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教:让孩子发言
29385200000016

第16章 爸爸,陪陪我

中国的家长:多陪陪孩子,无论多么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的谈心。

沟通不是在任何时间都能实现的,父母只有放下架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实现最成功的沟通。

看了这一组文稿,心中酸溜溜的,眼前总晃悠出一双双乞求的眼睛。

乞求的是父亲匆匆的步伐能在他身边停一会儿;乞求的是原本就该他拥有的父爱能在他身上驻留。一个儿女渴求父母的亲近、渴求父母的爱,是天经地义的,这是连动物界、一个拥有生命的世界及其自然的本能。然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还需要用“乞求”、“渴望”之类的传递才能获得(或许未必获得),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人类的悲哀。如果有人怀疑这个事实,那就认真听听吧:

“妈妈叫我早点睡,说爸爸会回来的。不,爸爸,我就是要等您回来!因为您一定会遵守诺言在我没睡觉之前赶回来……夜深了,我便睡着了,手里还握着自己亲手为爸爸包的粽子……”为了竭力巩固父亲在自己心目中摇摇欲坠的诚信形象,孩子自欺欺人,宁可不睡觉!-他是在守望自己对父亲的爱!

在孩子用无限制的时间延长来等待父爱出现的坚定信念面前,父爱是不堪一击的,他甚至抵不过一张麻将牌,借口忙实则去“打麻将”“混社会”而把孩子丢在家里自生自灭的父亲现实生活中实属不少。

然而孩子是多么渴望在父亲的怀中撒撒娇啊!就像有个孩子写的:即使爸爸借口挣钱,借口忙不能陪我,“我想讨厌爸爸,却讨厌不起来”。还有孩子写道,“爸爸,您每次来看我都要说一声你好,这样一句对别人而言简简单单的问候,对我来说却是那么动听……”因为它出自已经和妈妈离婚的来探望他的爸爸口中。孩子的心是简单的,孩子的感受却是丰富的。面对短短的20分钟看望时间,面对无法挽留的父亲的离去,孩子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来抚慰自己:“我常想是不是上辈子我欠您的,爸爸,所以今生今世得不到您的爱?

是不是这辈子您欠我的,欠了那么多那么多。所以,我们下辈子再做父女,永远在一起,好吗?”

其实,这样的孩子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因为她至少在生活的缝隙中感受到了父爱,虽然少得可怜,虽然让她感到无奈,然而足以在回忆中积蓄,温暖她的生命而让她前行。

最让人揪心的是这样一个孩子,在漫长而孤独的童年生活中已经孤僻自闭,当所有的期待和机遇在父亲的一次次食言中枯萎时,他感到了对生命的惶惑和无助,于是选择了自残甚至自尽。

让人欣慰和感奋的是,却有这样一个父亲,他的职业是一个花匠,他却说“我的第一职业是父亲,其次是丈夫,再次才是花匠”。他对儿子说,无论你发生什么事“我总会与你在一起”。并在生死攸关的事件中践行了他的承诺(详见《我总会与你在一起》)……还是先读读孩子们的来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