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成功班主任的45个教育细节
29383200000004

第4章 完善自我,打造工作新天地(3)

网络德育中班主任(教育主体)与学生(学习主体)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关系。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应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全新的革命,学生从班主任处单向获取知识,班主任以学术权威、道德权威的形象高高在上的传统已被打破。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网络德育中也必须确立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道德自律能力的强弱,文化素养的差别,采用相应的方法,因材施教,最终实现学生道德自律能力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提高。

网络确实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由于他们的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较差,思想免疫力不强,学生主体的网络行为也容易失范,因此,要求班主任要有效地发挥作用,优化网络环境,利用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实现自我教育和管理。

(三)网络法制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成思曾系统阐述了“运用法律手段保证和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的相关问题,如信息网络的发展与加强法律规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国外的做法和现状、我国在信息网络法制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就信息网络立法和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等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党中央强调我们对信息网络化问题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可见,党中央对网络法制建设是何等的重视。

因特网的发明者声称:网络世界是“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其实,在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背后涌动着一股股暗流,班主任只有在政府加强立法管理的基础上牢固树立网络法律意识,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四)网络资源意识

网络资源非常丰富,班主任只要能主动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就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选择信息提供依据。21世纪的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复杂,知识量更大,他们个性突出,更加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想使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增强社会主义信念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就必须有足够的知识、足够的理由来说服他们。

同时,班主任还必须警惕网络信息垃圾对青少年的毒害。众所周知,网络空间几乎使所有人都有用武之地,他们都可以把自己的信息在网上公开,或获取他人的信息。网络信息资源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也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是必须看到一些不法分子也利用网络设置陷阱,传播信息垃圾。班主任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学生在充分利用有益信息资源的同时,抵制有害信息。

(五)增强创新意识

网络技术是在网络社会中生存的基础,掌握网络技术是班主任发挥主导作用、做好网络德育工作的前提。目前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远超过教师的已不是新鲜事,提高广大教师计算机技术和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已是当务之急。班主任自己应该能够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能及时地解决网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而使网络德育工作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具有吸引力和辐射力。

目前,摆在班主任面前的是如何以掌握教育现代化技术为突破口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这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

对此,各地教委正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各级各类学校也在为教师创造条件,使中青年教师按具体指标要求迅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是学校向信息化迈进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已经成为广大校领导的共识。不少有条件的学校建起校园网,并出台相关制度在中青年教师中开展文字录入、文字处理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达标测试或组织教师参与全国计算机培训和等级考试。“多媒体教学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网上德育活动展示”正在广泛开展,这对培养班主任上机借鉴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和网络德育软件开发的能力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班主任只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增强创新意识,在网络德育中才能有效发挥主导作用。

处理学生问题有时急躁怎么办

班主任在处理班级各项事务中,一般都能心平气和地妥善处理。但是,有的班主任在班内出现偶发事件或遇到学生中的棘手问题时,也有不冷静甚至急躁的时候。那么,应当怎样克服这种急躁情绪呢?

一、认清急躁的危害

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告诉我们:他们正处在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遇事愿思考,但看问题易片面;做事热情爽快,但又易冲动莽撞,常表现出心血来潮、随意嬉闹而招惹是非。碰到这些情况,班主任必须精心思考,潜心对待,否则就会导致教育失败,甚至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案例

一位班主任曾感慨地回忆起这样一件事:“夏天同学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优良,喜欢说笑。一天,几个同学在宿舍欣赏另一个同学吹口琴,他最拿手的曲子是《美丽的姑娘》。一曲吹罢,夏天同学顺手写了一首小诗:‘琴声婉转荡天边,××小伙真可怜。美丽姑娘天天唤,不知何日到身边。’这本是戏谑玩笑之词,只需引导教育即可,但当时我草率结论,认为夏天同学有严重的思想意识问题,于是我急忙专门召开班会。一场疾风骤雨,使夏天从此沉默寡言,一蹶不振,学习成绩直线下降,长时间抬不起头来……”这位班主任沉重地说:“每当想起当时他那混浊、冷峻的目光,孤独徘徊的身影,我就愧悔不已……”

可见教育工作者处事不当就会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正如克鲁普斯卡娅指出的那样:“一个学校如果任意损害学生的主动性、自喜心和自信心,这种学校一般来说不能对学生产生任何教育影响,确切地说,只能产生极其有害的影响。”

二、冷静会有奇效

学生做了违反班规校纪的事,往往怕班主任找他,这来自于青少年本能的“防御”心理。如果此时怒发冲冠地训斥他,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极度惊慌,甚至离家出走;二是产生对抗情绪,甚至走向反面。但是高明的教师此时会冷静地分析主客观原因,选择最适宜的教育方法。

案例

在英国的亚皮丹博物馆里,有两幅藏画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幅是骨骼图,另一幅是血液循环图。说起这两幅藏画,里面还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原来,这两幅画是当时的一个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画的。麦克劳德小的时候不仅顽皮,而且充满好奇心,甚至有惊人的举动。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和几个小伙伴偷了别人的一条狗,宰杀后,开膛破肚把内脏一件件剥离,仔细观察。然而,这次他却惹了祸。原来这条狗是校长的宠物。

校长十分恼火,决定给麦克劳德惩罚;可谁也想不到校长的惩罚竟是让麦克劳德画一张狗的骨骼结构图和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很聪明,知道自己罪责难逃,应该接受处罚,便暗下决心,认真画好这两张图,交给校长。校长看后非常满意,认为画得很好,说明麦克劳德对错误认识较深刻,于是决定不再追究杀狗事件。

这位校长对学生有诚挚的爱心并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他没有因学生杀死自己的爱犬(这在西方国家是难以容忍的错误)而恼怒、忌恨学生,而是以极大的忍耐、宽容善待学生。他既尊重学生的人格,又善于洞察学生的优点、闪光点,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并采取了富有激励作用的“惩罚”,使其闪光点得到发扬。在教育中,惩罚是必要的,但惩罚首先要出于爱心,要善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其次要使学生在接受惩罚过程中明事理、辨是非、长见识;最后惩罚要适度,要有利于学生转化、进步;惩罚要防止随意性,防止负面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急于处罚学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犯过失的。要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想想,就可相信他们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正错误的。”

三、善于控制感情

班主任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但是我们不能不顾及个人情绪的冲动将会给学生带来的影响。赞科夫说:“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就是要自制。……有一系列技术性的方法可以帮助你控制自己,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一位教师,这样就会帮你抑制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

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在某种情况下还可做适当让步。可说一些“我理解,我在这么大时也……”或“也许我处在这样情况下,甚至不如你!”之类的话,或先谈出被批评者的长处,再批评他的短处,此法适于怕老师对他有偏见的学生;也可以先批评不足,再分析有利因素和自身优势,此法适于严格要求自己、心胸比较豁达的学生。有时也可找某学生最信任的老师或同学跟他说话,传递班主任对他的期望和信赖,这样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心理学家哈斯说:“造酒厂老板可以告诉你一种酒比另一种好,但你的朋友却对你究竟选择哪种酒具有更大的影响。”这说明,人都具有相信“自己人”的潜在心理。

总之,班主任只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并在建设班集体和教育各类学生中把握教育规律、讲究科学方法,就一定能有效地克服急躁情绪,提高教育水平。

如何对待“困难”学生

案例

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这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的学生的说法。在教育实践中,对这类学生一般不单纯由某个教师去进行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是整个集体的义务。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就教育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这178名学生都有一个艰难的教育过程。每周苏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访困难孩子的家庭,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们道德的最初环境,他跟家长们、家长的邻居们、教过这些孩子的老师们进行交谈。

有一个学生高里亚,上学才一个月,大家就对他有了一个鲜明的印象:这是一个懒惰成性、常会骗人的学生。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他就表现出了“难教育”的特点。秋天,当高年级学生植树时,他有意破坏了几株树苗的根部,并向全班同学夸耀自己的“英雄行为”。有一次课间,他把手伸进别人的书包,拿出课本,用墨水把它弄脏,再放回原处,并以天真无辜、泰然自若的态度来欺骗教师审视的眼光。

了解到高里亚的情况后,苏霍姆林斯基来到了高里亚的家。这个家给他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高里亚是一个非常不幸的孩子,他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在他刚满周岁时,又犯了严重的罪行,被判处十年徒刑。高里亚从小住在姨母家,姨母把他看成额外的负担。复杂的生存环境使高里亚成了一个典型的“难教育”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家访的情况,找来班主任等有关教师共同分析高里亚上述行为产生的原因。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高里亚对自己的行为所抱的态度,是故意装出来的、不自然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使高里亚对人们失去了信心。对他来说,生活中没有任何神圣的、亲切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的看法对教师们思想触动很大。大家一致认为,高里亚之所以不好,是因为过去只看到他恶劣的一面,而没有主动关心他,挖掘他身上闪光的地方。这个学生表现出来的缺点,是在向周围的人对他漠不关心、冷淡无情的态度表示抗议。这样的分析既增强了教师们的同情心,又使大家的观察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一次,苏霍姆林斯基把高里亚请进了生物实验室,要高里亚帮忙挑选苹果树和梨树的优良种子。虽然高里亚装出不屑栽培树苗的样子,可是孩子的好奇心还是占了上风,他们两人一起做了两个多钟头,直到很累为止。这件事引起了高里亚的极大兴趣,当班主任再次去高里亚家时,已发现他正在施肥栽树。此后班主任因势利导,在班级栽树活动中,让高里亚指导别的孩子们。及时的发现和鼓励温暖着这个孩子的心灵。虽然后来高里亚曾多次反复出现不良倾向,老师们却着眼于长善救失,循循善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个教师集体的共同教育下,这个孩子在三年级时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以后还经常帮助有困难的同伴,为集体默默地做好事。高里亚好像重新变成了另一个人了。

从这里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教育信念:热爱孩子、关心孩子、尊重孩子,相信一切孩子在教育中能够向好的方面转变。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对待“困难”学生的问题,关键是从激励入手,让他们感到人性的温暖,树立起自信心,抬起头来走路。

一、目标激励

目标层次化,对班级中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把个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同班级目标结合起来,同时班级目标应围绕学校的大目标,班主任应引导学生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进,从而对“困难”学生产生激励鞭策作用。

二、尊重激励

受人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班主任尊重学生,能使学生产生满足感,从而得到愉快的心理体验。因此,应公正、平等地对待“困难”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对他们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对“困难”学生要多几分尊重和理解,这样“困难”学生就会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改变自甘落后的思想,从而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动力,真正使阻力变成动力。

三、情感激励

人都是有感情的,“困难”学生也有丰富的感情世界。由于他们常常受到冷眼,所以外表给人总是冷漠的,有时甚至有些不近情理的。因此,要转化他们,必须大力进行感情投资。有关事实证明:师生之间建立深厚的感情、亲密的关系,是转化工作的一个必要条件。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有感情,才会听取老师的教诲。否则,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只是徒劳。班主任应特别注意与“困难”学生沟通感情,增进了解,以换取信任。这样,他们就会消除与班主任之间的心理隔阂,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这种情况下,对“困难”学生及时进行引导,就会产生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榜样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