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普通外科诊治与护理
2979100000012

第12章 胃十二指肠疾病(2)

胃大部切除术后,一般在24小时内就可以从胃管引流出少量暗红色或咖啡色血性内容物,多为术中残留胃内的血液或胃肠吻合创伤面的少量渗出,属于术后正常现象。如果短期内自胃管引流出较大量的血液,尤其是鲜血,甚至呕血、黑便、严重者出现出血性休克,是少数病例中切端或吻合口有小血管未结扎或缝合不够紧密,胃黏膜被钳夹伤或旷置的十二指肠溃疡止血不彻底等原因所致的出血。出血也可能是继发的,即在手术后数天发生,多因结扎或缝合过紧导致组织坏死,结扎缝脱落。较严重的早期出血,甚至会发生休克,需要导再次探查止血。继发性出血不会非常严重,大多数经保守治疗即可自行止血。

2.十二指肠残端破裂

这是胃大部切除术毕罗Ⅱ式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很高,约10%~15%。多因低位十二指肠溃疡,特别是穿透胰腺头部的十二指肠溃疡,手术时过多松动十二指肠损伤浆肌层或血液循环;残端缝合过紧、过稀或结扎过紧均能造成残端愈合不良。输入空肠袢梗阻时,胆汁、胰液及肠液滞留在十二指肠腔内,十二指肠膨胀,肠腔内压力不断增高导致残端破裂。这一并发症多在术后4~7天发生。表现为右上腹突然发生剧烈疼痛,局部或全腹明显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症状。右上腹穿刺会抽出胆汁样液体,预防方法是,要妥善缝合十二指肠残端,残端缝合困难者,可以插管至十二指肠腔内进行造瘘术,外覆盖大网膜。溃疡病灶切除困难者,选择病灶旷置胃大部切除术式,避免十二指肠残端破裂。一旦残端破裂,修补手术很难成功,应立即施行引流术,在十二指肠残端处放置双腔套管进行持续负压吸引,同时也要引流残端周围腹腔。保护伤口周围皮肤防止消化液的腐蚀。用静脉营养法或空肠造瘘高营养的流食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充足的营养。此外,要应用抗生素防治腹腔感染。如果二十指肠残端破裂是因输入空肠袢梗阻所致,可以施行输入空肠与输出空肠侧侧吻合,解除梗阻。经上述处理,病症多能自愈。

3.胃肠吻合口破裂或瘘

多发生在术后5~7天,如在术后1~2天内发生,则表示术中根本没有缝合好。一般来说,组织愈合不良是缝合不当,吻合口张力过大,局部组织水肿或低蛋白血症等原因致。胃肠吻合口破裂常引起严重的腹膜炎。如发生较晚,局部已形成列口脓肿会逐渐向外穿破,从而发生胃肠吻合外瘘。如吻合口破裂导致腹膜炎,须立即进行手术修补,多能成功。但术后一定保持可靠的胃肠减压,加强输血、输液等支持疗法。如吻合口破裂发生较晚,已局部形成脓肿或瘘,除了引流以外,也要应用胃肠减压和支持疗法,一般数周内吻合口瘘会自行愈合。若时间不愈者,则应考虑再次进行胃切除术。

4.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梗阻现象

胃大部切除毕罗I式吻合,梗阻机会较少,只偶尔发生吻合口梗阻。如果应用毕罗Ⅱ吻合,梗阻机会较多,现分述如下:

(1)吻合口梗阻:发生率约为1%~5%,主要表现为进食后上腹胀痛、呕吐,呕吐物为食物,多无胆汁。梗阻多因手术时吻合口过小,或缝合时胃肠壁内翻过多以及吻合口黏膜炎症水肿所致。前两种原因造成的梗阻是为持续性的,不能自行好转,需再次手术扩大吻合口或重新做胃空肠吻合。黏膜炎症水肿造成的梗阻为暂时性的,经过适当的非手术治疗症状可自行消失。梗阻性质一时不易确诊,先采用非手术疗法,暂时停止进食,放置胃肠减压,静脉输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由黏膜炎症水肿引起的梗阻,往往数日内即可改善。若经两周非手术治疗仍有进食后腹胀及呕吐现象,应考虑手术治疗。

(2)输入空肠袢梗阻:在毕罗Ⅱ式手术后,如输入空肠袢在吻合处形成锐角或输入空肠袢过长发生曲折,使输入空肠袢内的胆汁、胰液、肠液等不易排出,将在空肠内发生潴留从而形成梗阻。输入空肠段内液体潴留到一定量时,强烈的肠蠕动会克服一时性的梗阻,将潴留物大量排入残胃内,引起恶心、呕吐。临床表现为食后约15~30分钟左右上腹出现饱胀感,轻者恶心,重者呕吐。呕吐物主要是胆汁,一般不含食物,呕吐后患者感觉症状减轻而舒适。多数患者术后数周症状逐渐减轻并自愈,少数症状严重、持续不减轻者需手术治疗,可以施行输入和输出空肠袢之间侧侧吻合术。如输入空肠袢在吻合口处比输出空肠袢低,食物逆流近端肠段内。食后不久即今呕吐,呕吐物既有食物也有胆汁。钡餐检查显示有大量钡剂进入近端空肠腔内。对少数症状严重、持续不减轻者可再次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与输入空肠袢梗阻相同。

以上情况均属单纯性梗阻。另一种梗阻情况比较严重,常发生绞窄性。多发生在结肠前近端空肠对胃小弯的术式,特别近端空肠过短,肠系膜牵拉过紧,形成一条索带压迫近端空肠,使被压迫的一段十二指肠和空肠成两端闭合肠袢,而且可以影响肠壁的血运,造成坏死或空孔。有时过长的输入空肠袢穿过空肠系膜与横结肠之间的孔隙会形成内疝,也可以发生绞窄。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呕吐,呕吐物不含胆汁,有时上腹在偏右可以触到包块。这一类梗阻容易发展成绞窄,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3)输出空肠袢梗阻:输出空肠袢梗阻多由大网膜炎性包块压迫,或肠袢粘连成脱角所致。在结肠后吻合时,横结肠系膜的孔未固定在残胃壁上,而束缚着空肠造成梗阻。主要表现是呕吐,呕吐物为食物和胆汁。确诊应借助于钡餐检查,以明确梗阻的部位。症状严重且持续时应采取手术治疗以解除梗阻。

5.胃大部切除术后倾倒综合征

倾倒综合征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在毕罗Ⅱ式吻合法中发生机会更多。根据症状在术后和进食后发生的早晚,临床上将倾倒综合征分为早期倾倒综合征和晚期倾倒综合征两类。一般认为这两种表现不同、性质各异的倾倒综合征,有时会同时存在,因此导致临床表现混淆不清。

(1)早期倾倒综合征:

表现为进食后上腹胀闷、心悸、出汗、头晕、呕吐及肠鸣腹泻等。患者面色苍白、脉搏加速、血压稍高。上述症状经平卧30~45分钟可自行好转消失,如患者平卧进食则往往不会有倾倒症状。症状的发生与食物的性质和量有关,甜食及牛奶易引起症状,过量进食往往会引起症状发作。这种症状的发生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根据临床表现,一般认为早期倾倒综合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机械因素即残胃缺乏固定,进食过量后,胃肠韧带或系膜受到牵拉,因而刺激腹腔神经丛引起症状;二是即大量高渗食物进入空肠后,在短期内可以吸收大量的液体,致使血容量减少。

(2)晚期倾倒综合征

性质与早期综合征不同,一般都发生在手术后半年左右,而多在进食后2~3小时发作,表现为无力、出汗、饥饿感、嗜睡、眩晕等。发生的原因是由于食物过快地进入空肠内,葡萄糖迅速被吸收,血糖过度增高刺激胰腺产生过多胰岛素,继而发生低血糖现象,故又称低血糖综合征。

预防倾倒综合征的发生,一般认为手术时不要过多切除胃,残胃适当固定,胃肠吻合口不要太大。术后早期应少食多餐,使胃肠逐渐适应。一旦出现症状多数经调节饮食,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极少数症状严重而经非手术治疗持续多年不改善者,可以考虑再次手术治疗。施行胃肠吻合口缩小,或毕罗Ⅱ式改为毕罗I式,或施行空肠代胃的空肠、十二指肠吻合术。

6.吻合口溃疡

吻合口溃疡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发病率约为1%~8%。绝大多数发生在十二指肠溃疡术后。溃疡多发生在接近吻合口的输出空肠黏膜上(65%),其次是吻合口边缘上(30%),少数发生在吻合口输入空肠黏膜上(5%),而胃侧很少发生。吻合口溃疡的原因与原发溃疡相似,约80%~90%的吻合口溃疡者仍存在胃酸过高现象。症状与原发溃疡病相似,但疼痛的规律性不明显,在上腹吻合口部位有压痛。纤维胃镜或钡餐检查可以确诊。吻合口溃疡一旦形成,发生并发症机会非常大,如出血、穿孔等。治疗比较困难,因此预防显得非常必要。预防措施:避免做单纯胃空肠吻合;胃大部切除时胃切除要够多,应争取做胃十二指肠吻合。吻合口溃疡一般建议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再次行胃大部切除或同时作迷走神经切断术。

7.碱性反流性胃炎

碱性反流性胃炎是胃大部切除后一种特殊类型的病变,发病率约为5%~35%,常发生于毕罗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1~2年。由于胆汁、胰液反流,胆盐破坏了胃黏膜对氢离子的屏障作用,使胃液中的氢离子逆流弥散于胃黏膜细胞内,从而引起胃黏膜炎症、糜烂,甚至形成溃疡。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持续性烧灼痛,进食后症状加重,抗酸药物服后无效;胆汁性呕吐,呕吐后症状不减轻,胃液分析胃酸缺乏;食欲差,体重减轻,胃炎常引起长期少量出血而导致贫血。胃镜检查显示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并发症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应考虑手术治疗。手术可改用Koux-eh-y型吻合术,以免胆汁反流入残胃内,同时加做迷走神经切断术以防止术后吻合口溃疡发生,效果良好。

8.营养障碍

胃是容纳食物和进行机械和化学消化的场所。食物因胃的运动而与酸性胃液混合成食糜,其蛋白质也在酸性基质中由胃蛋白酶进行消化,食物中的铁质也在胃内转变为亚铁状态以便吸收。胃大部切除术后,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消瘦、贫血等营养障碍。

(1)消瘦: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容积缩小,肠排空时间加快,消化时间缩短,食糜不能充分与消化液混合,致使消化功能减退。患者排便次数增多,多为稀便。粪内含不易消化的脂肪和肌纤维,因而患者进食的热量不足,体重逐渐减轻。处理上主要是调节饮食,注意饮食的热量和营养价值。同时也可以给予胃蛋白酶、胰酶或多酶制剂。

(2)贫血:胃大部分切除后,胃酸减少,食物不经过十二指肠,小肠蠕动快,影响铁盐的吸收,因而发生缺铁性小细胞性贫血。极少数患者因缺乏抗贫血内因子导致维生素B12的吸收受到障碍,从而发生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前者给予铁剂而后者给予注射维生素B12进行治疗。

(二)迷走神经切断术后并发症治疗与护理

1.胃潴留

随着对迷走神经解剖的不断了解以及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这一并发症已逐渐减少。多发生在术后3~4天,即拔除胃管后。表现为上腹饱胀不适,呕吐所进食物或带有胆汁。检查发现上腹部明显饱满及隆起。钡剂检查,可见胃扩张,伴有大量液体潴留,胃壁张力减退,蠕动消失,无排空现象,但用手推压可以使钡剂通过吻合口或幽门。小肠功能正常。以上症状一般在术后1~2周逐渐消失,也有严重而顽固的情况,一般无需再次手术治疗。治疗方法是持续胃肠减压,温高渗盐水一日多次洗胃,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采用迷走神经干切断或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如不加引流术,胃潴留发生率可达20%;如同时加引流术,则可下降至5%。如果采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胃潴留发生率仅为0.7%~2%。

2.腹泻

腹泻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症状严重者并不多见。表现为进食后肠蠕动亢进、肠鸣,腹痛、腹泻,排出水样尖便,可以自行缓解。这一并发症与迷走神经切断方式有很大关系。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及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如未附加胃引流术,腹泻发生率则较高。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腹泻发生率仅0%~1%。

腹泻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

3.胃小弯坏死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