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经典今读:
南宋大学者朱熹说:“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这句话是说,有的人学习好并不是因为比别人聪明,而是因为他们下的工夫深,熟于专业技能,善于接人待物,能融会贯通之故。
孔子是最早提出“举一反三”的人。有一次孔子和学生子贡讨论学问,觉得该学生虽然勤勉,但思路不够开阔,还没有掌握到真知,便想点拨点拨他。孔子朝四周望了望,指着一个墙角,问:“你看到了什么?”子贡朝角落瞅过去,瞅了半天也没瞅出个名堂。子贡只好老老实实地说:“先生,我只知道那是一个墙角,除此之外,我啥也没看到。”古文里墙角叫“隅”,所以子路看见了一隅。
孔子听了子贡的回答,笑了笑,觉得这学生挺实在的,就是有点不开窍。他说:“很好,你看见了这个墙角,说明你没有撒谎。
但我却从这里看到了别的东西。”子贡赶紧擦擦眼,使劲又看了一遍,还是啥也没看见。
子贡疑惑地问:“老师,你真的看见了?”孔子说:“我看见了,不过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准确地说,是用思维。我的思维顺着这墙角,爬上墙头,然后翻过墙,看到另一面的墙角。然后,我用同样的方法,看见了第三个墙角——这就叫举一反三。不光墙角,我的思维把这个院子都扫了一遍。”
子贡似懂非懂,孔子继续启发:“子贡啊,学习一定要善于联想。这个院子是一个整体,这个墙角只代表一个面、一个点,但它和院子整体是紧密相连的,其中是有规律的,这叫有迹可循。你要学会这样的本领,通过一个点发现一个面,最后看见整体。这就叫‘窥一斑而见全豹’。”
子贡又朝那墙角看去,尝试着用老师讲的方法去看见隔壁的墙角,还是没有感觉。
孔子说:“举一反三的本领,不是一天就能掌握的,必须靠平时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思索,时间到了,你自然而然就会掌握这个本领,这叫功到自然成。”
子贡似乎听明白了,说:“老师,我一定照你说的去做,成为一个有心人。”孔子欣慰地点了点头。
慧眼看经典:
举一反三是一种能力,并非难以企及,只要你善于思考,就能轻易获得这种能力;举一反三还是一种方法,熟练掌握了这种方法,你将从同样一件事中得到几倍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