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话说中国——历代兵书
29372000000001

第1章 六韬

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将为大家讲解一下历代兵书,首先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六韬》。《六韬》又称《太公六韬》或《太公兵法》,是我国古代一部非常著名的兵书。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六韬》历来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的始祖,它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对后代的军事思想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六韬》旧题为周朝的姜望(姜太公)作,《隋书·经籍志》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但实际上却为后人所著,具体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

《六韬》的“韬”,与字相通,原意为“弓套”,含有深藏不露的意思,引申为谋略。所谓“六韬”,就是指六种秘密谋略,即论述战争的六种韬略,分别是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关于《六韬》的篇目,《汉志》最早著录为85篇,宋代删定的《武经七书》著录的《六韬》为今本,共60篇。现存的两种汉简本和唐写本残卷中的篇题和内容,有的与《武经七书》著姜望录的《六韬》相同,有的不同。不同的篇题,如汉简中的《藻启》《治国之道第六》《以礼义为国第十》《国有八禁第二十》,唐写本中的《利人》《趋舍》《礼义》《大失》《动应》等。这些不同的篇章内容应该是60篇以外的15篇内容,可能是在流传过程中失传的,也可能是在北宋朝廷颁定《武经七书》时被删掉的。

今本《六韬》共6卷60篇,近两万字。《六韬》以周文王、武王与姜望问答的形式,详细论述了全胜战略和军事战略,并进一步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全胜战略看作军事战略的准备和前提条件,只有将它们综合起来加以利用,才能最终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六韬》自问世以来,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张良、刘备、诸葛亮、孙权等一系列军事家、政治家都非常重视它,《李卫公问对》中也多次提及,继《通典》之后,唐人著书论兵也多引用它。宋、明、清也有不少人对《六韬》进行注释、集释、汇解。由此可见《六韬》在我国军事学术史上的较高地位。

《六韬》在军事方面有哪些先进理论和思想?

《六韬》博大精深,智谋高超,具有一些先进的军事理论和思想,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

在军事方面,主张“伐乱禁暴”,强调“知彼知己”,“形人而我无形”,要求将帅能够机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战略战术。它重视地形、天候对作战的影响,总结了攻城的原则,总结了各兵种配合作战和部队的编制原则。它重视通讯的保密,记述了军队秘密通讯的方法。此外,它还特别重视对将帅的培养和选拔,提出了考察将帅的八个方法,即所谓的“八徵”。

在军事哲理方面,《六韬》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它反对迷信,把它列为“七害”之一,同时却主张用迷信的思想去迷惑敌人。它提出“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太强必折,太张必缺”等观点,初步认识到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姜望是何许人?

姜望,字子牙,号飞熊,周人称其为师尚父或太公望,周初军事家、谋略家。年轻时做过生意,在商都朝歌当过官,后投奔西周,受到周文王姬昌的重用。他先后辅佐文王、武王,逐步削弱商朝的实力,最后在牧野之战中指挥周军一举消灭商朝,奠定了周朝800年的江山。西周建立后,姜望因功被封于齐。姜望死后,返周而葬,葬于文王、武王的陵墓旁,受到极高的恩宠。

大开眼界

《六韬》影响深远,从古至今有许多版本,到目前为止,有记录的版本大致有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残本,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残本,敦煌遗书残本,《群书治要》摘要本,《四库全书》本,《续古逸丛书》影宋《五经七书》本,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