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古今女性发展纵横谈
29700300000014

第14章 职场篇(1)

1女性与就业

毋庸讳言,尽管男女平等已经深入人心,但在现实社会中,在女性面对选择职业的时候,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和问题。最明显的,是在每年大学生、研究生的工作招聘会上,无论哪个专业,男生往往都像香饽饽一样抢手,不愁找不到好工作。比如英语专业的男生,由于本专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即使是学得不太好的学生,似乎也可以挑三拣四。而女生呢,往往四处碰壁,很多单位公开表示不招聘女生。

用人单位有用人单位的打算,有些行业确实不适合女生,如劳动强度大的、需要大体力的、富有对抗性的、常年在外地奔波的,这些单位不考虑女生或少考虑女生倒也在情理之中。但除了这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之外,很多单位的用人本不存在什么男女之间的差异,这些单位不愿意接收女生的考虑往往是:女性能力不如男性;女性麻烦事儿多;女性不像男性那样能够全身心投入,特别是在结婚以后,生小孩、带孩子、做家务,一连串的事情,拖累比较大,耽搁比较多。还有的用人单位还觉得女性很难单枪匹马、单打独斗,不能像男性那样想派他出差就出差,想派他到什么地方去就派他到什么地方去等等。

当女性终于找到了一份自己的工作的时候,她们很快会发现,在薪酬问题上,她们同样会遇到不公平的待遇,女职工工资普遍比男职工的低,这也是一个普遍现象。2004年上海部分高校女大学生就业调查,其中有一项"性别与收入",在填写了试用期月净收入的847名学生中,男生月净收入为1915,女生为1820,转正之后的月净收入男生为2706元,女生为2441元。

在职务的升迁上,女性往往不在优先考虑之列。无论在行政教育文化单位,还是在外资、中资、合资企业,自下而上的领导层中虽然也不乏女性的身影,但男女之比却存在很大差异。在某大学的20来位校级领导当中,仅有三位是女性,在本校的百来位院级领导当中,女性约占八分之一,而该校女性教职工大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这还是文化教育部门的情况,女性比例还稍高一点。如果是企业或其他部门,比例则更低。

《妇女权益保障法》已明确规定:

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第二十二条)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第二十三条)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第二十四条)尽管国家在法律法规方面对女性就业平等提供了法律保障,但现实中的确还存在诸多违反妇女权益的问题。要消除这个问题,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更需要女性自身的努力,将不利扭转为有利。

由于现实生存的压力,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具忧患意识。比如,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女生往往比男生更勤奋、也更突出。在面对某种苛刻的条件时,男生或许知难而退,而女生却可能迎头而上,高素质的女性定会改变用人单位的性别偏好。一些用人单位起初或许倾向于招聘男性,但当发现前来应聘的女性确实优秀时,最终也欣然接受了。大量事实已证明,在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中,虽然性别有一定影响,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要看自身的能力。其次,经济发展可以为女性创造更多的机会。随着经济的开放、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企业以及更适合女性的新职业、新岗位,这就使女性就业有了更多的选择。第三,政策可以改善女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如2001年10月开始实施的《上海市城镇生育保险办法》,部分削减了因员工性别不同造成的剩余负担畸轻畸重的不合理现象,相对弱化了用人单位的性别偏好,女性在就业中遭遇"女性生理限制"的比例明显减少。第四,克服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鼓励女性向一些非传统的女性岗位挑战,这也是扩大女性就业渠道和提高竞争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用工制度还有待规范、法制环境还有待完善的社会形势下,女性应该从强化自身的素质出发,主动出击,抢占先机,化被动为主动,克服障碍,争取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权利,这不仅有助于自身地位的提高,也有利于男女两性的协调发展。

2工作着是美丽的

1949年,女作家陈学昭出版了一部小说,题目叫《工作着是美丽的》。读过这部小说的人或许早已记不清小说的情节,但书名却被牢牢地刻印在脑海中,那诗一般的语言和透射的人生感悟曾让多少人感动、沉醉。工作着是美丽的,工作着的女人更是美丽的,这种美丽是其他任何东西也无法替代的,这种美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并得到升华。

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基本类型,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体系,第一个类型本质上是生理的。生理需要包括人们的食物、性、睡眠等欲望。第二个类型就是安全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次于生理的需要,包括人们对安全、秩序、受保护及家庭稳定的欲望。第三个类型的需要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可以包括对同伴、被接纳及情感的欲望。第四个类型是尊敬的需要,在尊敬的需要中,马斯洛列出了人们对成就、信誉、统治、认可、注意力、欣赏及重要性的欲望。第五个类型的需要即最高层的需要类型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人就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人的需要层次越高,人的价值也就会越高,越接近完美。

对于中国妇女来讲,就业从来都具有双重含义。从政治上来讲,妇女就业标志着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从经济上来讲,作为劳动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在为社会作出自己的那一份努力和贡献的同时,也有了自己的一份经济收入,这一份收入无论是多是少,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都是一份福祉。改革开放以后,妇女就业的经济意义得到进一步的关注,而不少妇女在改革大潮中翻波涌浪,成效杰出,成为新时代的妇女楷模。

在社会发展越来越趋于多样化的今天,女性对于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自然也可以多种多样。做职业女性也好,做全职太太也好,都有得有失,有利有弊,关键在于自己的条件。看自己更适合做什么,看自己的选择是否能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自己在什么位置上更快乐。

在一项针对女性就业的调查中,在问及"为什么要工作"时,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为了维持家庭和自己的生活",接下来还有"希望在经济上独立、为了赚更多的钱、希望为社会作贡献、希望发挥自己才能、为了生活在集体之中、充实自己的生活"等等。女性工作、劳动的目的和动机是各种各样的,其中绝大多数人选择"为了维持家庭和自己的生活",即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假如这一需要得到满足,甚至完全被满足,女性会不会退回家庭,不再出来工作?

"女性回家"是一个涉及女性社会权利及其性别平等意义的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和以往的"女性回家"的背景有些不同,当代"女性回家"问题更多的是在基于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和缓解就业压力的考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开始留意自己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家庭生活的质量。当女性的工资收入在维持家庭收入中已不再必不可少,或者已可以忽略不计时,换句话说,她工作的薪酬所得对于家庭来说已无重要意义的时候,或说,家庭中已不在乎这份收入的时候,女性是否可以从经济目的工作中抽出身来、回到家中呢?

"女性回家"的问题往往由生育触发。当男女两人组成了家庭,生儿育女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现在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良好的关照和呵护,为了保证这一点,做母亲的担当此任,应该是最为合适的了。特别是在孩子身心的成长阶段,如果夫妻两人都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就可能给孩子的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一个为孩子着想的母亲,往往宁肯更多地考虑孩子,而不是考虑自己的工作和前途,在工作和孩子之间,一个母亲宁愿往孩子一边倾斜。

再就是家庭生活质量的考虑。现代人的生活追求高质量、高品位,工作负荷大,越是高收入的人群生活节奏越快也越紧张。与其两个人都疲于奔命,早出晚归,几天也说不上一句话,互相谁也照顾不了谁,还不如有人停顿下来,好好地打理家里的生活,一则可以缓冲紧张气氛,二则可以增进夫妻之间亲密交流。世俗一点来说,挣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只知道挣钱成了挣钱机器,而丢掉了健康,丢掉了生活,得不偿失,谁也不愿意这样。再说,夫妻感情是需要不断维护的,维护就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如果只想收获爱情的果实,而不给爱情培土、浇水,那么,这份爱情也就很难继续开花、结果。两人都在各忙各的事情,难免忽略对方,时间长了,彼此的感情也就淡了,疏远了。

与其冒着使孩子得不到正常关爱的可能和家庭非健康因素的出现,作为更适合照顾孩子、更适合维系家庭各方面关系的女性不如从社会工作中抽出身来,经营家庭事业,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就像社会需要凝聚力一样,家庭也是需要凝聚力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营好一个家,其意义应该不亚于经营好一个公司、一个企业。在今天,可以把相夫教子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来做的女性是令人羡慕的。至少,在大多数女性不得不为生计奔走辛劳的时候,她们却可以享受较为悠闲、单纯的生活,可以干更多自己喜欢干的事情。

当然,有做"全职太太"条件的人,也并不都愿意做"全职太太"。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很多人宁愿选择工作,而不愿意做一个成天与孩子、生活琐事打交道的家庭主妇。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全职太太的生活并不都是物有所值,而且还要冒很大的风险。

所谓物有所值,是指付出和回报是否对等,虽然母爱是无私的,爱情也是无价的,但作为一个价值远远不止在仅仅做"贤妻良母"的女性来讲,她对社会本应该作出更多的贡献,自身也可以有更高的事业成就。如果仅仅因为要养育孩子、照顾丈夫而中断工作、中断事业,甚至对已有的成就完全放弃,失掉很多人想达到却没法达到的位置和高度,不要说有负于社会的厚望,本人也难免惆怅失落,甚至悔恨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