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
《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经典今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读书学习没个够,给别人上课不知疲倦。如此这般,起码是个称职的教育工作者。
这是孔子形容自己的一句话。孔子还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他来讲,是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便成为一种常态,“何有于我哉”——根本算不了什么。孔子向师襄子学古琴曲经典之作——《文王操》,就体现了他的“学而不倦”的一面。
师襄子把《文王操》教给孔子后,叫他反复练,直到闭着眼睛能弹奏为止。当时已是而立之年的孔子很认真,每天练习这支曲子,足足练了十天。师襄子觉得孔子已经弹奏得很熟练了,说:“弹得不错,毕竟是孔丘,悟性好。”便打算教他下一支曲子,孔子却说:“师傅,别忙。《文王操》是支伟大的乐曲,我很喜欢,十天时间哪够,我还想再练练。”师襄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学生喜欢音乐,正是成为音乐家的关键。师襄子高兴地说:“好,再给你十天时间。”
十天过后,师襄子检查学生功课,孔子便又把《文王操》弹奏了一遍。真是指法娴熟,行云流水,一曲弹罢,师襄子鼓掌喝彩,说:“天才,你真是个音乐天才,仅仅二十天时间,你的演奏已经达到了专业的水平。”孔子是个谦虚的人,觉得老师的评价太过了,便说:“学生不才,学业上能有点进步,全靠老师栽培。”师襄子听了,非常舒坦,心想:这么伟大的孔子,竟然对我如此感恩,真是个好学生。便打算立刻给他讲下一课。但孔子还是说:“师傅,再等等。
我觉得《文王操》这支曲子里面,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我刚看到点火花,你再给我点时间吧。”师襄子觉得孔子的要求太高了,不错,《文王操》确实包含着深刻的思想,但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甚至一些专业人士,都未必真正理解得了。对孔子这种短训班学员,更没有要求。师襄子本想劝他放弃这种想法,不要自寻烦恼,但看着孔子那专注的眼光,话到嘴边又咽下了。“试试吧,”师襄子说,“能理解多深,看你的造化。”
孔子很有造化,这已经为历史所证明。
对于很多人,《文王操》是一支永远也无法完全弄懂的曲子,但遇上孔子这类悟性奇高而又“走火入魔”的音乐发烧友,《文王操》似乎就是为他而作的。又过了十天,师襄子再次听孔子的弹奏,觉得就像是从天上飘来的声音,不断撞击着自己的灵魂,这种声音,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听觉享受,完成了形而上的升华。“恭喜你,”师襄子激动地说,“恭喜你终于看到了《文王操》的灵魂。”
这几乎已是音乐的最高境界,但孔子还嫌不够,他说:“师傅,再给我十天时间,让我走进文王的心灵。”师襄子觉得自己听错了,“什么?”他喃喃地说,“文王的心灵?”孔子点点头,坚定地回答:“对,是文王——我最景仰的古代圣贤之一的文王,我已经走到了他的身边,我似乎可以进入他的心灵。”
这是何等的境界!师襄子折服了。走进文王的心灵——就连师襄子本人,做音乐家这么多年,从未产生过这样的想法。一瞬间,他明白了,只有孔子这种必将名垂青史的圣人,才可能从《文王操》的曲子中见到真正的文王,知道他所思所想。这已非自己所能,因为,这种境界,已经超越了音乐。
师襄子不再对孔子说什么了,因为从这天起,起码在《文王操》这支曲子上,他已经没资格当孔子的老师。他说:“孔君,你自由地弹吧,想怎么弹就怎么弹,我愿意在旁边当一名忠实的听众。”孔子听了师傅的话,脸上露出了一丝腼腆的微笑。
空灵的琴声飘荡在寂静的院落,孔子的思绪随着音乐起舞。看见了,他终于看见了文王,两位圣人踏着美妙的旋律穿越时空,飘然相会。
“砰”的一声,琴弦断了,孔子仿佛从梦中醒来,呓语一般说:“文王告诉我:他就是《文王操》的作者。”至于文王还说了些什么,孔子从没告诉别人,但后人通过《论语》,或许可以见到蛛丝马迹。慧眼看经典:
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说: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