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研究
29443600000016

第16章 建立健全有效的公共权力制约机制(2)

公共权力价值观是关于公共权力的目的、意义等问题的追求及评价的根本观点,指导着领导者公共权力运作的方向,决定着领导者的公共权力行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公共权力价值观的核心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即是以个人还是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也就是公共权力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公共权力的行使总是与一定的目的相联系的。公共权力的目的或目标,构成了公共权力运行的内在动力,使公共权力主体的支配意志不断地转化为支配行为而施加于公共权力客体,以实现、维护和发展特定的利益。那种没有任何利益倾向性的公共权力,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化态势,但行使党和国家公共权力的公职人员,则必须有清醒的公共权力意识和公共权力道德。为此,必须教育和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公共权力观和公共权力道德,教育干部必须以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为自己行使公共权力的基本原则;以体现国家和人民的意志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公共权力的最终归宿和最高的价值目标。

要使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懂得,在我国,正确的公共权力价值观是排斥“以个人利益或小集团利益为目的”的个人主义权力价值观的,也是排斥领导者追求公共权力行为的个人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那种企图通过掌握一定的公共权力,以达到个人名利双收、光宗耀祖为目的的权力观,是完全错误的,是每一个领导者所不可取的。

第二,正确处理公共权力和私权的关系

能否处理好公权和私权的关系,是领导者公共权力道德的一个重要问题。政治学把权力分为公共权力和私权。公共权力是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共有权力;私权则是公民个人处理自己私人事务的权利。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公共权力和私人权利这样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在这两个领域中,权力的角色及其游戏规则都不相同。在私权领域,强调作为权利主体的个人,在不违背国家法律和利益的前提下,可以而且应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意愿,根据自己的能力状况来选择、安排自己的行为,这是人的自主性本质的充分体现。但是,在公共权力领域,作为权力主体的人,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必须放弃自己个人的意愿和需要,遵循公共权力正确运行的所有“游戏”规则,使自己的行为尽可能地符合全体公共权力所有者的需要和意愿,而不能任意选择和安排自己的权力行为。同时,还必须收敛和避免那些在私权领域的“自主性本质的表现”,按照私权的“游戏”规则,处理公共事务的现象。一个著名的政治学格言则断言:如果国王作为个人和国王作为国王的角色之间没有区分,就不可能指控国王为自己的利益使用公共资金的行为是腐败的。因此,公共权力领域和私权领域的区别,使得在这两个领域中生活的人应该具有不同的角色意识。如果一个人同时在这两个领域里生活,那么,这个人就必须善于把握他在公共权力领域内的角色和在私权领域内的角色的区别。否则,公共权力的腐败就是不可避免的。

公共权力领域和私权领域的划分,是权力道德产生和形成的伦理学基础。相对于私人的、个别特殊的、局部的权利而言,公共权力是代表着社会全局性、普遍性的公共利益,或者是“公众”的利益,而不是某些团体或者私人的利益。因此,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机关和公务员,他们在职位上通称为“社会公仆”或“人民公仆”,他们的职位角色意志,应该是并且只能是服从和体现国家和人民的意志。因此,要经常不断地教育干部必须正确处理公权和私权的关系,防止把私权领域的游戏规则带到公共权力的领域中来。

第三,树立正确的公共权力责任意识

有无正确的公共权力责任意识,对领导能否自觉制权极为重要。在现实生活中,公共权力的分配与行使遵守着这样一些道德原则:职权必须分明,权责必须一致,尽职必须尽心。一是在政府管理中,按照职能设立职位,根据职位分配权力,职位和权力必须统一。二是比职权更本质的是职责,也就是与职权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权力与责任、义务是不能分开的。公共权力来自公民及其代议机关,也来自上级行政机关。因此,每一级的公共权力主体既要对它的上级机关负有相应的责任,又要对公民及代议机关负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坚持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

因为上级机关的公共权力归根到底也来源于人民的授权,向上级负责的前提就是上级机关也必须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如果上级明显地违背道德和法律,不能对人民负责,则下级就不能再唯命是从。这是公共权力主体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公共权力来自授权者,公共权力主体对授权者负责。权责一致的另外一个重要含义,是指公共权力的大小也必须同责任的大小相一致,公共权力大于责任会导致公共权力滥用,责任大于公共权力则工作无法展开。因而,权责必须一致。三是公共权力主体完成职责的过程就是承担义务的过程,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随着权责的统一,公共权力主体应该获得必要的利益。但是,这些利益必须是合法的,必须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超出法律和道德的原则及规范,获得不正当的利益,就是一种权力腐败行为。因此,要教育和引导干部不断增强公共权力责任意识,坚持权责一致,尽忠职守,勤政不怠,鞠躬尽瘁。

第四,严格遵守公共权力道德规范

公共权力的分配和行使所应遵循的各项原则,要求公共权力主体必须遵守相应的公共权力道德规范。一是公共权力主体必须坚持对上级负责和对下级负责的一致性,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的利益一致性。二是必须防止不负责任的滥用权力和“只要职位不尽责任”的现象。必须坚持权、责、利三者相一致的原则,不能只要公共权力不要责任,更不能只要利益不要责任。在责、权、利三者关系中,责任是最本质的东西。三是因为权责一致,职权分明,所以公共权力不能游离于职位和责任之外。当公共权力游离于职位和职责之外时,公共权力就不再是社会公众或国家意志的表达,而异化为公共权力使用者个人的权力,即私权。这样,公共权力使用者就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国家和人民的意志,以个人意志将公共权力变为自己的消费品或交换物。随着这种情形的出现,公共权力的职能也发生了蜕变,与职位相对应的职责被放弃,公共权力就被异化为公共权力使用者个人满足私欲的手段。因此,必须教育和引导干部切实遵守公共权力道德规范,防止少数领导干部把党和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变为个人牟私的工具。(1)

(1)孟祥馨、楚建义、孟庆云:《权力授予和权力制约》,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391~395页。

2.加强领导干部自身道德修炼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上述对掌权的领导干部道德教育的导向固然重要,但它毕竟是外因,即道德他律。因此,掌权的领导干部还必须进行自身道德修炼,即实现道德自律,以高尚的道德人格实现对手中权力的自我约束。领导干部的职业特点和道德需求,决定着他们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和自律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当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领导干部要积极践行“八荣八耻”荣辱观,努力做到“四勤四清”(1)

(1)参见《领导科学》2006年第12期。

(1)勤学习,头脑“清”。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树立信仰的开启点、为官的基准点、做人的支撑点,这些都来自于学习。有理论、有知识,人就有气质、有品位,就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才能更好地热爱祖国、崇尚科学、服务人民。首先学好政治理论。要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系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努力把握政治理论体系的精髓,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其次拓展学习内容。学习经济、科技、文化、法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熟悉掌握领导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工作流程和运行规则等。最后改进学习方法。结合工作实际,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同行、同事、朋友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勤思考,路子“清”。首先强化思考意识。学会从政治的高度去认识、去分析。对领导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对新农村建设中基层干部在想什么、干什么、盼什么等,要重点思考并拿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其次强化超前意识。工作中要学会打提前量,早考虑、早谋划、早拿举措,努力做到未雨绸缪。增强对问题的预见性,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要努力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问题也考虑到位,养成“遇到一个问题,拟定三种方案而择优”的良好习惯。

最后强化创新意识。要注重发现、思考、挖掘、提升领导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增强主观能动性。

(3)勤工作,方法“清”。一是勤奋敬业。领导工作事务杂、头绪多、时间紧、要求高,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不怕苦、不怕累、不畏难,一门心思想工作,一心一意干工作,充分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到当日事当日结,该办的事宜早则早,宜快则快,努力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确保工作效率最大化。二是扎实细致。发扬严谨细致的优良工作作风,排出周密的工作计划,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节决定成败,把每个环节、每项工作都考虑周全,一步一个脚印去干,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落实,一点一滴去突破。三是严格程序。要强化“程序就是高压线”的意识,努力做到做事有原则、办事有规矩、讲话有根据,严格按规定程序做好一切工作。四是“三不决策”。没有多种方案比较不能上会研究;没有专家论证不能上会研究;没有反面意见不能上会研究。五是团结协作。以团结互助为荣,对同志多尊重、多理解、多支持,相互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六是谦逊办事。讲究语言艺术,富有工作热情,谦逊待人,说话真诚坦荡,办事热心周到,让服务对象感到可亲、可近、可敬。

(4)勤修养,双手“清”。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用金子比喻人品官德,纯度越高,品位就越高。没有高尚的人格作底子,为官从政就容易出现差错,甚至摔跟头。因此,领导干部务必要做到:一是加强修养。把握好职位与人品的关系,心地坦荡、胸怀宽阔,正确对待名利、荣辱和好恶。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做到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要做到心正不扭曲,身正不逾矩,言正不妄语。

二是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团结人、凝聚人。所以说话要心口一致,办事要知行统一,为人要表里如一,谈工作要老老实实,讲成绩要实事求是,说问题要恰如其分,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三是严于律己。

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清廉自守、廉不诉穷、勤不诉苦,公而忘私、乐而忘忧,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抵得住诱惑,努力提高自我净化和自我调节能力,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

第二,领导干部要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关键在“以民为本”(1)

(1)参见《领导科学》2006年第9期。

(1)深怀爱民之心。当前,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中确实存在其言行与党的性质、宗旨不相符合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谋私利,追求个人享受。这都可以视为不加强政治学习、不注重道德修养、缺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现。大量的实践证明,不注重道德修养,势必精神贫乏、是非不辨、方向不明、荣辱不分,思想必然会落后于发展变化着的形势,精神世界就会陷入低级趣味,难以抵挡各种欲望的诱惑。久而久之,就会心里只装着自己,忘记了人民群众,丧失了是非标准。因此,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坚定政治信念,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深怀爱民之心。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努力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正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权”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力来自人民,要服务于人民。权力越大,面临的诱惑就越多。因此,职位越高,权力越大,就越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地位观和荣辱观。

(2)恪尽为民之责。权力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每个领导干部都具有一定的权力,这就说明他们承担了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责任,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领导干部要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权,恪尽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努力使各项决策顺民心、合民意,最大限度地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领导干部应该带头吃苦,甘于奉献,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从严要求自己,从一点一滴做起,手不乱伸,饭不乱吃,车不乱坐,为人民群众树立典范。只有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恪尽职守,真心服务,才能树立起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3)善办利民之事。领导干部要践行“八荣八耻”,必须增强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做到“干净”、“干事”。“干净”就是要洁身自好,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干事”就是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把带领人民群众尽快走向富裕路作为第一责任。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是否满意、是否答应作为检验各项决策和工作的准则,作为衡量是非功过、成败荣辱的依据。要转变作风,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跳出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的怪圈,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从繁杂的应酬中摆脱出来,腾出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抓落实、求发展。要有谋事之举。领导干部既要有善谋事、谋大事的意识,更要有敢想、敢干、敢试的实干精神。要吃透上情、了解下情,寻找切入点、找准突破口,用足用活政策,争取各方支持,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发展经济。只要真抓实干,真心为群众办实事,群众就会佩服你、信任你、称赞你,你在群众中就有威信和号召力。领导干部不但要有“苦劳”,更要有“功劳”。要扑下身子,脚踏实地,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吃水、行路、就医、上学等难点问题,抓住群众普遍关注的“米袋子”、“菜篮子”、“钱匣子”等热点问题,组织生产,搞活流通,强化管理,建“民心工程”,切实取信于民。

3.领导干部公共权力道德的价值实现(1)

(1)孟祥馨、楚建义、孟庆云:《权力授予和权力制约》,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404~4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