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批评性报道成了平面媒体尤其是都市类报纸强化舆论监督、增强受众意识和可读性的拳头产品,但由此引起的新闻官司却不容忽视。如何避免报道引起纠纷已经成为新闻媒体改进采编工作、提高记者业务素质的重要课题。《东南商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一、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防止失实性纠纷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更是批评性报道的立身之本。失去真实性,新闻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没有说服力,还可能因为失去事实根据而惹是生非。因此,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可以从根本上防止批评性报道产生纠纷。
客观公正,切忌主观臆断和合理想象。有些新闻事件特别是突发性事件,现场感很强,也有可读性,因此记者在采写时会不遗余力地再现现场气氛和情景。但如果采访不仔细,就可能犯下主观臆断和合理想象的大忌。商报记者曾采写过《北仑某针织厂职工发生集体性中毒事件》一文。记者接到报料已是第二天下午。据报料人称,事发时,中毒者达七八十人,且毒性反应严重,医院曾一度出现过混乱局面。但记者采访后却得知,由于当事工厂和施救医院以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职工的情绪很好,不少人很乐意地去医院做免费体检,工厂和医院都井然有序,中毒人数也远没有那么多。如果记者当时不仔细核实报料人的话而合理想象,就会造成失实。
深入调查,听取各方意见,掌握翔实的原始资料。批评性报道很多事实本身就是非常琐碎的纠纷,如果不调查仔细,深入采访,记者很可能会被卷入纠纷中去。商报记者在采访《一巴掌拍散两邻居》一文时就遇到这样的难题。当时双方各执一词:一个说居委会干部仗势欺人,一个说对方母子以“弱”凌人。孰是孰非,记者三番五次采访当事双方的街坊邻居、学校老师同学、居委会干部和地段民警,然后避开就事论事,而是从处理邻里关系和关心小孩成长角度落笔,反映了居民对这起纠纷的意见建议,让公众来评说,不仅缓和了气氛,也提升了报道的意义。
把握相关政策,向所涉及领域的专业人士征求意见。采访中,我们时常会碰到一些政策性和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此时切忌不求甚解,感情用事,而要认真查找相关的政策、法规,或向业内人士请教。商报2004年采写《房子没买成,先交学费7000元》一文,反映一购房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一套可能被拆迁的二手房,在毁约时遭到中介和房东的拒绝,继而被罚没7000元违约金。是中介欺诈,还是买方不懂游戏规则?我们从房管处和规划局等有关部门获悉,房东和中介所既无权利也没有义务向购房者提供有关拆迁的信息,即使提供了也是无效的。因此,买方据此毁约就得遵守游戏规则被罚没违约金。由于这篇报道体现了较强的服务性,读者纷纷打进商报热线电话诉说买房过程中遇到的类似问题。
二、维护舆论监督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许多批评性报道产生纠纷是由于记者在采写时没有仔细核实,麻痹大意,甚至是敷衍塞责造成的。因此,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时刻要有人民记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尤其在进行批评性报道时,应该严于律己,维护舆论监督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严肃认真,不忽视报道中的每个细节。许多新闻官司和纠纷,往往是由很小的细节引起的。一些被批评对象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有可能引起纠纷和争议,乃至对簿公堂。商报见报的《暑期办班收费有点乱》一文指出一些学校“20天不到收费达两三千元”,文中列举的宁波五一培训学校以他们培训时间正好20天为由,指责报道“不到20天”失实而多次找记者寻麻烦。反之,抓住一些有特殊含义的细节,不但可以增强报道的说服力,也可以增强可读性。如《经营示范点成赌场流动红旗蒙尘》一文,抓住鼓楼游戏机室里的“经营示范点”流动红旗这一细节与赌博现场形成鲜明对比,不但有理有据,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使被批评者无话可说。
用词准确,多用中性词,切忌使用侮辱、诋毁性语言。商报一位记者采写的《小区办展销那个脏呀那个乱呀那个差》报道,由于记者在文中对小区展销的商品用了“劣质”二字形容,导致展销会承办单位和参展商“咬定”不放。他们认为,产品只有通过质检部门检测过之后,才能识别是否合格,记者未经有关部门审核,冠以“劣质”之名明显带有诋毁情绪。因此报道见报后经营户借故向报社施压要求索赔,给报社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记者在采访时违背职业道德也是造成纠纷的重要原因。如捏造事实,哗众取宠;为泄私愤,打击报复等等。因此,采写批评性报道必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恪守法律法规。
三、讲究批评艺术,有效消除纠纷
批评是一种艺术,搞得好可以治病救人,将纠纷化解于萌芽之中。反之,则会激化矛盾。因此,记者在采写批评性报道时,讲究批评艺术很有必要。
直取要害。俗话说:“打蛇打七寸”。对被批评对象要在大量调查采访掌握充分证据后,切中问题的要害,予以深刻的揭露,让对方没有“反扑”的余地。报社因批评性报道被批评单位“倒打一耙”的事例屡见不鲜,这与记者下笔时没有打中对方要害有关。
化实为虚。对一些典型而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性事件,如学校乱收费、房产投诉等问题,我们可以作为普遍现象中的个案进行不点名批评。这样以点带面,即使没有一一点名,对被批评对象的警示同样非常明显,同时还可以避免“单打一”的局限,增加报道的厚度。
媒体联动。有些被批评单位被单个的媒体曝光后并不会买账,反而要“倒打一耙”。这时如果几个媒体一起合作联动,形成一定的舆论强势,会使批评的力度大大加强,促使问题最终解决。商报曾报道《咨询处像招生办顾问一问三不知》一文,见报后宁波津文求学咨询中心不但拒不承认已被曝光的招生事实,还指责记者捏造事实。但不久,该中心因同样的问题再次被其他媒体曝光,最终对方不得不承认错误,并接受了教育主管部门的处罚。
(原载《宁波报业》2005年第6期,获2005年度宁波新闻奖论文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