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诗人歌德的作品中,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天,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出外远行,途中发现了一块破烂生锈的马蹄铁。耶稣让彼得捡起来,但是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有听见。
耶稣没说什么,就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里换来三文钱,并用这钱买了俩人出了城,继续前进,经过茫茫荒野,耶稣猜到彼得一定走得口渴嗓干,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放进嘴里。
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
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下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去弯腰。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细更小的事上操劳。”
歌德在文章里把马蹄铁比作知识,怕弯腰的人,就捡不到知识这个宝。很多人从不在书上做记号,从不折书页,也从不在经典段落下面做标记。他们即使有藏书,书也非常的新,就像刚从书店里买回来的一样,因为他们很少看书。作为知识载体的图书,如果你不善于利用它,又怎能变得睿智,怎能有大的作为呢?
大多数人都能设法找到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么,你不妨经常从你忙碌的生活中找出一些时间来读书,来学习。如果一个人求知若渴,如果一个人常思进取,如果一个人嗜好读书,他就会不断给自己创造机会。
有许多身世卑微者,他们最初命运坎坷,但到最后却通过自身的奋斗使人生变得闪亮而精彩,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会经常弯腰,将细小的知识当宝贝捡起来。
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事天才拿破仑,美国著名的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英国有名的作家狄更斯等人,他们的童年都很不幸。正像西方谚语中所说:“幸运儿一出娘胎,嘴里便含着银匙。”可他们一出娘胎,同样两手空空,小嘴一张,也只是会发出哭泣之声。但是这些人长大之后,哪一个不是满腹经纶?哪一个不是勤奋学习的楷模?
听听法国著名的大文豪巴尔扎克成名后的故事:
一天,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太太拿着一本破旧的作文本找到他,并问道:“大作家,你给我瞧瞧,这小子有没有天才,将来是不是块作家的料?”
巴尔扎克接过作文看了看,摇摇头说道:“看他写的东西,我觉得他天赋不高,灵气不多,凭这种东西就想当作家?没门。”
老太太噗嗤一笑:“好小于,我还以为你们当作家的什么都懂,没想到你连自己30多年前写的作文都认不出来!”
巴尔扎克并没有生气,而是微笑着说:“我没说错呀!我所以有今天,靠的全是后来的读书求知,苦熬苦学,并不是靠所谓的天才和灵气啊!”
心在哪里,哪里就有宝藏;志在哪里,哪里就有时间。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抓住最重要的东西,而舍弃次要的东西,把眼光放得长远些。但是人们总是忍不住为了当前的快乐而牺牲掉将来的利益,忍不住把读书的计划一推再推,他们想的是及时行乐,享受着无所事事的悠闲。
读书对有些人来说,是一件需要勇气和决心的事情。
当然,对于我们,本应是通过读书吸收了知识之后令自己更高更强更勇猛。可惜得很,有些人却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不肯去做实际的生产工作,而使自己渐渐成了一个庸才。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成功还要靠学习来充实,要面对困难的挑战,勇敢而坚定地克服现实的困难,从生活斗争中掌握生存和成长的真知识、真学问。
美国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是让汽车走向大众的一位传奇人物。以前的汽车,是社会贵族和富人的专有玩物。亨利·福特在经过一番研究后,认为汽车完全可以变成大众交通工具,可以凭着流水作业的生产方法而降低成本。结果,福特做到了,他建立了福特汽车厂,并成为美国人的民族英雄。
福特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人,真应了那句老话:“不招人妒是庸才。”名成利就之后,他招惹了不少是非,其中一项,是一位记者讲福特先生是一位不学无术的人。就是这样的一句话,触怒了福特先生,他向报馆提出控诉,于是双方对簿公堂。
在法庭上,为了证明福特先生有无学问,主审法官做了一个问答比赛形式的考试,测验福特先生是否真的是一名不学无术的人。对福特来说,这种问题,就像是小学生的游戏。这些类似x加Y等于几之类的问题,令福特先生啼笑皆非。福特先生教训他们,这类死记知识游戏,自己的手下有大把专业人才,只要一按桌头的电话机,便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懂得答题目的人,不算有学问,因为这类学问是不能帮助成千上万的人改善生活的。
福特先生只是想藉此告诉世人,什么是真正的学问:真正有学问的人要有一定的胸襟。这种胸襟,是包容万物的度量。能容纳别人长处的人,才懂得将别人的优点配合起来,发挥作用。读书人和商人以及政治家的分别就在这里。
很多成就伟大事业的人,他们都明白世界在变,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他们懂得借助别人的长处,揉合以为己用,这便是“知人善用”的功夫了。所以,他们才能最终终获得世人的认可与成功。
同时,有真知识的人,懂得运用知识赋予的权力,改善生活。社会在变,世界在进步。真正的知识,是拿捏住“变”和“进步”的关键地方,改变自己,以求适应社会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