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
《梁书·萧颖达传》:在于布衣,穷居介然之行,尚可以激贪厉俗,惇此薄夫。
经典今读:
“激贪厉俗”意指狠狠打击贪污,努力创建廉洁节俭的社会风气。
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靠放牛为生,衣服是母亲捡来的烂布条拼凑而成的,号称“百衲衣”;他还经历过灾荒年代,吃不饱肚子,跟着乡亲们刨草吃;十六岁那年,一场瘟疫又夺走了父母和哥哥的性命。这样的经历,使朱元璋对底层老百姓的生存之不易、生活之艰辛深有体会。
还在“闹革命”的时候,朱元璋就发出了“杀尽天下贪官”的誓言;当上皇帝后,对贪官更是实行“零容忍”,一经发现,必定严惩不贷。他立下规矩:无论官大官小,凡是贪污银子六十两以上者,斩!即使是跟着他打天下,为大明江山流过血的功臣,只要是没有抵御住“糖衣炮弹”的进攻,他也该杀的杀,该剐的剐,毫不留情。洪武年间,明朝贪官人头落地者有上万人之多。为了“惩前毖后”,朱元璋还亲自发明“剥皮实草”酷刑:在各府、州、县设“皮场庙”,贪官一经判处死刑,便将其拉到“皮场庙”
开肠破肚、剥皮刮油,继而往“臭皮囊”里填充稻草和石灰,让其死后的灵魂也要吃些苦楚。他还把已制成稻草人的“臭皮囊”放到继任者的公堂的案桌旁,以示警戒。这一招实在过于血腥,但确实管用,接任者贪念萌动的时候,闭眼想到案桌旁的“臭皮囊”,立马吓出一身冷汗。
朱元璋如此严酷地反贪,是不是贪官就“灭绝”了呢?没有,有晚年朱元璋的话为证:“如何贪官此锁,不足以为杀,早杀晚生。”贪官是杀掉一个又产生一个,“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大凡在封建朝代开国时期,官吏比较廉洁,而洪武年间出现如此大范围的官员因贪污被杀,是很不正常的。朱元璋是下了大力气肃贪的,但效果并不好,应该说,是他的某些政策制定和执行出现了问题。贪污固然源自官员的不法行为,但当时官员待遇过低,朱元璋肃贪手法过于急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慧眼看经典:
“贪”为人性中丑陋的一面,贪污是社会的毒瘤。任何时代,贪污都为社会正义所不容,“激贪厉俗”,是全民的共同义务,每个人都有责任为此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