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
29454900000027

第27章 十个典型个案剖析

典型个案1:猫捉老鼠的游戏。

眼看就要开学了,妈妈这几天一直在忙着为小江准备开学用的书包、文具,而小江自己则一脸垂头丧气,心烦意乱。

对小江的表现,妈妈已经习以为常了,每次新学期开学前,小江都会一改假期里开朗活泼的样子,心情变得很沉闷。

特别是每次寒假结束的时候。小江自己编过一个顺口溜:“年画一贴,快活半个月。”其实不止半个月,整个寒假,小江都是快快活活地度过的。

且看小江的寒假日程。放假至春节前,爸爸妈妈都要上班,小江一个人在家,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没办法,爸爸每天上班的时候,将电视遥控器带走了,晚上再带回来。电脑在爸爸的书房,为了防止小江偷玩电脑,妈妈上班前,都是将书房门锁上,钥匙藏起来。以为这一招管用,直到有一次,爸爸中途回家拿东西,才惊讶而气愤地发现,小江一个人关在书房里,正在全神贯注地玩电脑游戏呢。原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小江偷偷地配了一把书房的钥匙。就是这样,年前的十几天,小江和爸爸妈妈玩着猫捉老鼠的游戏。

春节之后,小江的疯狂寒假,才算正式开始了。年三十,小江疯了一夜。从年初二开始,不是小江和父母一起去亲戚家拜年,就是家中有客人来,不论哪种情况,小江都能为自己找一个玩耍的理由,整整一个春节假期,小江连书边都没碰一下。爸爸妈妈想,反正是过年,不做作业就不做作业吧。春节假期一过,爸爸妈妈不得不上班了,家里又成了小江的天下,又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上演了。

如果不是即将开学,小江的寒假,能延续到整个正月。不过,从元宵节的前几天开始,小江就感受到了新学期的脚步,变得焦躁郁闷起来。爸爸检查了他的寒假作业,一大半还没有动,大发雷霆。而新学期一开学,作业就得上交,小江自己也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可是,时间根本来不及了,没办法,手忙脚乱的小江四处打电话向同学求援,偷偷地借来同学已做好的作业,突击抄写。

就在这样混乱而躁动之中,小江度过了又一个寒假。

原因分析:双职工家庭,孩子放假后,只能一个人自己呆在家中,失去管控。孩子既没有计划,又缺少自觉性,兼之父母上班不在家,对孩子没有有效的约束和监督,使孩子整个假期,都处于失控状态,直到快开学了,才忙着补作业,于是,抄袭、漏做、乱写,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假期过得混乱、无序而狼狈。

对策:很多孩子的“新学期综合症”,事实上从假期一开始的时候,就埋下了种子。假期无序,没有计划,放任自流,生活和学习没有规律,临到要开学了,就必然出现作业完不成,心收不回来,对开学充满恐惧等等症状。

因此,假期一开始,父母就应该督促孩子制定一个完整的假期计划,合理安排好学习、休息、娱乐的时间,和孩子约法三章,奖惩分明,完成了学习任务后的时间,才可以自由支配。父母可以每天晚上,检查孩子的计划完成情况,当天的任务,必须当天完成,而不能等到假期快结束了,才想起来去检查孩子的作业情况。

孩子的假期应该张弛有度,前后应保持基本一致,而不宜前松后紧,更不能放手不管。只有假期有计划,安排合理,孩子才不会在开学前,出现诸多的不适应。

典型个案2:忧心忡忡的尾巴。

小瑛是爸爸妈妈的骄傲,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小瑛就没让父母费什么心。小姑娘学习的自觉性特别好,又很聪明,上进心特别强。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年年都是三好生。

和别的孩子不同,虽然放假了,小瑛的心,也从来没有野过,散过。每天还是一大早就起来,看书,做作业,复习或预习功课。懂事的小姑娘,让爸爸妈妈既骄傲,又心疼,常常是爸爸妈妈“逼”着小瑛出去玩玩,或者看看电视,陪妈妈去逛逛超市。

每次都是假期还不到一半,老师布置的作业,小瑛就都完成了。这时候,小瑛就会让爸爸帮她借来下学期的课本,提前预习。小瑛的爸爸是中学数学老师,小瑛学习上有什么问题,都会问爸爸。看着女儿这么懂事,这么自觉,爸爸妈妈很满意,很开心。

但也有让爸爸妈妈心痛不已的时候,那就是每学期开学前的几天,小瑛都会一反常态,变得唠唠叨叨,显得有点忧心忡忡。爸爸和小瑛谈过几次心,才了解到,即将开学了,小瑛是担心自己的学习优势会不会丧失?会不会别的同学比自己更用功?言谈中,小瑛流露出对自己假期中的表现不太满意,“我应该更用功一点的,这样就不会被淘汰了。”爸爸心疼地摸摸女儿的头。

原因分析:像小瑛这样成绩优异、表现突出、自觉性很高的孩子,对自己的要求往往也特别高,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还不够努力,因此,在潜意识里,对自己的表现仍然不满意,容易自责,而且,害怕被人赶上,希望永远走在最前头,思想包袱重。在新学期前,这种担忧会集中爆发。

对策:苛求完美,事实上与自虐,只有一步之遥。对这样的孩子,一方面要保护好他的学习热情,不要损伤他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但另一方面,要适当地为其减负减压,帮助孩子放下心理包袱,不要什么事情都想做到尽善尽美,那是不可能的,也是完全没必要的。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人生的意义,决不只是学习,而是要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快乐地面对人生,不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学习的奴隶,丧失了孩子天真快乐的本性。

典型个案3:越换越大的房子,越来越陌生的家。

小润读初中二年级了,进入初中之后,他总算结交了几个不错的伙伴,每天一次上学,一起放学,一路上欢歌笑语。不过,这样的好日子持续不了几天了,因为,小润家又要搬家了。

已经记不得这是第几次搬家了。小时候,外婆家边上就有一个幼儿园,小润基本上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后来上学了,小润回到了自己的家。那时候,家是一个很旧的二居室的小房子,房改房,一家人住在一起,很紧凑。住了两年,爸爸贷款买了一套80个平方的新房子,在小学3年级快开学前没几天,小润搬家了。搬家后,新房子离原来的学校太远,正好新房子附近有一所小学,小润转学了。

在新家住了两年多,爸爸和妈妈一商量,房子还是太小,没有书房,也没有客房,而且,学区所在的初中校风不太好,要是一直住这儿的话,小润就只能上那所初中。思来想去,小润的父母又四处借债,并将以前的房改房卖了,又在临近郊区的地方,买了一个120方的新房子。装修了大半年,赶在小润6年级下学期开学前,全家又一次搬迁。这一次,小润倒是没有转学,每天来回倒腾几个公交车上下学。

初中小润就进了现在这所学校。新的房子也不算小了,小润以为,这一次可以安定下来了,没想到,才住了两年多,爸爸听说购房政策要调整,可能今后要限制购房了,闻风而动的父母,又将80方的房子卖了之后,在更远的地方,买了一套170方的大房子。原本也不打算搬家的,但大房子是精装修的房子,总不能就那么闲着,新房子又舍不得出租,思来想去,小润的父母决定,再次搬家,然后,将现在的房子租出去。

虽然每次搬家,都不需要小润做什么事情,但是,颠沛流离的感觉,让小润很不爽,而且,这次搬家,意味着小润又得转学,因为大房子离现在的学校,实在是太远了。爸爸妈妈带小润去看过大房子,确实更宽敞,可是,小润对大房子一点好感也没有,完全没有家的感觉。而且,一想到又要转学,小润的头皮就发麻,他实在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要一次次换房子,一次次搬家?

爸爸已经帮他提前联系好了新学校,初二下学期就搬家,转学。小润在焦躁不安中,度过了自己的初二上学期。还有一年多就要中考了,成绩一直不太理想的小润,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

原因分析:现在的很多人,为了住上大房子,一次次折腾,不断地迁居,房子是越来越大了,孩子对家的感觉,却越来越淡了。一次次搬家所带来的不稳定感,对孩子的身心影响很大,每次搬家前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孩子都是在动荡不安中度过的,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都造成很大的困惑。每次转学,孩子都有一个适应期,以前固有的平衡被打破,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对策:有人说,现在的城里孩子,很多是没有发小的一代,一次次搬迁,使孩子没有稳定的伙伴,内心缺少安全感。在孩子上学期间,父母应尽可能地少搬家,少为孩子转学。纵令不得不搬家,也应尽可能在孩子小升初或初升高时进行,以给孩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环境。搬家的同时,要与孩子提前沟通,多交流,征得孩子的理解和支持,帮助孩子适应搬家和转学所带来的变化。特别是孩子转学之后,父母要多关心孩子,多和新学校的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动态。父母必须要知道的一点是,房子不是孩子的家,房子大了,家未必更温暖。

典型个案4:千里迢迢的转学。

这是一位母亲的困惑——

我儿子今年16岁,这个学期念初三。但开学不到一个月,儿子就不愿意去上学了,他竟然说在学校什么都学不到,要在家中自学。现在,儿子已经在家里呆了两个月,两个月来,从没见他学习,只见他成天上网打游戏。

我不明白,原来在东北老家学习表现一直不错的儿子,为什么到南方之后就厌学了?这一年,孩子的变化太多了。南迁,为了一家人的团聚,为了更好的生活,难道我的选择错了?

我和儿子去年暑假从东北来到南方的这座城市。他爸爸常年在这里工作,为了结束一家人这种聚少离多的生活,也为了让孩子感受更多的父爱,我下定决心告别年事已高的父母、相处多年的朋友同学,带着儿子来到南方。

本来以为南方的文明、美丽对儿子的成长有利无弊,本来以为一家人团聚温馨满怀……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一年过去了,儿子却怎么也融入不进南方的环境中。他说英语老师发音不准,他说语文老师普通话难听,他说这里没有朋友……

儿子为自己从学校逃离找了许多理由。

其实,我自己也很苦恼,虽然南方这座城市很文明也很美丽,但感觉中还是没有家乡亲切,南北差别很大。一年来,我自己想家的念头不断,有时甚至有把工作扔下,不管不顾就要回家乡的冲动,那种感觉很折腾人……当我烦恼时会往家乡打电话,说说思乡之苦,可儿子根本就不说,但我明显地感觉到儿子不快乐。

在东北家乡,儿子课后会和同学一起去打篮球,去学校游泳馆游泳,还会去打网球,可到了南方,他对学习不感兴趣,什么活动也没去参加,一天到晚话也不说。

我觉得自己理解儿子的痛苦,但却不知道该怎样帮助他。孩子他爸爸经常出差,而作为母亲,我觉得自己是那样的无助,本来以为到南方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现在却似乎正好相反。眼看孩子初中就要毕业,可孩子却选择了离开学校,只有初中文化,将来走向社会孩子能做什么?

转学,对孩子难道是另一种伤痛?我内疚极了,也揪心极了。我害怕孩子生病,害怕孩子就这样一直在家呆下去……

原因分析:转学的心理预备不足,以致孩子无法适应南方的生活和学习。地域文化的差异,学校教学进度、教学要求、班级建设、同学交往、学校文化及校园资源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搬迁到南方后,家庭自身秩序的重新定位和调理等,都需要孩子以及这位母亲慢慢适应,很显然,连母亲自己都还没有适应南方的生活,消极情绪在母子间相互感染,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对策:孩子的父亲应该发挥自己对南方比较熟悉的优势,帮助妻儿熟悉南方,保留各自的兴趣爱好,营建丰富而有序的新家庭生活。和孩子感同身受,多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帮助孩子梳理情感。引导孩子慢慢了解、接纳、包容新环境,适应新生活。老师也应发挥自己的作用,组织一些积极的班集体活动,帮助转学而来的孩子尽快融入进来。

典型个案5:为了心中的一个梦。

一想到儿子转学这件事,小戊的爸爸妈妈,肠子都悔青了。

小戊是个初三学生,原来在一所普通初中上学。学校离家很近,而且,很多同学大都是家住附近的小学时的同学,还有一两个同学,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在一起了。有这么多从小长大的伙伴,小戊很开心。

小戊的成绩一直不错,基本上都是班级前三,年级排名在前20左右。以这个学校每年的中考情况来看,小戊考上一所重点高中问题不大。小戊的爸爸妈妈对儿子充满了希望。

在小戊升入初三后,一次偶尔的机会,小戊的爸爸遇到了大学时的一个同学,这个同学在市教育局工作。闲谈中谈到孩子的升学问题,同学听说小戊就读的初中后头直摇,说那所学校教育质量一般,每年重高的升学率不高。同学的评价,让小戊的爸爸心里直捣鼓,儿子的成绩虽然不错,但中考可是全市的初中同台较量,孩子的优势也许就不存在了。心急如焚的爸爸托同学帮帮忙,看能不能把儿子转到一所好的初中后,通过将近一年的努力,也许儿子的成绩能有所提高,增加考上重高的把握。同学很热心地答应了小戊爸爸的恳求。

没多久,爸爸的同学还真帮小戊联系了一所很好的初中,那所学校的校长和同学的关系不错,同意小戊转学。就这样,小戊在初三上学期,转入了新的学校。

那是一所要求很严格的初中,学生的质量也非常高,不少孩子是小学时从全市特招进去的。在小戊的父母看来,儿子进入这样的学校学习一年,成绩必然有很大提升,考上重高的把握,更大了。

孰料事与愿违。小戊转学后不久,就是期中考试,向来在班级里名列前茅的小戊,在新班级中,成绩只勉强达到中游,在全校的排名,更是一下子退到了300多名。虽然理论上来讲,这个名次与原来的学校相比,未必是退步,但对小戊来说,这依然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无法接受现状。

小戊以前的成就感,荡然无存。这所学校的要求很严,老师的教学进度很快,小戊感到跟不上节奏,学起来很吃力。小戊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而且,小戊也觉得与新同学难以相处,对以前的老同学和生活无比怀念。小戊变得颓丧,消沉,脾气也变得特别坏,稍有不顺心就大发雷霆,多次表达意愿,想重新回到原来的学校。

原因分析:可怜天下父母心,总希望孩子能有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因而想方设法为孩子转学,孰不知,好心却办成了坏事。孩子在原来的学校,有熟悉的校园,友好的同学,彼此了解的老师,孩子对这一切充满了感情,对自己也充满了信心。转学后,这一切都变化了,不复存在了,尤其是自感不如他人,对孩子的自信心是个严重挫伤,使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锐减。

对策:转学首先应征得孩子的同意,仅凭父母的良好愿望,很多时候,适得其反,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什么是好环境?适宜于自己孩子的环境,就是最好的环境。所以,在转学问题上,父母应慎之有慎,尤其不要在孩子的关键时期,盲目地、冲动地、自作主张地替孩子转学。在实际转学之后,则要尽可能地协助孩子,减少转学带来的波动和不适应。

典型个案6:每天脑海里就盘旋着一个念头:想家。

上初一之后,和其他同学一样,小柳住进了小学。

小柳的小学,是在离家不到一公里的小学上的,每天,爸爸负责送小柳上学,妈妈负责接小柳放学,一直到小学毕业。小柳很聪明,也很好学,所以,在小学毕业时,已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这所实验中学录取。她也是小学惟一一名被录取的学生。

这令全家无比骄傲。这所实验中学,分初中部和高中部,初中部是在全校统一招生,大部分同学初中毕业后,将直接升入高中部,让人兴奋的是,这所中学的高考一本达线率,每年都是在90%以上,这意味着,不出意外的话,能进入这所中学的学生,一只脚都已经跨进了重点大学的门槛。

学校实行全封闭的寄宿制。开学那天,小柳的爸爸妈妈一起,送小柳入学。妈妈帮小柳铺好被子,打扫好寝室的卫生,就准备和爸爸走了。没想到,小柳一下子抱住了妈妈,坚决不让她离开。妈妈只好又陪了小柳一会。直到上课铃声响了,小柳才不得不极不情愿地放开妈妈,磨磨蹭蹭地走向教室。

妈妈前脚刚进家,小柳的电话就打回来了。小柳想家了。妈妈只是笑笑,以为这是女儿刚离开家的缘故。没想到,晚上十点多钟,小柳又打电话回来了,声音很轻,似乎是躲在被窝筒里打的,小柳带着哭腔说,睡不着,想家。

每天都是这样。总算到了星期五,爸爸开车去接小柳。小柳是全校第一个跑出校门的。小柳在家开心了两天。本来应该周日傍晚送小柳回校的,小柳死活赖着不肯回,爸爸只好周一一大早,将小柳送回学校。

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小柳还是没有适应住校生活,她对妈妈说,每天脑海里经常翻腾着一个念头:想家。

原因分析:初次住校生,第一次离开父母的身边,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特别是年龄小、对父母比较依赖的孩子,适应的过程会更慢。

对策:孩子的自立意识、自理能力,应从小培养,这样,在需要放手的时候,就会比较顺利。父母应从长远考虑,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要依赖父母。对待初住校又对父母特别依恋的孩子,父母要多打电话和孩子沟通,给予鼓励,让孩子正视现实,初期父母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去探望孩子,给孩子以精神抚慰。

典型个案7:漫长的一年。

初二上学期,一次体育课上,小玢忽然感到小腿的肌肉很痛。以为是拉伤,也没在意。没想到,过了几天,小玢在上学路上,走着走着,双腿又骤然疼痛难忍,连路都不能走了。匆忙赶来的爸爸,赶紧背着小玢去医院检查。拍片子,没问题;做CT检查,还是没问题。医生说,肌肉没有拉伤,骨头也没问题,可能是生长痛。

就这样,反反复复,经常毫无征兆地突然疼起来,小玢痛得是满头大汗,动弹不得。小玢的父母,带着小玢,辗转了好几家大医院检查治疗,医生都给不出确切的答案,只是给予一些保守治疗,让小玢回家去静养。一个多月后,小玢的病情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慢慢加剧,连站立都困难了。而病因又一直没有查出来。根据医生的建议,小玢只得回家静养调理。

一个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小玢的腿疾还是没有康复。不得已,爸爸只好给小玢办了休学手续。

每天,小玢在家里,只能安静地躺在床上。刚开始的时候,小玢还看看书,后来,眼见一时半会根本不可能康复,小玢变得焦躁不安,书也看不下去了,每天看电视打发日子。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古怪,动辄生气。

一年后,小玢终于养好了伤,回到了校园。以前的同学都升到初二去了,小玢“留级”了,继续读初一,和一帮新生成了同学。

看着比自己小的同学,小玢很不适应,虽然是因病留级,但留级生的帽子,还是让小玢很不爽。下课的时候,小玢总喜欢跑到原来的班级,找以前的同学玩耍。因为很多课程都上过,小玢上课时,也有点漫不经心。第一次测验的时候,小玢的成绩竟然还没去年考得好,这让小玢更加觉得抬不起头来。

原因分析:从休学之后到复学,期间孩子经历了病痛的折磨,重新回到校园后,一时难以进入学习状态,对以前的同学和生活心存留念,不能很快融入新班级,这都是正常现象,需要一个调适期。“留级生”一般容易自卑,虽然留级的原因各不相同。

对策:生病、休学、留级,这对孩子来说,都是不利因素,容易使孩子的心理发生微妙的变化。父母应多宽慰孩子,调整好心态,迎接新的生活和学习。

典型个案8:我是来打酱油的。

小菘是一所重点高中的高二学生。不过,这已是他第二次读高二了,他是个“留级生”。留级的原因,不是因为成绩不好,也不是因为休学,而是他和父母的一个共同选择:留一年,打好基础,考一所更好的大学。

小菘的成绩很不错,考一所一般的重点大学,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要想考上一所一流的大学,以小菘的实力,还显得逊色了些。为了保险起见,小菘的父母决定不惜代价,让小菘留一级,把基础打得再扎实点。

为了能让小菘如愿以偿地达到留级的目的,小菘的父母可谓绞尽脑汁,总算为小菘办好了相关手续。当小菘的同学都升入高三,忙着备战高考的时候,小菘悠哉悠哉地继续坐在高二的教室,和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成了同学。

新同学都知道小菘为什么会留级,所以,“留级生”这顶帽子,倒没有让小菘有什么不适感,相反,小菘觉得,自己是个“老大哥”,成绩又不错,自我感觉很好。他也确实以“老大哥”自居,曾经的学长的身份,让他的新同学们,都对他另眼相看。新同学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会向他这个“老大哥”讨教。

因为重学了一年,刚考试的时候,小菘在班级里的成绩名次,一下子提升了不少。得意之下,小菘变得有点吊儿郎当,认为自己反正已经学过了,跑在了前面,因此,学习上放松,还很快和一些表现不太好的同学,打成了一片。直到期中考试时,小菘的成绩大幅度下降,父母才慌了神,和班主任老师一沟通,才了解到,小菘在学校的表现。

原因分析:为了将基础打得更扎实,这是不少选择非正常留级的父母的初衷,但他们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孩子在留级之后,很可能因为再学一遍,没有紧迫感,而变得放松,甚至放纵,以致不但没有打好基础,反而滋生了一些不良习惯,导致学习成绩非但没能有效提升,反而下降的被动局面。

对策:有没有必要留级,留级的利弊,向来莫衷一是,关键是看孩子自身的认识和表现。学习是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孩子保持适度的紧张感,一旦这个持续稳定的状态被打破,孩子可能会或紧张过度,或骤然放松。两者都不利于孩子完成学业。所以,一般情况下,并不提倡孩子非正常留级。而一旦选择了留级,父母和老师都要加强对孩子的管理和督促,使孩子保持适度的紧张感和危机感,不忘自己的目的,正确地审视自己,真正达到打基础强实力的目的。

典型个案9:爱好诗歌的理科生。

小砻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个作家。小学的时候,小砻就报名加入了报社的小记者团,发表了不少文章。那时候,爸爸妈妈也都很支持他。

进了中学后,学习的压力增大了,小砻也将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以不错的成绩,考取了一所重点高中。眨眼高一就过去了,一进入高二,立刻面临着文理分科。小砻想都没想,就选择了文科。

放学回到家,得知小砻选择了文科,家里一下子炸开了锅,爸爸妈妈全部极力反对:爸爸的理由是,文科没什么前途。爸爸自己是早年的中文系大学生,现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妈妈的理由很简单,文科将来找工作难。

这个晚上,成了父母的批斗会和劝降会,两个人推心置腹,苦口婆心,归结为一点,就是让小砻放弃文科,选择理科。在父母的双重压力下,小砻只好作出让步,改选理科。

小砻进入了理科班,虽然小砻的数理化成绩也不错,但是,背离了自己的初衷,还是让小砻感到隐隐的失落,他自嘲地和同学开玩笑说:“在理科生中,我的诗写的是最好的;在写诗的人中,我的数理化最强。”

原因分析:在对待孩子文理科的选择上,父母考虑更多的,可能是一些现实的问题:比如就业前景,比如将来的出路。这些出发点,也许是为孩子好,但我们不能忘记一点,那就是孩子的人生道路,得孩子自己走,因而,也应该由孩子自己来选择。父母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孩子即使不忤逆,但也可能埋下一颗苦果。

对策:文理分科时,父母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只做参谋,不干涉,决定权应该交还给孩子。事实上,文理本无本质的区别,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需要人才,也都可能成功,关键是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孩子的理想是什么?尊重孩子的选择,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典型个案10:为了父母的梦想。

在文理分科时,小觥最终选择了文科。与小砻相同的是,小觥的这个选择,是由父母决定的。与小砻不同的是,小觥的选择之中,寄托了父母的梦想:他们希望小觥将来能成为公务员,而考取公务员的机会,文科生比理科生大。

小觥的家庭很殷实,爸爸开了一家工厂,妈妈开了一个美容连锁店。家里的主要亲戚,也都不错。叔叔是一家企业的高工,婶婶在一家酒店任高管;舅舅是医生。再往上一辈,小觥的外公外婆都是老师,爷爷曾经是一家国企的厂长,奶奶是护士。这个家庭缺什么?一个公务员。

在小觥的父母看来,虽然自己的经济条件很不错,但是,社会地位还不够,家里没有一个人从政,总感觉缺少了一点什么。所以,他们希望小觥将来能考取公务员,倒不是为了公务员稳定的收入,而是“面子”。特别是小觥的爸爸,这个愿望特别强烈。

于是,小觥选择了文科。虽然对学文还是学理,小觥都无所谓,但是,这样被逼迫着去学文,小觥还是感觉不爽,而且,身上被寄托了这么沉重的希望,让小觥感觉有点喘不过气来。

原因分析:孩子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寄托着父母的梦想和追求,从积极意义来讲,这也正是希望的传承,但是,父母的梦想未必是孩子的梦想,孩子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追求,任何人都不应该剥夺。

对策:与其越俎代庖代替孩子作决定,不如培养孩子树立一个明确的理想,有目标的人生,就一定有追求,有追求就必然有斩获。孩子的人生道路,不必与父母的期望值相同,只要他是快乐的,他的人生就是完满的,没有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