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普通外科诊治与护理
2979100000029

第29章 腹部创伤(2)

1.创伤分类和术前处理应同时进行,创伤分类的目的是判断有无内脏伤,使有适应证的伤员尽早手术。内出血和内脏内容物刺激都可出现休克,这类伤员应紧急剖腹手术,但手术必然会加重休克,因此必须先输血或血浆代用品,将血压提升到90mmHg以上,方行手术,如经过抢救,血压仍升高不到90mmHg,表示有持续内出血,而且出血速度很快,应在加强抗休克的同时进行剖腹止血处理内脏伤,只有止住了血,才能控制休克。

2.手术前准备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立即用粗针头做静脉穿刺或静脉切开,建立一条通畅的输液通路,并抽血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

(3)立即静脉快速滴注平衡盐溶液或右旋糖酐500~1000mL,随即输血,在多数患者血压能够回升。

(4)安放留置导尿,记录每小时尿量。

(5)放置胃管,接吸引器进行胃肠减压。

(6)术前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开放性腹部外伤者,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3.手术治疗

一般腹壁损伤的治疗,可按其他部位软组织损伤处理原则进行治疗。腹腔内脏损伤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剖腹探查术。剖腹探查的适应证如下:①有明显的腹腔内脏损伤的征象者;②休克经治疗,血压仍不升,或上升后又下降,未能查出腹部外出血征象者;③观察中的伤员出现上述情况者;④战时,前一级医疗单位虽已行剖腹探查,但伤员又出现上述征象者。

麻醉选择:腹腔内出血的伤员,以气管内插管行全身麻醉较为安全,一般损伤可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

手术切口:一般剖腹探查多采用正中或正中旁切口,操作简单,出血少便于探查,开关腹快,又可根据情况延长切口。

探查步骤:剖腹探查手术要求动作迅速、准确、轻柔。既有重点,又要按一定次序进行以免遗漏。特别要注意探查胃后壁,贲门附近、胰腺、十二指肠和升、降结肠后壁及外侧壁、结肠肝、脾曲部位,肠系膜连接处的肠壁等损伤。开腹后,可根据腹腔内容物判断哪一类内脏损伤,切开腹膜时,有大量血液自腹腔溢出,表示有实质性脏器或大血管破裂;有气体或消化道内容物溢出,表示胃肠道破裂;有胆汁样液体时,表示有胆道系统或十二指肠破裂;有粪样液体或粪臭时,表示有回肠下端或结肠损伤;有尿液或闻到尿味时,表示有输尿管或膀胱损伤。内脏损伤的处理是按"先止血,后修补"的原则,腹腔内的大量血液,应迅速吸出,并用手捧出血块,然后逐一检查实质脏器。探查的顺序:脾、肝、肠系膜,盆腔脏器,再切开胃结肠韧带进入网膜囊检查胰腺;如发现出血来自腹膜后,应切开后腹膜清除血肿,并探查肾脏及腹膜后大血管。找出出血点彻底止血。止血时,先用手指压迫出血点,迅速吸净腹腔积血,看清出血部;然后结扎止血。切忌用止血钳盲目在血泊中钳夹止血,以免造成误伤重要器官。然后再顺序检查空腔脏器。从上腹部开始检查胃之前后壁,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逐段向下。最后检查结肠或直肠,发现胃肠壁破裂时,应暂时用肠钳夹住裂口,防止更多的胃肠内容物流入腹腔,待检查完毕后再行处理。一般先处理结肠和末端回肠的裂口,因其内容物多为粪便,感染力强,然后再处理胃和空肠。在火器伤中,必须找到伤道全程,以免遗漏伤情。对腹腔内的异物和失去活力的组织,血块均应清除,如污染严重,应用大量盐水冲洗腹腔,腹腔内置双套管引流负压吸引,并在腹膜外放置橡皮片引流。切口缝合,切口污染不严重者可分层缝合。切口污染严重,肠线缝合腹膜后,其余各层组织用金属线或粗丝线做全层减张缝合以利切口引流,又可防止切口裂开。对腹壁有较大缺损无法缝合时,可用大网膜覆盖内脏,外用凡士林纱布缝于缺损腱膜,肌肉边缘以保护内脏,等纱布下有新生肉芽覆盖,即可拆除纱布。

4.术后处理

腹部手术后,必须行持续胃肠减压,直到肠蠕动功能恢复为止。如果有胃肠造瘘,也应同时用吸引器负压吸引,吸引时间与前者相同,当造瘘目的完成后,造瘘管一般最早可在2周后拔除。

术后伤员禁食,但要静脉输入适量的液体和电解质溶液,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有贫血和低蛋白血症者要适当地输入血浆、全血或水解蛋白,待胃肠功能恢复后,才能逐步口服流质、半流质食物。

广谱抗生素的全身应用或联合使用,一般延续到炎症消退为止。

腹腔引流物应在术后4~5天取出。为止血用的填塞物,可在术后4~5天每天抽出一小段,10~12天完全取出。

腹部手术后伤员,在病情稳定后,宜早期下床活动,以防术后肠粘连。

五、护理

(一)手术前的护理

1.护士应全面掌握病情,协助医生做好紧急处理,如手术前的抗休克治疗,对继续大量出血的患者,手术应分秒必争。

2.心理护理:患者思想压力较大,特别是需要手术的患者一般顾虑重重,极端恐惧,应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慰及手术前教育,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及安全性,解除顾虑,取得合作。

3.除常规的术前准备外,做好各项必要的检查,化验配血,休克者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护送患者去手术室,并认真交待病情。

(二)手术后的护理

1.护士应了解术中情况,麻醉情况,何种手术,腹带包扎情况,引流管腔是否畅通。

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立即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做好记录。全麻患者未清醒前应平卧去枕,头偏向一侧,应运用心电监护仪每15分钟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注意呼吸道畅通,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误吸而发生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3.除特殊情况外,硬膜外麻醉后6小时血压平稳取半卧位,不愿翻身患者易发生静脉回流受阻,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应注意让患者多翻身,多做下肢活动。

4.饮食指导:由于麻醉和手术的干扰,均有一个肠麻痹阶段,在胃肠功能恢复前,须禁饮食1-2天,待胃肠功能恢复后,腹部听诊有较规则的肠鸣音同时肛门排气,便可以进食,开始进少量饮水,以后进流质,两三天后酌情改为半流质,饮食要少食多餐,以易消化高热高蛋白饮食为宜,严禁暴饮暴食,以免吻合口裂开或肠梗阻。禁食患者应做好口腔护理。

5.注意伤口出血情况,持续胃肠减压者或置有各种引流管者,引流管长短要合适,妥善固定,保持引流畅通,注意引流物的性质和量,若引流液量多且鲜红,则应及时报告医生。

6.在大剂量应用抗生素的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局部反应,二重感染等。

7.鼓励患者早下床活动,减轻腹胀,促进肠蠕动恢复,预防术后肠粘连及肺炎并发症发生。我们一般在术后7-8小时就鼓励患者床上活动,1-3天后下床活动。下床活动的平均时间为术后36小时左右。

(刘素莲刘艳萍朱爱萍)

腹腔内个别脏器伤的

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

一、肝脏外伤

肝外伤占各种腹部损伤的15%~20%。有肝硬化等慢性肝病时发生率较高。肝外伤破裂后临床以内出血征象为主,因胆汁外溢,腹膜刺激征较脾破裂明显,有时血液由于通过胆道进入十二指肠而出现黑便及呕血。

肝破裂的处理原则是彻底清创、确切止血、通畅引流。根据肝破裂范围,可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裂口不深或在肝缘,创缘较整齐者,在清创后可将裂口直接缝合,裂口较大、较深,裂口内有不易控制的动脉出血,可考虑结扎肝固有动脉或其分支,结扎前先试行阻断该动脉血流,观察其止血效果,确有效时方可进行结扎。肝脏裂口在清创后进行缝合并充分引流。肝脏组织大块破损或呈粉碎性破裂,或肝组织损伤严重者,可将肝组织整块切除或行肝叶切除,肝脏损伤严重,伴有肝静脉主干或下腔静脉撕裂时,需采用下腔静脉转流,暂时阻断下腔静脉及肝门诸血管,使肝脏暂时处于"无血状态"下修补肝静脉主干或下腔静脉的裂口。肝组织大块缺损,止血不满意,又无条件行较大手术的情况下,可在肝脏创伤内用大网膜,吸收性明胶海绵,氧化纤维堵塞后,再用长纱条顺序填入裂口以压迫止血,纱条尾端自腹壁切口或另做戳创引出腹壁外,术后第五天起,每日抽出纱条一段,7~10日取完,此期间必须加强抗生素治疗以防感染。外伤性肝破裂不论哪种手术方式,在创面或肝周围应留置引流物进行通畅引流。

二、脾脏外伤

脾脏是腹腔内脏中最易受损伤的器官,发生率占各种腹部伤的40%~50%。有慢性病理改变(如血吸虫病、疟疾、黑热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等)的脾脏更易破裂。根据损伤的范围,脾破裂可分为中央型破裂(破在脾实质深部);被膜下破裂(破在脾实质周边部分)和真性破裂(破损累及被膜)等有3种。前两种因被膜完整,出血量受到限制,故临床上并无明显出血征象而不易被发现。如未被发现,可形成血肿而最终被吸收。但有些血肿(特别是被膜下血肿)在某些微弱外力影响下,可以突然转为真性破裂,导致诊治中措手不及的局面。这种情况常发生于外伤后1~2周,应予警惕。

临床所见脾破裂,约85%是真性破裂,破裂部位较多见于脾上极及膈面。破裂如发生在脏面,尤其是邻近脾门者,有撕裂脾蒂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出血量大,患者可迅速发生休克,甚至未及抢救以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