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跟高层领导学读书
29395000000023

第23章 胡耀邦:“知识是领导的本钱”

“知识是领导的本钱,不及时掌握理论知识和最新信息,怎么能做好领导工作呢?”说这段话的人,是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

胡耀邦敢于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大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不仅显示了他的胆气,更显示了他的清醒头脑和真知灼见。这种对政治思想的准确把握,来自于他对马列著作的认真研读。

据胡耀邦的秘书高勇回忆,胡耀邦至少通读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两遍,《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各数遍,尤其是一些重点篇章,更是反复阅读。而《毛泽东选集》他不但读过十数遍,还特别让秘书找来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区出版的毛泽东著作,同《毛选》四卷本对比着读,仔细比较重新发表的文章于原版做了哪些修改,以求更好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胡耀邦读书非常认真,不但用红笔画上杠杠,圈出重点,在页眉页边密密麻麻写上批注,还要做摘抄卡片,记笔记。在1987年辞去总书记职务到1989年去世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又通读了一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做了24本笔记,而此时的他已经是七十多岁的高龄了。

与胡耀邦接触过的人都能感觉到,胡耀邦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领导。他善写文章,善讲话。他讲话从来不用秘书写稿,要不自己列个提纲,要么干脆提纲都不要,全凭自己的知识和口才。一旦开讲,定是引经据典,深入浅出,诙谐生动,滔滔不绝。他又是个不拘小节的人,讲到激动处,还要辅以手势,有时帽子碰歪都毫不在乎,往往引来雷鸣般的掌声,极富感染力。这是因为他读书多,知识丰富。

胡耀邦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时,非常重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理论著作。胡耀邦的女儿满妹在《思念依然无尽》一书里回忆,党外人士送给胡耀邦的个人新出版的著作,胡耀邦都非常高兴地收下,并迫不及待地读完。或许正是由于阅读了大量理论书籍,胡耀邦才拥有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历史与社会责任感。

1959年秋天,他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看到一副清代旧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胡耀邦在谈笑间将它改为:“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样一改,一个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的革命家的远大志向和高尚情操表现无遗。

“文革”中期胡耀邦在家中读书。

胡耀邦也有风趣的一面,有时也会写一些调侃之作,例如调侃当时教条主义的《戏赠(于)光远同志 调寄渔家傲》:

科学真理真难求,

你添醋来我加油,

论战也带核弹头。

核弹头,

你算学术第几流?

是非面前争自由,

你骑马来我骑牛,

酸甜苦涩任去留。

任去留,

浊酒一杯信天游。

很多人羡慕他读那么多书,记得住那么多东西,说他是天才。不过,胡耀邦更重视勤奋。20世纪60年代郭沫若曾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天才与勤奋》,胡耀邦读了以后赞赏地说:“郭沫若的‘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说的很对。”他曾对一位老同事的孩子说:“我和你爸爸没有念过大学,但自信超过大学水平。凭什么?凭拼劲!”他在延安时期每晚都点着煤油灯读书到深夜,毛泽东称赞他读书刻苦,特别推荐他担任抗大总支书记。

胡耀邦的勤奋,还体现在他读书有计划,能做到定量有恒。他说:“要读马恩列的全集,要读四书五经,要读完古今的文学名著,要读完二十四史……这些书一共有五千万字。一个人一天能读一万字,读完这些书至少也得十四年。二十多岁的干部按照这个方向努力,到了四十岁左右,可以成为一个学者了。”

即使身处逆境,胡耀邦也不忘记读书。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期间,由于当地自然条件相当恶劣,分配给他们的活也特别苦,很多人都对生活非常悲观。甚至有个女同事说:“人都没用了,读书还有什么用?”所以当大家结束一天繁重的劳动,摇着蒲扇驱蚊聊天的时候,只有胡耀邦躲进草房刻苦读书,从夏到冬,日日不辍。

恢复领导职务后,胡耀邦仍然每晚读书到深夜。有人问他:“你事情这么多,为什么还要读书?”他回答说:“再忙也要挤时间看。知识是领导的本钱,不及时掌握理论知识和最新信息,怎么能做好领导工作呢?”

1986年,胡耀邦以前的秘书高勇把一本手册送到胡耀邦那儿,希望他给题几个字。胡耀邦想了想,为他写下“孜孜不倦”四个字。这四个字不仅是他对高勇的期望和鼓励,更是对年轻人的期盼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