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言华茂春松
29695500000001

第1章 七零后

《小小少年》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很少烦恼,但愿永远这样好。一年一年时间飞跑,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

七零后,是改革开放前后经历革新的一代。那时的童年少年游戏是早教的典范,单独在那一代的东西心里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儿歌:质朴的爱国情节融入在朗朗上口的歌谣里。大雨哗哗下,北京来电话,叫我去当兵,我还没长大。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

游戏:儿时的游戏简单、互动性强、极富创意。东南西北折纸、扇片儿、铁青蛙一跳一跳、木头削的手枪、跳皮筋儿、丢沙包、和泥巴、过家家、打家(打垒,有点像棒球)、拢沙堆上插根棍看谁晚上尿炕、弹弹子、玩具小兵(塑料的小小的)、叠飞机、砟子枪、推铁环、跳格子、藏猫猫(捉迷藏)、抓石子儿等,还有好多游戏知道大概,想不起名了。

读物:《连环画》、小人书,西游记、三国以及最初的文化历史启蒙都从这开始。简直是早教的典范。

昆虫:蛐蛐(蟋蟀)、磕头虫、花大姐(七星瓢虫)、红辣椒(蜻蜓),有扑蜻蜓的网子可骄傲了,而且有技巧,一扑一翻,蜻蜓就被隔在网里面了。暑假里,知了在树上懒懒的叫夏,孩子们在院子里扑蜻蜓,种类有大绿豆、红辣椒。蜻蜓多的时候有的人可以徒手夹住,真是好本事。

广播:早上天没亮就起床,吃早饭总听着广播“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革命歌声多么响亮。”,一天就这么开始了。这首歌曲的威望仅次于国歌,以至于不适合使用国歌的场合都以此歌代替,甚至国际场合。假期里等着听“小喇叭开始广播了,滴答滴……”真是激动,晚上记得新闻前面还有个《国际歌》,后来晚上有《每周一歌》和相声了。

电影:虽然数量屈指可数,一段时间只有一部电影,大家看的都一样,但是学校每学期都组织看,爱国主义教育,家里是很少看的。记得看 “妈妈再爱我一次”,整个电影院一片哭声,尤其低年级的小朋友。

电视:小的时候电视可是奢侈品,那时候很少有人家有,现实黑白电视,只有中央台吧,赵忠祥。晚上六点有动画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葫芦娃、雪孩子、黑猫警长、三个和尚、三个妖怪,国外的以日本的占多数,聪明的一休(可爱善解人意的小叶子)、花仙子、蓝精灵和格格巫、铁臂阿童木、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大白鲸、克塞号、希瑞、变形金刚……都是经典的。七点新闻联播,之后是电视剧,霍元甲、山口百慧的血疑(日本,大岛茂、)难忘帅气的三浦友和、射雕英雄传(翁美玲)、上海滩(冯程程、许文强)、陈真、霍东阁、再向虎山行、万水千山总是情、人在旅途(新加坡)、流氓大亨等港台片就多了。再后来家里就有录像机了,家家相互传借录像带了。现在的动画片哪赶上当年的水平了,故事性、教育性、文化元素齐聚,精品中的精品啊。儿童电视电影也多,小龙人,霹雳贝贝超可爱,聪明叛逆,就像演的是自己。

歌曲:比较早的时候有,军港之夜、外婆的澎湖湾、阿里山的姑娘、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太阳岛上、我的中国心,再后来就是迟到、采蘑菇的小姑娘、妈妈的吻、我想唱歌可不敢唱、小小少年等以程琳为代表的年轻歌手。后来小虎队的爱、蝴蝶飞啊,郭富城的对你爱不完,陈百强的偏偏喜欢你,谭咏麟的爱在深秋,李克勤的一生不变、深深深,BEYOND的光辉岁月,真的爱你,周华建的朋友、风雨无阻,张学友的祝福,每天爱你多一些……邓丽君很流行,但属于成人歌曲。谷建芬老师的歌声与微笑深入人心,因为写给青少年的歌越来越少了。

饮食:米、面、油和蛋、肉甚至豆腐都是供应的,还有布,都要用票加钱买。打酱油和醋挺有意思,几乎都是家里孩子的差事,在家里拿个瓶子,在柜台外面的漏斗接好,商店阿姨拿个斛舀一下一倒。粮店也一样,大面袋子在个盆口那么大的斗子下一兜,里面呼啦一簸萁,得有点儿劲儿的人撑着,要不一松都洒地上了。

冷饮中最有印象的就是冰棍和雪糕,顾名思义,一个都是冰加点糖,一个有点奶油,当然价钱五分和一毛,后来有了雪人和方糕,又有了蛋卷冰淇淋。饮料就是橘子水,雪碧和芬达刚出来的时候,喝的一股辣味,因为碳酸饮料气太多。还有小香槟,啤酒瓶儿的,佳节儿童必备。摆桌子上似乎和大人的酒瓶子一个水准,好像自己也成了大人,特有范儿。

零食就是江米条、麦芽糖,在学校门口一块块的零着卖,几分钱一块吧。有时候还有小纸袋装的玻螺,尖儿一掰掉,用嘴一吸。商店里卖果丹皮、大虾糖、大白兔,黄桃、午餐肉罐头那是过年拜年看病号送礼的奢侈品了。那时候,家里总是珍藏着一些白酒和罐头,过年串门子的时候拿上两瓶酒两个罐头,贵重又适用。爆米花有特色。爆爆米花的大爷推个小车,把黑乎乎的爆米花炉子子和黑乎乎的兜子往地下一架,坐着小马扎摇炉子。到点儿,站起身,喊一声:“爆了——爆了!”周围排队和看热闹的孩子们都躲开捂着耳朵,“怦!怦!”炉子里的爆米花就崩到兜子里了,热乎乎的,用面袋子或者大盆盛了,拿回家。玉米的脆,大米的香,那叫一个好吃,关键是有着股气氛!因为含铅高,妈妈不让多吃,一天就用碗从面袋子里舀一碗,这黑乎乎的炉子和兜子里出来的东西怎么那么香呢?卖豆腐脑的挑着担子,颤悠悠的走街窜巷,吆喝着:“卖——豆腐脑哩——”闻声而来的孩子们各个端着个钵子,俩大木桶落地,大木头盖子一揭开,热腾腾的白莹莹的豆腐脑露出来,大勺子撇几勺,另一个桶里舀勺汤,木耳肉末紫菜勾芡的汤,真鲜啊!楼下叫的时候要赶紧的,不然走过了赶不上,追几个楼都是常事儿。焖子不走街串巷,是固定的摊儿,煮好晾凉的粉籽儿,肉皮冻儿似的,大平锅里一煎,浇上蒜汁麻酱,是冬天里的美味。有细心的摊儿主儿,等你吃到一半儿那会儿再给你浇勺热麻酱汁儿,那热乎劲儿从鼻子最暖和到心里。过冬单位分的成筐的苹果和梨,吃不完得烂一半。还有分活鸡的,关在笼子里养着,两只打架互相啄,就给挑事儿的嘴巴尖儿剪了,挺有趣儿。

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讲四美三热爱、五不准,“Mao主席教导我们……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现在开始……”男女生课桌上刻三八线。中午带饭盒都是铝制药盒,医院装针头的吧——那时候药品行业就是腐败的源头啊。过六一节还必须找齐了白衬衫、蓝长裤、白胶鞋,胶鞋很容易臭,也爱脏,被哪个不开眼的踩一脚就是个黑鞋印,得用粉笔擦,比刷的还白。春游带着新出的特受欢迎的太阳牌锅巴家里煮的茶叶蛋、背个绿色的军用水壶,特结实、没听说使坏的——怎么家家有呢,难道都当过兵? 赶现如今,造型独特,质量过关,和虎牌、膳魔师有的一拼啊。

回忆过去,感觉现在的孩子可悲,游戏机电脑平板,现代化的成了机器人了,失去了很多真实、感性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