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这一节里我将向大家介绍《李卫公问对》。这是我国军事史上的一部重要兵书,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或《唐李问对》,以唐太宗李世民与卫国公李靖讨论兵法的形式而辑成。
现存《李卫公问对》分为上、中、下3卷,10300多字。对于它的作者,北宋陈师道等人认为乃是当时人阮逸伪托,后世辨伪学者多认同陈师道等人的观点。元代马端临则认为并非阮逸伪托,而是宋神宗时所校正。关于这本书的作者是谁,至今仍没有定论。
全书主要围绕训练和作战进行论述,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涉及治军、用人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另外,全书还研究了历代战争和古代兵书,总结了其中丰富的经验和精辟的论断,对后世军事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北宋时,《李卫公问对》被纳入《武经七书》,成为普及的军事教科书。
李靖
《李卫公问对》涉及多方面的军事问题,其中尤其详细论述了“奇正”的问题。奇正是我国古代军事学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也是历代军事家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李卫公问对》引《握奇经》“八阵,四为正,四为奇”之说,指出奇正是方阵队形变换的战术。方阵可以分成8块地方,即4块“阵地”或“实地”(战斗部队的位置),4块“闲地”或“虚地”。军队也分正兵和奇兵,在“实地”作战的军队就是正兵,利用“虚地”实施机动的军队就是奇兵。它提出灵活的军事思想,认为奇和正在战争中可以相互转化,即所谓“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它将奇正的观点引入军队的作战、部署、训练中来,宣扬了“出奇制胜”的意识,对于将领思维的开拓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建立更加完备的军事体系,《李卫公问对》对古代兵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和归纳了古代兵法的源流,提出古代兵法“大体不出三门四种而已”的观点,即:“《太公谋》八十一篇,所谓阴谋,不可以言穷;《太公言》七十一篇,不可以兵穷;《太公兵》八十五篇,不可以财穷。此三门也。”“权谋为一种,形势为一种,及阴阳、技巧二种,此四种也。”它对古代重要兵法进行评述,提出许多独到见解,如“攻是守之机,守是攻之策,同归乎胜而已矣”,“攻者,不止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等。
《李卫公问对》里包含着什么样的先进思想?
《李卫公问对》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它提出“兵家胜败,情状万殊,不可以一事推也”的观点,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单纯地归结于一个原因。它认为事物是在不停地变化发展的,强弱、优势、主客都会发生变化,提出“‘因粮于敌’,是变客为主也;‘饱能饥之,佚能劳之’,是变主为客也”的观点。另外,他还注重人的作用,反对迷信,指出“后世庸将泥于术数,是以多败”,“及其成功,在人事而已”。
李靖是何许人?
李靖(571—649年),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初名将。其舅是隋朝名将韩擒虎。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靖跟从李世民征讨王世充,以军功授任开府。唐太宗即位后,被任命为刑部尚书。贞观二年(628年),兼任检校中书令。贞观四年(630年),李靖率军讨伐反叛的突厥颉利可汗部,大获全胜,平定了西北边陲,以军功被封为代国公。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进犯凉州,李靖亲自率军平定吐谷浑。贞观十一年(637年),李靖以军功由代国公进封为卫国公,世称李卫公。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下令画李靖等24人画像于凌烟阁,以表彰其功绩。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去世,死后陪葬昭陵,谥号景武。
大开眼界
《李卫公问对》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版本。宋初有《兵法七书》本,后来出现了麻皓年注释本。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下令校定《孙子》《李卫公问对》等7部兵书为《武经七书》,镂版刊行,作为军事教科书普及天下。陆心源《宋楼藏书志》记载,宋代曾刊印过《李卫公问对》3卷单行本。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南宋孝宗、光宗年间刻的《武经七书》本。此后众多丛书本及清刻、清抄本,大多源于此本。现存比较重要的注释本有宋施子美讲义本、明刘寅直解本、清朱墉汇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