命令怎么说他就怎么做。问题还在姜维,估计姜维怕廖化不是邓艾对手,所以关照廖化不要主动进攻,把邓艾吸引住就行。可这哪行啊,至少要在那个方向用强势的进攻迷惑邓艾,或者说就算你邓艾看破了但我对你猛攻缠住你,让你不得脱身。这样运用别军“声东”才能争取到主力“击西”的宝贵时间呀。

正因为姜维在“声东击西”时配套措施没搞好,所以导致奇袭计划落空。这也说明凡是运用奇兵作战的,必有蛛丝马迹可以查寻,而这些蛛丝马迹是不会脱离作战的基本规律的范围之内的,要想使用好奇兵或识别对手使用奇兵必须牢牢把住作战基本的规律。

而是否能真正把握住这些规律只在于一个字——活。正如前面讲的,在军阵中设置奇兵、正兵主要是为了训练,这种训练是为了训练士卒,这种战法学会了、那种战法学会了、一百种战法学会了才能去打仗啊,可以知道《吴子》《将苑》《六韬》等里说的“教战”都是指训练部队的方法,但教授大将不能仅仅用这样的办法来练,道理很简单可以教会你一百种出奇的办法,也可以教会你一百种判断对手是否在出奇的办法,但要是对方用了你没学过的第一百零一种办法怎么办?难道就不会应对了吗?所以教授大将一定要教会他站在全局的角度去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闻一知百,才能活学活用。然而真正能成为大将的人毕竟是少数,这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带兵打仗的人可以用百万、千万来计算,而成为名将的就那么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