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普通外科诊治与护理
2979100000008

第8章 腹外疝(3)

约半数病例,在发生嵌顿引起局部明显疼痛,出现急性肠梗阻症状时才来就诊。故对急性肠梗阻患者,尤其是中年妇女,应注意检查有无股疝,以免漏诊。

四、治疗

股疝易嵌顿,又易发展为绞窄,应紧急进行手术治疗,最常见的手术方法是McVay修补术。有两种手术径路:腹股沟上切口和腹股沟下切口。

(一)腹股沟上修补术

切口同腹股沟斜疝修补术,逐层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显露腹股沟韧带。将腹内斜肌、圆韧带(在男性为精索)牵向内上方,显露腹股沟管后壁。在腹壁下动脉内侧切开腹横筋膜,即可发现疝囊,进入股管。然后边游离。边向上提出疝囊,也可在卵圆孔处用力向上推压,直到疝囊完全游离。提出切口外,切开疝囊,回纳疝内容物,以丝线作高位缝扎,切除多余疝囊壁,按照McVay术式,将腹横筋膜、腹内斜肌、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缝至耻骨梳韧带和陷窝韧带。然后还可缝合耻骨肌筋膜和腹股沟韧带,以封闭股环。最后,逐层缝合切口。

(二)腹股沟下修补法

卵圆窝处直切口。切开筛筋膜,直接显露疝囊。细心推开股静脉和大隐静脉,向上分离至疝囊颈部。切开疝囊,回纳疝内容物,高位贯穿缝扎疝囊颈,修去多余囊壁。然后将腹股沟韧带、隐窝韧带与耻骨梳韧带缝合,以关闭股环。在外侧宜注意勿损伤或压紧股静脉。

进行嵌顿性或绞窄性股疝手术时,因疝环狭小,回纳疝内容物常有一定困难。遇有这种情况时,可切断腹股沟韧带以扩大股环,但在疝内容物回纳后,应仔细修复其切断的韧带。切开陷窝韧带也可扩大股环,但有损伤异位闭孔动脉的可能,应予慎重考虑。

(孙晓芹刘欣菊毕于合)

其他腹外疝

一、切口疝

切口疝是指腹腔内脏自腹部手术切口突出的疝。以下腹部中线切口发生率较高。发病率通常为1%以下,但切口感染发病率可达10%。

(一)病因

切口疝之所以多见于腹部纵向切口,是因为除腹直肌外,腹壁各层肌肉及筋膜、鞘膜等组织的纤维大体上都是横向走行的,纵向切口势必切断这些纤维。在缝合这些组织时,缝线容易在纤维间滑脱;已缝合的组织又经常受到肌肉的横向牵引力而容易发生伤口哆裂。此外,纵向切口虽不致切断强有力的腹直肌,但因肋间神经可被切断,其强度可能因此而降低。除上述解剖因素外,手术操作不当是导致切口疝的重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切口感染所致腹壁组织破坏(由此引起的腹部切口疝占全部病例的50%左右),其他如留置引流物过久,切口过长以至切断肋间神经过多,腹壁切口缝合不严密,手术中因麻醉效果不佳,缝合时强行拉拢创缘而致组织撕裂等情况均可导致切口疝的发生。手术后腹部明显胀气或肺部并发症导致剧烈咳嗽而致腹内压骤增,也可使切口内层撕裂而发生切口疝。此外,年迈、营养差、腹肌萎缩、肥胖等引起的伤口愈合不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各种常用的腹部切口中,最常发生切口疝的是经腹直肌切口,下腹部因腹直肌后鞘不完整而更多。正中切口和旁正中切口,因不损害肋间神经而发生切口疝者较少;但正中切口(尤其是上腹部)因缺乏坚强的腹肌保护和正中线血供较差而发病者可较旁正中切口为多。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腹部切口疝的主要症状是腹壁切口处有肿块出现。肿块通常在站立位或用力时更为明显,平卧休息则缩小或消失。较大的切口疝有腹部牵拉感。伴随食欲减退、恶心、便秘、腹部隐痛等症状。多数切口疝无完整疝囊,故疝内容物常可以与腹膜外腹壁组织粘连而成为难复性疝,有时还伴有部分性肠梗阻。

检查时可见切口瘢痕处肿块,小者直径数厘米,大者可达10~20cm甚至更大。有时疝内容可达皮下,此时常可见到肠型或蠕动波,扪摸则可感到肠管的咕噜声。肿块复位后,多数可扪到腹肌裂开所形成的疝环边缘。腹壁肋间神经损伤后腹肌薄弱所致切口疝,虽有局部膨隆,但无边缘清晰的肿块,也无明确疝环可扪及。切口疝的疝环一般比较宽大,很少发生嵌顿。

(三)治疗

主要为手术治疗,仅在年迈体弱,不能耐受手术或者不能控制顽固性咳嗽者可使用弹性绷带包扎。

手术原则包括:①切除切口瘢痕;②显露疝环后,沿其边缘清晰地解剖出腹壁各层组织;③回纳疝内容物后,在无张力的条件下拉拢疝环边缘,逐层细致地缝合健康的各层腹壁组织,必要时可用重叠缝合法加强之。以上要求对于较小的切口疝是容易做到的。对于较大的切口疝,因为腹壁组织萎缩的范围过大,要求在无张力前提下拉拢健康组织有一定困难,则需内置移植物填补缺损,才能获得满意的修补。如在张力较大的情况下强行拉拢,即使勉强缝合,终究难免复发。常用的移植物有自体阔筋膜、自体真皮、塑料、纺绸等。

二、脐疝

由脐环处突出的疝称为脐疝。临床上分为婴儿脐疝和成人脐疝两种。前者远较后者多见。

(一)病因

1.婴儿脐疝

此病属先天性。发病原因有脐部发育不全,脐环没有完全闭锁;或脐部的瘢痕组织薄弱,不够坚固。在腹内压增加(经常啼哭、便秘、包茎等)的情况下,内脏可以从脐部突出而形成症。被盖物仅为瘢痕组织、皮下和皮肤。

2.成人脐疝

此病较为少见。可能与脐环处瘢痕组织变弱有关。诱因是妊娠、慢性咳嗽、腹水等。疝内容物初期多为大网膜,随后还有小肠、结肠等。常因与疝囊壁发生广泛粘连,形成多房性间隙。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1.婴儿脐疝

此症较常见,多属易复性疝,嵌顿少见。当啼哭、站立和用劲时,脐部膨胀出肿块,一般直径1~2cm,无其他症状。往往在洗澡,换衣时被无意中发现。

2.成人脐疝

此病多见于中年肥胖经产妇女。主要症状是脐部有半球形疝块,可回纳,常伴有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和隐痛。由于疝环一般较小周围瘢痕组织较坚韧,因此,较易发生嵌顿和绞窄。巨大的脐疝呈垂悬状。

(三)治疗

1.婴儿脐疝

绝大多数可通过脐部筋膜环的逐步收缩而在一岁内自愈。因此2岁前,除非嵌顿,可以等待,采用非手术疗法促使自愈。如已满2周岁,脐疝直径超过1.5cm者宜用手术治疗。沿脐口1cm处,沿脐作半圆形切口,分离皮肤和皮下组织,显示腹直肌前鞘、疝环及疝囊。正中切开腹白线,游离疝囊,回纳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切除部分疝囊后,给予缝扎。然后将两侧腹直肌鞘缘(即腹白线)间断缝合,最后缝合皮肤。

2.成人脐疝

宜早施手术治疗,嵌顿时应紧急实施手术。围绕脐部作一横行椭圆形切口,分离疝囊直至颈部,细心分离粘连,在疝囊颈部切断,将疝连同紧密粘连难以分离的大网膜和多余的皮肤一并切除。游离疝环周围的腹横筋膜、腹膜。予以横形对合缝合,然后在上下两侧游离腹直肌及其腱膜,必要时可作重叠缝合。

三、结语

随着疝修补材料在医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疝治疗的观念和方法有了彻底改变,无张力疝修补技术已经逐步替代了沿袭近百年的疝修补术。而腹股沟区解剖学的一些新认识(如:Fruchaud的耻骨肌孔,该区域从浅入深估计各层解剖结构对修补手术的价值)也有利于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的立论。现代无张力疝修补术也包括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它更适用于多次复发性疝和双侧疝。应用内存记忆弹力环补片微创修补腹股沟疝,改良的Stoppa技术修补巨大腹壁切口疝和缺损。聚丙烯和e-PTFF聚合体复合物修补巨大切口疝等方面亦取得了较好效果。

(毕于合孙晓芹刘欣菊)

腹外疝手术护理

一、术前护理

1.消除引起腹压增高的因素。如忌烟、镇咳,防止呼吸道感染;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多吃蔬菜等粗纤维食物;保持排尿通畅,对年老患者要了解其排尿情况,如有前列腺增生症等尿流不畅症状应先予解决。

2.注意基础护理,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3.对年老腹壁肌肉薄弱患者或切口疝、复发疝患者术前要作腹壁肌肉锻炼,如仰卧起坐等。

4.练习卧床排便。

5.备皮。术前备皮至关重要,既要剃净又要防止剃破,手术日早晨需再检查一遍有无毛囊炎等炎症状况,必要时应暂停手术。

6.急诊术前护理:腹外疝发生嵌顿或绞窄时要进行急诊手术。除做好术前备皮及心理护理外,要加强输液、抗菌及配血等工作。因腹外疝嵌顿后的病理生理变化与急性肠梗阻相同,对全身影响较大。

二、术后护理

1.观察切口、阴囊部有无出血、血肿状况。手术时仔细止血,术后伤口一般不需加沙袋压迫,但如有切口血肿,应予适当加压,阴囊渗血时应予抬高,可在二大腿间贴宽胶布条将阴囊托起或用丁字带兜起阴囊。

2.注意保暖,防止着凉,避免咳嗽,如必须咳嗽时应用手掌扶持伤口,在增加腹压时(如咳嗽)手掌稍稍加压于切口。

3.术后平卧,不宜过早下床活动,术后1~2日可卧床翻身及进行上肢活动,术后3~5日才可坐起,逐步下床活动。

4.保持大小便通畅,保持切口敷料不被污染。

5.术后6~12小时,麻醉消失。根据患者食欲可进流食,逐步改为半流及普食。

三、出院指导

术后避免腹内压增高,以免复发。

1.出院后注意适当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3个月内不宜参加重体力劳动,或过量活动。

2.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多食高纤维饮食,养成定时大便习惯,以防便秘发生,若有便秘可用缓泻剂。

3.积极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如肺部疾患、前列腺肥大等。

(刘欣菊孙晓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