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国第一任省委书记
29462200000029

第29章 (4)良师益友话陶铸

陶铸不仅是黄欧东的老朋友、老战友,而且是他的良师益友,他们的相识与交往早在接管沈阳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1943年,黄欧东离开太行山区到陕北延安,任中央军委办公室主任兼总政除奸部副部长,在王家坪认识了陶铸。在黄欧东眼里,陶铸酷爱读书,是一位有马列主义水平、有雄心壮志、有开创能力的同志。在延安,他们两家来往也很密切。黄欧东离开延安到东北时,陶铸还送给他一匹青骡子。1948年,他们又一起在辽北省工作。沈阳解放后,本来是陶铸被任命为市委书记,但陶铸推荐了黄欧东,自己随部队南下了。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两人都先后担任了省委书记。

1948年,黄欧东调到了辽北省,陶铸早已在辽北,他是省委书记,黄欧东任省政府副主席(主席是阎宝航)。当时,解放战争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国民党军队被我军分别牵制在西北、中原、华北、华东、东北5个战场。东北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分别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地区。当时,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总任务都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辽北省委和省政府,共同担负着支援前线、支援辽沈战役的重要任务。

陶铸和黄欧东是辽北省的党政一把手,不仅言行一致,而且身先士卒。他们带领辽北的干部群众大刀阔斧地进行土地改革。为消除群众中存在的“国民党是正统,胳膊拧不过大腿”的糊涂观念和对共产党不信任的观望态度,以及怕主力部队调走、怕变天的情绪,他俩组织建立地方政权,坚持以贫雇农为骨干、团结中农的路线,实行平分土地的改革运动。农民有了土地,有了房子,有了吃的,对共产党更加信任。他们两个组织群众踊跃支前,积极参军,努力建立巩固的后方基地。辽沈战役前,东北局要求在4月底组建50个独立团,辽北省就组建了5个。这支大军的组成,表明人民群众确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当时辽北省委和省政府设在白城子。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陶铸与黄欧东一起带着精干的支前班子,把指挥部前移到郑家屯。当时郑家屯不仅是交通枢纽,而且是大部队集结地域。他们在那儿办公,好处是能及时掌握部队的脉搏,进行扩兵、养兵、练兵,为部队提供粮食、被装,运送武器弹药,救治伤员……但危险性也是很大的。他们就在靠近前沿的村庄,组织和调动各方面力量来支援战争。陶铸和黄欧东都住在普通民房中,一到拂晓,敌人飞机就来袭扰,一会儿俯冲,一会儿低旋,不是扫射,就是丢炸弹。一次,两架“黑寡妇”(美制飞机)从正南方飞来,对着郑家屯,一撅屁股往下冲,一串串闪着火光的子弹由远而近撤下来,随着响起“哒哒哒”一阵机枪声,黄欧东的心一阵紧缩,他担心的是正在办公的陶铸。机枪扫射后,敌机又投下了两枚炸弹,正落在陶铸和黄欧东的房子中间。敌机过后,黄欧东去看他,他神态自若,继续安排支前的事宜,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

战时的后勤保障,是取得战役胜利的重要保证。在整个辽沈战役中,辽北省动员了近6万副担架,6万6千多辆大车,100多万名民工随军行动,支援前线。黄欧东一面组织地方干部成立接收、保管、分发、装卸等18个战勤组;一面组织民兵和民工,动用马车、牛车、独轮车、爬犁、人背、肩扛,组成“铁流运输线”,同时安排就地筹粮,从而保证了人民解放军如鱼得水,如虎增翼,取得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