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吴起兵书
29668700000022

第22章 论将篇(3)

企业纪律是保证执行力的先决条件,什么是纪律?纪律首先是服从,下级服从上级、部门服从公司、公司服从集团。令行禁止,决定的事和布置的工作必须有反应、有落实、有结果、有答复。服从是任何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基本素质。

纪律是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各种会议决议,执行集团、公司制定的预算、计划、通知,这是干部员工必须履行的职责。当然,自律是纪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干部必须带头遵守有形的规章制度和无形的企业文化,这是贯彻纪律的关键。任何干部、员工都不得将个人、亲属、朋友、小团体的利益凌驾于企业利益之上。

虽然现代企业的干部员工来自五湖四海,但既然在公司里做事,工作习惯必须适应公司的纪律。形成纪律是一个人、一个团队在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乃至成功的基础。从学习规则,遵守纪律,树立纪律意识,刻意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纪律,到自觉把纪律变成自己的习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克服自身许多不完善之处。但只有把纪律变成为习惯,才能具备持久的战斗力。

现在大家都在谈企业文化,其实,纪律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没有纪律的企业文化不可能指导各项实践有序地取得成功。

四先占其将,而察其才

【原文】

吴子曰:“凡战之要:必先占其将而察其才。因形用权,则不劳而功举。其将愚而信人,可诈而诱。贪而忽名,可货而赂。轻变无谋,可劳而困。上富而骄,下贫而怨,可离而间。进退多疑,其众无依,可震而走。士轻其将而有归志,塞易开险,可邀而取。进道易,退道难,可来而前。进道险,退道易,可薄而击。居军下湿,水无所通,霖雨数至,可灌而沉。居军荒泽,草楚幽秽,风飙数至,可焚而灭。停久不移,将士懈怠,其军不备,可潜而袭。”

【注释】

前:通剪,消灭的意思。

秽:繁茂,多草的意思。

飙:狂风、疾风。

【译文】

吴起说:“一般说来作战最重要的是,一定要预先探知敌人的将领是谁,观察其才能。根据情况,运用计谋,不费力气而大功告成。敌将愚昧而轻信于人的,可以用欺骗的手段诱惑他。敌将贪婪而不顾名誉的,可以用金钱收买他。敌将轻率而无谋略的,可以用疲劳战术使他困顿。敌人上级军官富裕而骄横,下级吏卒贫困而怨愤的,可以用离间的手段分化他。敌人进退犹疑不定,部队无所适从的,可以用震憾的方式吓跑他。士卒藐视其将领而思归恋家的,可以阻断平坦大道而开放险阻之路,引而截击消灭他。敌人进路平易而退路艰难的,可以让他前来并消灭他。敌人进路艰险而退路平易的,可以逼近猛击他。敌人驻扎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水道不通、大雨连日的,可以放水淹没他。敌人驻扎荒郊野泽、杂草丛生、环境污秽而常起狂风的,可以用火攻烧死他。敌人久住一地而没有移动,官兵懈怠、戒备疏忽的,而以乘机偷袭他。”

【心得】

在这段论述中,吴起提出“占将察才”的战术原则,即在对敌作战之前,应充分了解敌军和其将领,如此才能针对其能力和个性来制定作战方案,克敌制胜。孙子也曾指出:“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又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吴起与孙子都很重视了解敌将和敌人各方面的情况,认为这是在战争中取胜不可缺少的条件。

人生境遇万千种,造就万千众生相。社会上云云众生,千姿百态,一个人要立身社会,面观人生,与人交往,没有一副识人的眼睛,恐怕是不行的。

诸葛亮聪明盖世,智慧超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用人。他累积其知人察人的经验教训,为后人留下一篇《知人》的总结,从中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的“知人之道”。

诸葛亮的知人术高明就在于不但知人于未名之中,而且察人于未变之时。刘备托孤白帝城时,诸葛亮了解到大将魏延“脑后有反骨,不可重用”。但他并不因魏延有叛逆之相而贬弃他,反而继续让他领兵作战,创建功业。直到魏延言行中显示出欲另树一帜、不再屈居人下的反叛意向,诸葛亮才于弥留之际布下后发制人的锦囊妙计,让人于魏延反迹暴露时,将其处死。

如果诸葛亮没有一定的知人功夫,还不葬送在魏延的手中吗?诸葛亮的知人术就是看人不看表面,必须通过实践考验,从志、变、识、勇、性、廉、信7个方面观察识别人的本质和才干。

知人之性,不单单是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和企业家需要,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进行最平常的交往,也需要“知人”。不但要把握对方与众不同的特点,比如他们的特性、能力、特殊问题、需要和兴趣,凡能表露个人性情和能力的地方也应加以注意。

要深入地知人,还要看一个人的经历,例如哲学家叔本华在一本书的首篇谈论女人,文中贬低女性,显示出他对女性有一种不正常的排斥感。为什么?这与叔本华的童年经历有关系。叔本华父亲早逝,母亲生活奢侈腐化,很少顾及他。对于一个需要母爱的孩子来说,这一切无疑使他蒙受了痛苦和耻辱,他对女性的看法也渐渐偏执起来。最后,他终身不娶,只身独居。假如我们对叔本华的童年一无所知,就无法理解叔本华的“意志说”,也无法理解他对异性的强烈排斥感和非常态的看法。

要知人之性,还需要对一个人在关键问题上的态度加以考察,因为一个人对关键问题的态度,隐含了他的性格与志趣取向;思想和价值观点。

交往不可太盲目,第一次见面便将对方奉为知己,是一种轻率、不负责任的态度。志不同,道不合,友谊迟早要消失。学一点知人之性的本领,运用于交往中,是十分必要的。

治理之道,就是善于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也就是使人人各得所宜,而都能各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识别人才,考核才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古人曾提出:为治以知人为先。即治理国家以了解、识别人为最首要的事情。可以说,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知之。这很富有哲理的良言告诉世人,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没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为没有了解人。所以,得人之道,在于识人。而识人之前,重在观人。观人重在言与行,识人重在德与能,不细观则不能明识,不明识则不能善用。只有知人才能善任,因为对一个人了解得越深刻,用起来就越得当。历来人们都认为,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也就是说,帝王的作用,没有比识人更重要的了。如果一个国君,有贤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这是一个国家三种不祥之兆的表现。所以,作为一个明君,最大的隐患就在于不能知道和识别人才。若不能识人,势必不能用人。一旦知道和识别到人才,又不及时地推荐和提拔使用,则为失才的表现;同样,一旦了解和识别的人既缺德又缺才,而又不及时地从其现任的位置上撤职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罢免,继续将其留用,这必然是国家之祸,使人民受害,后患将是无穷的。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对识人的重要性都看得非常清楚,他们产生了极为相近的一种共识:要想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完善,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总之,国家兴亡,务在得人、用人。得其人任用之则存,失其人未任用则亡。何世无才,患在不识。

知人善用,择贤而任。要做到知人善用,所谓知人,就是考察选准人才;所谓善用,就是正确地使用人才。要做到择贤而任,所谓择贤,就是要选择那些德、才、能三才兼备的善良者;所谓而任,就是将具有德、才、能三才兼备的善良者任用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去,发挥他们应有的智慧与才能。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考察出一个人的品德如何、能力如何及其是否具有真才实学呢?

其实,标准很多,方法也很多。在此,笔者提出一个全面衡量人才的10项标准,以供明君参考:一、品德;二、能力;三、学识;四、交际;五、目的;六、行为;七、志向;八、专长;九、发展;十、成就。

举凡对那些品德高尚、能力突出、学识渊博、交际广泛、目的纯正、行为端庄、志向远大、专长精熟、发展全面、成就卓越的人来讲,我们可认定他为上上之才;而对那些品德恶劣、能力平平、学识粗浅、交际凡泛、目的不纯、行为不端、志向渺小、专长全无、发展没有、成就归零的人来讲,我们可认定他为下流之徒;再对那些具备10项标准中1~2条或3~4条的人来讲,我们可认定他为平庸之辈,或是一般性人才,对那些已具备10项标准中5~6项或7~8项的人来讲,我们可认定他为中才,或确定其为上等人才。衡量一个人的全面并定义一个人才的水准,是应有所变动的,因为人本身是无时无刻都在变化与发展之中的,坏的人也可能变好,好的人也可能变坏。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用客观真实的眼光审视人,用全面公正的眼光定义人。观人要由表及里、注重表里如一,识人贵新不贵陈,用人须鉴古察今。以史为镜,明兴衰;以经为镜,通事理;以人为镜,知得失。

衡量一个人是否真的是一个人才和贤良,其方法举不胜举。下面,笔者就庄子和诸葛亮提出的一些观人、识人、用人的方法,再结合本人对观人、识人、用人总结出的一些浅显方法与见识,提出观人、识人、用人13法。特陈述如下,以供参考。

第一、近使之而观其敬。他是否尊敬,将其安排到自己身边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得知所谓“近使之而观其敬”,就是指将所要识别的对象安排到自己身边工作,因为天天在一起相见容易相熟,久而久之就会没有拘束,这样就便于考察他的恭敬行为如何。也就是观察他(这个人)在与人相交往的过程中是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

古人云:“行己莫如恭,自责莫如厚。”即为人处世一定要恭敬,要求自己一定要严格。当然,“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怯,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如果一个人不知礼节,虽然态度恭敬,却不免劳顿;虽然行为谨慎,却不免胆怯;虽然性情勇敢,却不免莽撞;虽然性格直率,却不免急切。这些是对一个人在待人处世的态度、行为、性情及性格上的要求。那么,一个人在做人及为人上,如果能做到谦虚谨慎,人们就会心悦诚服;做到诚恳老实,事情就每每成功。

“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察其德。”做事谨慎,就能使自己的志向更坚定;说话谨慎,就能使自己的德行更崇高。说明人应该言行谨慎,不乱说乱动。如果在自己身边工作的人因相处比较熟了,而放松对自身的谨慎,这是会出问题的。如同在平坦道路上行走的人放纵自己而脚下不留意,这样走快了就会摔跤;在艰险的道路上行走的人有所戒备而出脚很小心,因此走得很慢,反而跌不了跟头。这就指出了越是平易的地方,越是要谨慎。同理,在领导身边工作的人员越要谨慎。

常言道,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尤其在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应该自律、自重、自爱、自尊、自励、自强,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形象,不做有损身份的事,这样才能经受住近使之而观其敬的考验。

第二、远使之而观其忠。他是否忠诚,将其指派到远方工作一段时期后,就会从一些事实和侧面的反映中得以验证。所谓“远使之而观其忠”,就是指将所要识别的对象指派到远方去工作,因为相距很远而不能在一起,所以一个人在远方是办理正务还是胡作非为,就能够从其具体工作表现及侧面了解到他是否真的忠诚。这样的做法就是要考察他的忠诚度如何,也就是通过他在任职期间内的一些具体表现和侧面反映中观察出一个人的本质好坏,究竟是忠与不忠,乃至于是一般性的忠诚抑或是绝对忠诚。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远使之而观其忠”这样的必要。因为在一些人看来,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工作,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甚至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顾,目中无法,搞钱权交易、钱钱交易、权力交易、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吃喝玩乐,真可谓“五毒俱全”。在远离国家中央政府(或公司总部)的地方工作,上级难管到,群众(或员工)管不了,这样就给一些心存私欲的人提供了可以胡作非为的可能和机会。

为什么在远离领导的地方工作,有的人就干得很出色,有的人就干得很糟呢?关键就在于是否忠诚。心存歪念的人总是当着领导的面前拼命干,领导不在时就不干;领导在场时总是规规矩矩,领导不在时就为所欲为。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更多的人是领导在场与不在场都是一样工作,尤其是领导不在场时,工作照样干得很出色。

第三、烦使之而观其能。他是否有吃力,将复杂的局面和频繁的事务交由其处理和完成,就会检验出真实的能力。所谓“烦使之而观其能”,即指在情况复杂时派他去工作,或是频繁地交给他一些工作并要求他在一定的时限内完成,从而考察他完成的过程和结果怎样,由此可看出他的能力如何。一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但在一般情况下是难以区分出来的。只有通过派给他(她)很多的事务和在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出现时,让其所识别的对象去独立处理,经过他(她)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才能辨别其能力的高低、大小。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善,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受,贱则观其所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这就是说,凡是要考察一个人,当他仕途顺利时就看他所尊敬的是什么人,当他显贵时就看他所任用的是什么人,当他富有时就看他所养的是什么人,听了他的言论就看他怎么做,当他空闲时就看他的爱好是什么,当和他熟悉了之后就看他的语言是否端正,当他失意时就看他是否有所不受,当他贫贱时就看他是否有所不为。要使他欢喜以考验他是否不失常态,使他快乐以考验他是否放纵,使他发怒以考验他是否能够自我约束,使他恐惧以考验他是否能够自恃,使他悲哀以考验他是否能够自制,使他困苦以考验他是否不改变其志向。

凡是要选用将帅,必须先考察他的品德才能,然后向他交代方略任务,让他自己估量能否胜任,进而让他谈自己的设想,包括要使用哪一种盔甲兵器(工具),需什么人做参谋、副手,要多少兵马(人员及装备),用多少钱粮(资源),在那里置营(选择地点),何时成功(时间安排),自始至终的重要事项,都让他们自己筹划安排。“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所以,我们先考察一个人的能力,然后才授予官职,这便是成功的国君。这也是我们“烦使之而观其能”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