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国第一任省委书记
29462200000079

第79章 (2)巩固坚持冀鲁豫

1936年秋,张玺经中共中央北方局刘少奇等人营救出狱。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决定,张玺被派到直鲁豫特委任宣传部长,从事地下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迅速南进,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受组织的派遣,张玺来到冀鲁豫边区,并成为该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1940年4月,张玺担任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副书记,不久接任书记。他上任之时,正值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处于最困难的岁月。6月10日(农历5月5日),日军纠集重兵对冀鲁豫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大扫荡,迅速占据了各县县城。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率部与敌周旋,在歼灭敌人一部之后,跳出了包围圈。张玺与杨得志一起组成指挥部,领导地方部队和部分主力部队坚持反扫荡,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这次残酷的大扫荡,使冀鲁豫区这个完整的根据地被分割成许多小块,最大的一块就剩下内黄南部、清丰西部、濮阳西北部、滑县东北部、卫河东部的沙区中心区。

国民党的反共高潮,直接助长了日寇的侵略气焰,1941年4月12日,日寇在从内黄到清丰、濮阳、浚县、滑县一带的沙区(亦称黄泛区)内,开始了极其残酷的毁灭性大“扫荡”。时值春末,整个黄泛区风沙弥漫,一片昏黄。日寇以杀光、烧光、抢光的极其残忍的手段,妄图彻底摧毁沙区,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挤走。张玺曾在自己的日记中记载日军对沙区的扫荡是“悲惨之状,目不堪睹”。

在这次反扫荡中,张玺与杨得志一直坚持在沙区前沿,指挥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与敌激战,消灭日、伪军各一部。在残酷的斗争形势面前,张玺感到,在整个战争形势恶化,抗日根据地被日、伪、顽蚕食、分割、封锁的情况下,要把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巩固和坚持下去,只有紧紧依靠党,依靠人民群众,以斗争求生存,在斗争、生存中求发展。他始终战斗在抗日第一线,带领全区军民“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以强烈的民族义愤和阶级感情,经受着抗日战争最黑暗、最艰难、最残酷和最严峻的考验。

这次反扫荡结束后,张玺与冀鲁豫行政公署主任晁哲甫一起,面见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认真总结两次反扫荡的经验教训,动员党、政、军、群团等力量,面对敌人对我沙区根据地的残酷扫荡,共同渡过难关。

晁哲甫首先介绍情况说:“这次‘扫荡’,可以说把我们的家底大部分都折腾光了。现在群众要吃、要穿、要住,一句话,要生存下去!救民如救火,但是再用以前发动群众‘吃大户’的方法,肯定行不通了。”张玺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认为,应当充分发挥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威力,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救济难民就是抗日爱国,可以旗帜鲜明地去做,而且可以向一些开明的地方士绅进行募捐。

杨得志司令员觉得张玺说的有道理,就同意了进行募捐这个办法。张玺动员党、政、军、群各方面力量,在不长的时间里,终于筹集了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政府发行的“边区货币”9万多元,粮食8万余斤,衣服上千件,以及柴草和大量的锅、碗、瓢、盆等农具、家具,全部救济了难民,使遭受劫难的沙区根据地人民暂时渡过了“生死关”。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日子里,晋冀鲁边区又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沙区尤其严重。由于长年无雨,田间几乎颗粒无收,百余万群众在死亡线上挣扎,受灾群众纷纷逃向周边的区、县。张玺首先狠抓了正规军的扩大和区、县武装的整顿,以及民兵的发展,使全区保持了一支机动灵活的打击敌人的武装力量,严防敌人在此时刻抢粮。其次,着重抓了救灾工作,发放救济粮款和其他物资,帮助群众渡过灾荒,重建家园,并对乘机骚扰之土匪、反动会道门给予打击和镇压,稳定了社会秩序。在中共晋冀鲁区党委的领导下,边区人民硬是在敌人图谋毁灭的这块土地上,顽强地坚持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