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著名科学家的故事
29451100000072

第72章 教授舌战老农

一桩有趣的故事,发生在1958年。

这年8月8日,《福建日报》在《世界珍闻》一栏中,发表了一篇短文——《百年蔗》,说的是福建省松溪县万前村有一片百年历史的甘蔗……

“百年蔗?吹牛!”周教授一看,就冒火了。

他的著作《甘蔗栽培学》(科学出版社,1957年)是我国关于甘蔗的重要专著。他研究甘蔗多年,披阅了国内外关于甘蔗的种种文献。甘蔗虽是多年生宿根作物,不过,据他所知,古巴报道过发现16年的甘蔗,便自命“世界第一”;周可涌在福建山区,曾见到过多年生甘蔗,估计大约有20年的样子。至于“百年蔗”,那是古今中外甘蔗学文献上所没见过的。正因为这样,周可涌认为“吹牛!”

虽说他压根儿不相信有什么“百年蔗”,不过,他总想实地去看一看。

第二年,水稻会议在闽北建阳县召开。那里跟松溪县是邻县。他决定绕道松溪,看个究竟。

他到了松溪县,一打听,那个万前村离县城还有40里。县农业局的同志劝他休息一下,明天坐小船去。他呢?非要马上出发不可。他决定步行去那里,越快越好!

他为什么如此着急?教授心中自有一番打算:他生怕去晚了,县里打电话给村里,那里赶紧做一番手脚……

走!周可涌常在农村跑,走起路来,大步流星。40里算不了什么。他徒步来到了万前村。

接待周教授的,是一位七旬老农。

到了田头,在教授与老农之间,一场有趣的“舌战”便开始了。

教授:“你说这片田里的是百年蔗,请问,哪一年下的种?”

老农:“听长辈说,在建村时下种。这个村庄已有百年历史,所以这片甘蔗是‘百年蔗’。”

教授:“一块田里总是种甘蔗,收成一年不似一年。这块田里为什么一直种甘蔗?”

老农:“这块田是‘风水田’,甘蔗是‘风水蔗’。虽说收成不算太好,可是,谁也不动它,怕伤风水。”

教授:“甘蔗种了多年,很易长虫,虫又在根部,很难除掉。请问,你们用什么方法除虫?”

老农:“把鸡鸭赶入田中,吃去害虫。”

教授:“用什么肥料?”

老农:“人粪,垃圾。”

……

教授有所问,老农有所答,滴水不漏。

教授找不到岔子,蹲了下来,甩出了事前考虑好的“王牌”:“宿根甘蔗,据我所知,年年要培土,越培越高,以每年培土半寸计算,十年五尺,百年五丈!”

想不到,老农哈哈笑了:“普通的宿根甘蔗,因为破垄的时候犁得浅,只有蔗蔸上部的土壤得到疏松,所以破土而出的只是上部和中部的蔗芽,根底很浅,年年要培土。我这百年老蔗,破垄破得深,长出来的是下部的蔗芽,用不着培土!”

老农的一席话,说得教授暗暗吃惊。教授扒开泥土,细细观看百年蔗的宿根,果真如老农所说的那样!

教授明白了。在过去,各地破垄,都破得很浅。生怕破深了,会伤了甘蔗的老根,使甘蔗死亡。想不到,这里大胆地深犁破垄,创造了种甘蔗的新路子……

本来,教授是抱着一肚子怀疑而来的,但是,教授是科学家,科学家最尊重事实。在事实面前,他认输了。他非常虚心地向老农请教起“深犁破垄”来了!

周可涌到福州后,请人帮助查阅了县志,查明那个小村已建村240多年,“百年蔗”还不止百年哩。

“百年蔗”给了周可涌莫大的启示。他深入探讨“深犁破垄”,认为“深犁垄、深破畦”是宿根甘蔗的重要增产措施。

周可涌在1959年第10期《福建农学院学报》上,发表了论文《百年蔗》。经过他的总结、提高,“深犁破垄”、宿根甘蔗,20世纪60年代在全国得到了推广。

周可涌的另一个故事,也颇发人深省。

那是在70年代,周可涌在全国推广“育苗移栽”技术,使甘蔗的产量有了很大提高。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授予他科技成果奖。

周可涌却连连摇头说:“甘蔗育苗移栽,哪里是我的发明?那是广东揭阳县农民在1955年创造。我只是总结了他们的经验,归结为八大优点,加以推广。发明权不属于我,属于农民!”

周可涌翻开了他的《甘蔗栽培学》给人们看。这本早在1957年出版的学术专著上,第112页,便已明确定写着:

“广东揭阳县山冈区路篦乡农民创造了一套育苗移植的经验……”

就在这本书上,便已明明白白写着甘蔗育苗移栽的八大好处。这是周可涌总结的。然而,他在书却写着:“农民认为育移有下列好处……”

周教授的科学道德是何等高尚,胸怀何等宽阔。

据说,有人曾经要争一争“育苗移植”的“发明权”,说自己在1958年已开始试验。当他听到周教授的话,脸红了,再也不吱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