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管思集
29475000000006

第6章 明辨是非立场坚定

——网络时代记者职业素质的新要求

网络时代的兴起,多重媒体的激烈竞争,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了记者很多的自我发展和展示空间,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关键看传统媒体的记者如何应对这样的新局面,在新的局面下发挥自身能力,做好新闻工作。

网络化社会的传播方式比起传统的报纸来说,最大的改变就是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和立体性。以前报纸那种高高在上的对于普通读者的态度受到了颠覆,报纸和读者之间变得更加平等。因此作为新闻传播者的记者和读者的交流也相应地要发生改变。

心态的转变很关键

首先,记者要改变的是心态。在传统的传播环境里,记者通过通讯员和各种政府机构发布的信息,基本上可以垄断信息的传播,和普通读者是一种不对等的交流方式。仅有的读者来信也因为时效性等关系而不能很好地理顺记者和读者的关系,总有一种隔阂在。在网络普及的今天,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使得普通读者能够成为信息的提供者。众多的网络社区、论坛也为网友上传和发布信息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而记者也充分利用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与读者保持及时通常的联系。无形之中,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提供者的角色定位有了某些换位,很多时候,网民的热帖会成为报纸上的头条新闻,很多记者的新闻线索都是来自网络。比如2009年10月初,国庆长假一过,一则“醉酒网友被拘留15天,用卫生纸写下忏悔日记”的帖子一时成为宁波东方热线论坛上的热帖。以此为根据,《宁波晚报》和《东南商报》的记者都采写了大篇幅的热线新闻,均处于版面头条位置。报道中均引用了发帖者的日记和众多其他网友的评论。类似的报道已经在如今的报纸上屡见不鲜。相对于传统的热线报料,网络资源的丰富性让记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新闻来源,也让记者和读者的定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读者(网友)不仅是单纯的信息提供者,已经参与了整个新闻采写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已经可以左右或者影响整个新闻的走向了。所以,对于长期处于决定性地位的记者来说,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定位。网络的平等性和交互性,使得记者不再是新闻的绝对掌控者,来自网络的各种声音和意见都会影响记者的文字。记者某种程度上已经从一个信息的获取者和采写者转变为信息的整合者了,普通读者的参与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尤其在热线和民生新闻上,来自普通受众的声音越来越受到重视,由此也改变了媒体的某些形态。

这就要求记者具备更好的明辨力、责任心。当你在网上获取一条富有刺激性和冲击力的新闻时,能否足够清醒,独立思考,辨明真伪,筛选核实?要有新闻敏感和政治敏感,对纷繁的网海信息搜索、过滤、整合,并规范地使用这些资源。谨记,不能以牺牲真实性来换取时效性。对重大、突发新闻,要步步求证,严格把关。具体而言,要做到三条:一问网上新闻的来源,是权威信源还是可信度不高的博客?二问新闻发布的区域,是比较可信的新闻网页,还是BBS、聊天室的随意交谈?三要警惕过于离奇、巧合的事情。事实上,网络信息的泛滥和爆炸更加能考验一个记者的综合素质。一个不懂得分析判断的记者,在网络化的信息社会中不会成为一个好记者。

学习提高不放松

其次,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意识。网络化在带来信息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技术。这就要求记者勇于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跟得上新的时代。这种学习能力和要求是内在和自发的,要让自己像一台电脑一样能够随时更新软件,升级硬件。除了社会发展和竞争压力以外,一种自我完善的要求是更加重要的。随着信息的爆炸和传播范围的扩大,作为个人的记者必须融入整个大环境中去。我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比起以前那个封闭的环境来要大了很多。现在出现了一种“全媒体”记者。不同于平面媒体记者的文字和图片报道,这种类型的记者必须具有更强的现场感和灵活性,运用小型电子摄录设备进行全方位的采访报道。现场采集的声频和视频信号可以及时上传网络作为前期现场报道,而事后整理的文字和图片将进行详细的深入全面报道。这就要求记者除了有很好的文字功底以外,还要具有操作、编辑其他电子摄录设备的技能,才能做到一专多能,全面介入。比如Flash的制作、电子文档的制作和编辑以及网络应用等都是必备的技术。虽然在平面媒体,这样的“全媒体”记者只是处于一种尝试阶段,但是随着报业形式的转变,新闻传播方式的改变,这样具有多种采访手段的记者将是大势所趋。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武装自己,不断学习和进取,也是摆在每个记者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在新形势下,记者还需要更加广阔的视野。网络的发达改变的不仅是受众接触信息的范围和方式,对于信息的传播者也同样是一种巨大的改变。作为一名记者就需要比以前更加广阔的眼光和思考方式,不限于一时一地,而要放眼全球,把自己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考虑问题。现在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几乎无限的资讯,这在开阔了我们眼界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新闻线索。对一个记者来说,永不满足的好奇心特别重要。而在网络世界,好奇心也有可能让人目迷五色,往往在检索新闻线索时,会被新闻背后的故事或者新闻周围的新闻、新鲜事物牵着鼻子走,耗费时间,又一无所获。这时,若没有很好的控制能力,没有对自我的把握,是很难形成自己的风格,只会迷失在网络世界中。网络提供的是无限的可能性,记者要做的除了辨别是非,明确方向之外,还要能做到沙里淘金,见人所不能见。同样的网络信息,为什么有的记者能从中发现很好的新闻线索从而做出好的报道,而有的记者却只能浮皮潦草地人云亦云,这除了个人素质以外,与价值判断和全局性的思维方式也有不小的关系。

坚守信念是根本

在网络化的现实中,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这一条尤其显得重要。如果说个人能力和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学习来提高的话,这个最重要的信念却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来支持,那么个人能力越大,走向错误的方向也会越远。作为一个记者,始终要把真实性放在第一位,要坚持党的新闻纪律和工作作风。网络化的信息来源庞杂,如果记者不能仔细核查其正确性,把好第一道关口,那么其传播性的破坏力也是巨大的。在压力巨大,竞争加剧的传媒界,有很多个人能力出色的记者因为轻信网络流言或者有意利用网络上的不实信息导致假新闻的出炉,不但给自己的职业生涯蒙上了阴影,也使得受众对传媒的权威性和真实性产生了怀疑,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记者本来应该是真实新闻的传播者和捍卫者,但是如果动机不正确,导向有偏差,那么来自网络上的不实信息通过记者的整理刊发在报纸上,就此披上“真实性”的外衣,再次通过网络传播,那就如同洗钱一样,将假新闻洗白,会比单纯的网络谣言造成的危害更大。新闻行业是一个系统,虽然我们有严密的流程和控制,但是作为一线的记者,直接面对的新闻来源是最多的。在写新闻之前,一定要多问几个问题,脑子里一定要有一根弦,要考虑到事件背后的问题。不能看到一条新奇或者古怪的消息就如获至宝,以至于为了获得“独家新闻”而匆忙上阵,以至于闹出“纸包子事件”或者“华南虎照片”这样的假新闻和大笑话。

这种对于新闻真实性的不懈追求应该是贯穿于记者的整个职业生涯的,不因具体传播环境和传播方式的改变而有丝毫变化。不管是在铅字和毛笔的时代,还是在激光和网络的时代,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一名以传播真实信息为己任的记者,一定要时刻牢记这个宗旨。我们可以改变采访方式,我们可以改变写稿方式,甚至我们可以改变传播的具体形态,但是心中的那种对于真理和事实的追求却是不管什么时代都是不能改变的。

(写于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