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从关键词读经典·幽默版
29674100000086

第86章 反其道而行之

典出:

《史记·淮阴侯列传》: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

经典今读:

“反其道而行之”,意思就是逆向思维,采用同对方相反的方式行事。

这句话出自韩信。韩信是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汉朝开国大功臣。韩信曾辅佐项羽,但未被重用,后来投靠刘邦。

刘邦要韩信分析一下时局,韩信知道项羽是刘邦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就说:我看项羽这人不咋地,他虽很勇猛,大吼一声,可以把一千个人吓趴下,但这是匹夫之勇;项羽也不乏爱心,看见蚂蚁死了都要掉眼泪,却舍不得封赏有功的部下,这是妇人之仁;手下将广,但他刚愎自用,不能知人善用;手上兵多,但纪律不严,大军到处,百姓遭殃,这样的人怎么能统领天下呢?如果大王您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任用贤能,奖励手下,善待百姓,必能打败项羽,称霸天下。这番话有一针见血的见地,也有言过其实的贬损,但刘邦听了,却信心大增。后来他之所以能把项羽逼得“自刎乌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牢记要“反其道而行之”,采取了和项羽完全不同的政治军事策略。

唐朝的李愬也是一个善于“反其道而行之”的人,并且因此“一夜成名”。安史之乱后,吴元济据守蔡州与朝廷对抗,唐宪宗派李愬前往平定。由于之前官军在对战中差一点全军覆灭,士气低落,而叛军气焰嚣张。李愬来到前线后,按理应下一服对症的补药,首先整肃军纪,重振军威,最好杀几个打仗不力的部下,以正视听。但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开了一服泻药,对士兵们放任自流,他说:“天子知道我柔懦,特派我来安慰大家。”他还说:“仗没打好,不怪大家,别太自责,好好休整。”好像他来这里只是进行“心理救助”似的。这话传到敌军那里,他们见李愬名位卑微,行事又如此不堪,遂掉以轻心。这一下正中李愬的下怀,其实他心里是有数的,他对心腹说:

“贼闻我来,必加强战备,我得故意显示军纪松弛,让贼以为我无能,待贼松懈,然后伺机相图。”李愬关爱士兵,很快赢得了将士的爱戴,士气自然得以提振。他的柔性攻势甚至感化了敌人,敌将丁士良和吴秀琳被俘后,为其宽容和真诚所感动,不仅爽快投降,而且铁了心要干点事报答他。这两个投诚的人知道敌人的命门所在,他们献计献策,往往击中要害。几个月后,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李愬雪夜入蔡州”,生擒贼首吴元济。这一仗打得漂亮,打得得心应手,《新唐书》盛赞李愬“功名之奇,近世所未有”。

历史上,反其道而行之的故事很多,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三国演义》中就有一个失败的例子,那是曹操赤壁兵败,退至华容道,看见前面有烟火,部下都说“去不得也哥哥,咱得另谋出路”。但曹操偏说:这是诸葛亮的疑兵,他瞒不了我。曹操反其道而行的结果是自投罗网,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要不是关羽一时糊涂放了他,华容道就可能成为曹操的鬼门关了。

慧眼看经典:

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不按常理出牌,甚至沿着逆向思维行事——这样做往往会取得成功,这是为什么?仔细分析,你会发现,其实反常的行为中不乏逻辑性和合理性——只不过是平庸者观察不到、理解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