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
《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经典今读: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字面上的意思是说,面对美食,不吃,就不知道其究竟好吃在哪里。推而广之,世上有很高深的学问,不学,就不知道其究竟高明在何处。这句话用现代语言来概括,可以理解为:实践出真知。司马迁写《史记》,就经历了一个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司马迁是喜欢学习的,在史官家庭长大,从小就“被读书”,他自己也读得进去,按他在《太史公自序》中的自述,“年十岁则诵古文”。后来他任太史令,读的书更多了,从《史记》就可以看出,他是博物洽闻的。所以对于“至道”,司马迁做到了“要学”,且“知其善也”。
司马迁不仅广学,还善思。《山海经》和《尚书·禹贡》中对山川风物都有大量描述。
但互相出入很大。那时没有地理学这门学科,更没有专家评审团。司马迁就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反复思考,反复比较,最终认定《山海经》里那些地理知识含神话色彩,而《尚书·禹贡》里的记载较切合实际。
二十岁时,司马迁四处游历,实地考察地理,这对他完成《史记》帮助很大。比如,路上他听到一则幼年韩信葬母的传说。司马迁真就跑去看,竟然找到原址。那地方果然地势开阔,气势不凡。司马迁不仅证明了这个传说的真实性,还加深了对韩信的理解。他还到浙江会稽看大禹遗址,到长沙汨罗江边追怀屈原,到登封瞻仰许由之墓。萧何、樊哙、夏侯婴这些人的“纪念馆”也无不留下了司马迁的足迹。
三十五岁,司马迁受命为郎中,以皇帝特使的身份游历了更多的地方,南到昆明,东临大海,西至甘肃,北达长城。这些经历大大拓展了他的视野,为写作《史记》搜集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在这期间,他还大量接触了三教九流,听许多人讲述传说故事,从而加深了他对历史的感悟,反映到《史记》中,才有了这一部故事真实、语言简练、气韵生动的“无韵之离骚”。
慧眼看经典: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中说:“要有观察的能力,就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打开,认认真真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