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
《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经典今读:
“缓兵之计”是讲三国时期魏蜀两军在祁山僵持不下,蜀军主帅诸葛亮佯装撤兵诱使魏军追赶,从而大破魏军的故事。
夜色已深,蜀军主帅帐中烛火通明,诸葛亮还在灯下思考着蜀军的下一步行动。这次出祁山,蜀军势头不错,顺利攻占了战略要地武都、阳平,满以为可以趁势杀向洛阳。但老对手司马懿也颇有自知之明,意识到蜀军兵锋锐利,就不再与蜀兵蛮干,转而采取守势,死守营寨,两军已在祁山对峙达半月有余。局面胶着,诸葛亮甚感忧心:蜀军远来,利在速决,这样耗下去,撑不了多久啊!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维持现状对魏军有利,司马懿一点都不着急,得想个办法把他引出来才行。诸葛亮脑子里有的是奇谋妙计,想到半夜,终于想好了一个计策。
第二天一大早,诸葛亮宣布退兵。众将听了都吃了一惊,虽说战局胶着,但蜀军毕竟处于攻势,只要一发力,也许就把魏军营寨给破了,干吗这时退兵呀,十万大军来回折腾,这不是开玩笑吗?但诸葛亮手下,还是有几个明白人,姜维和王平这两个他最器重的将领立刻明白丞相已经想好了破敌良策。两人欣然领命,依计而行。
蜀军撤退的消息传到了司马懿的耳朵里。这司马懿多次和诸葛亮交手,胜少负多,听到消息后第一反应就是,诸葛亮又在使诈,自己绝对不能上当。司马懿沉得住气,但他手下那些的战将却头脑发热了,鼓噪着赶紧去追。司马懿虽然冷笑,但还是缺乏底气:万一这次诸葛亮是真的开溜,自己按兵不动不是错失良机了吗?他赶紧派人打探虚实。探子回报:蜀军且退且走,欲走还留,欲留又走。眼瞅着蜀军就要退回汉中,魏军众将领鼓噪得更厉害了。
有人说,这是诸葛亮用的缓兵之计,其目的就是导致司马懿在犹豫中逐渐丧失追击的机会,以便蜀军安全撤回蜀中。这是缓兵之计,都督干吗不追?众将议论纷纷,好像个顶个都比司马懿高明。
司马懿受了蛊惑,赶紧带兵追击,结果遭遇蜀军埋伏。不仅如此,趁着魏军倾巢出动,姜维和王平按照诸葛亮的事前部署,劫了魏军的营寨。这一仗司马懿又失算了,如果不是因为这时诸葛亮接到当时蜀军猛将——张飞的儿子张苞病逝的消息后无心恋战下令撤兵,司马懿的下场会更惨。
慧眼看经典:
缓兵之计,考验的是耐力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就像哈萨克族人“熬鹰”,当对手像被熬的鹰一样,思想麻痹、意志崩溃时,胜利自然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