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掌上帝国之五胡乱华
29899200000018

第18章 桓温北伐

石虎和他的儿子们都死了,后赵算是彻彻底底灭亡了。苻健在关中建立了前秦政权,于公元352年正式称帝。前燕在慕容儁和慕容恪兄弟的带领下击败了段龛,成功夺取了青州,国力蒸蒸日上,东晋也平定了王敦和苏峻的内乱,形势比起之前貌似好了不少。

在苻健建国后不久,盘踞巴蜀一代的成汉帝国已经被东晋灭掉,灭亡成汉帝国的人——桓温。

桓温,字子元,汉族人,东晋杰出的政治家和权臣!他早年曾经立下赫赫战功,晚年有篡位的野心,但是没能实现!

桓温并不是跟石勒一样出身草莽,却也不是东晋的高等门阀,他的父亲桓彝曾经是东晋的一员大将,于苏峻叛变之时,被苏峻的部将韩晃和泾县县令江播杀害,长大之后的桓温立志为父报仇!

不过,等到他长大之后,仇人韩晃和江播都已经死了。可是,桓温还是不死心,抱着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的想法,桓温怀揣利刃来到了江播的灵堂,趁人不备就手起刀落,斩杀了江播的三个儿子,制造了震惊天下的血案!也许是当时东晋的法律不健全,也许是大约江播的名声的确太差,桓温的报仇行动,不但没有给他招致杀身之祸,反而为其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江东一代人人都竖起拇指称他是孝子,官府也没有追究。

这件事情之后,桓温声名鹊起,不久之后居然被晋明帝看中了,还把自己的女儿南康公主许配给他,桓温就这样成了当朝驸马!

当上了驸马之后的桓温,事业开始走上坡路,先是做了琅琊太守,然后是徐州刺史。当时,太后庾氏家族可以说是只手遮天,连乌衣巷的王家也被他们压制得抬不起头来。

权臣庾翼在把持朝政多年之后终于一命呜呼,朝廷为了控制庾家的势力扩张,让桓温接替庾翼当上安西将军和荆州刺史。

此时位于益州腹地的成汉帝国建国也有一段日子了,朝政越来越腐败不堪,民怨四起。桓温在荆州待了一段日子,整顿内政,恢复生产,积谷囤粮,把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他在得到成汉帝国内部混乱的消息之后,觉得灭亡成汉帝国的时机已经来临,上表皇帝要求讨伐!

当时朝廷之中的很多大臣都不同意,和当年司马昭讨伐蜀汉一样的理由,全认为益州地区道路艰难,恐怕得不偿失!但是桓温坚持己见,并最终得到了皇帝的同意!

公元347年3月,桓温亲自率兵攻击成都,当时成汉帝国人心离散,将领们根本无心抵抗,桓温三战三胜,包围成都。成汉皇帝李势被逼无奈出城投降,桓温把他生擒,送到首都建康!整个战役历时四个月,从此之后,桓温的名声就更响亮了。

桓温声势大振,顿时引起了朝中恐慌。由于桓温镇守的荆州面积占了东晋朝廷的一小半,此时兵力强横,朝廷怕他变成另外一个王敦,于是升任殷浩为扬州刺史,让他们相互制衡!

桓温知道殷浩是个庸才,也没有把这厮放在眼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之后,听说石虎病死,后赵帝国内部混乱,互相攻打,中原又出现了前秦和前燕两个小国家,正打得不可开交。他认为北伐复国的机会来临了,立即上书给皇帝,但是奏章上去两年居然没有下文!

这里面也是有原因的,当时东晋名义上是个统一的政权,实际上内部割据势力非常严重。为了防御来自四面八方的敌国,所有的刺史都是手握重兵,对中央政府的指令要么不闻不问,要么阳奉阴违,总之都是尾大不掉!桓温本来就立下了大功,如果再让他北伐成功,东晋朝廷岂不是他一面独大!

根据史料记载,桓温其实没有真正救民于水火的想法,他的北伐只不过是为了在朝廷中树立自己的威信,以便于独掌朝纲。可是在朝廷内部,很多其他权臣跟他想法一样,互相制约,所以桓温的奏章根本得不到回复。

在这种情况下,俨然在荆州地区形成了独立王国的桓温也懒得再跟朝廷废话,既然没有答复,我也就不等你的答复了,我自己有兵有粮,难道还缺你一道圣旨!他打算单独采取行动,把中央政府扔在一边。

中央政府可不愿意他这么做,一直以来,他们都倚仗殷浩来制约恒温,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中央和恒温也只维持名义上的君臣关系。恒温处于一种半独立地状态,只差没给自己脑袋扣上一顶皇帝的帽子罢了。

当时晋明帝司马绍驾崩,小皇帝司马聃刚刚九岁,朝政自然把持在权臣手中,恒温屡次上书,司马聃的回复就三个字——不同意!

公元351年,十二月十一日,恒温的暴脾气上来了,管你同意不同意,老子就是要北伐,在上了最后一道奏折之后,就带着四五万人马顺长江而下进驻武昌,战事一触即。大家觉得恒温不像是要北伐,有可能是要南下呀!南下不就是造反吗?又是一个王敦!

自从王敦政变之后,武昌几乎成了东晋百官的噩梦!

殷浩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向皇帝递交了辞职信,他觉得桓温的这次军事行动可能与自己有关,如果自己离职,桓温的怒火有可能就会得到平息!

当时有人劝阻殷浩,说他辞职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到时候桓温一家独大,皇上肯定要被架空。而对于桓温的北伐,朝廷中没有一个同意的,因为大家认为如果他取得了实质上的胜利,司马家的朝廷就会不复存在,北伐复国等于灭亡司马皇族!

吏部尚书王彬请相王司马昱给桓温写信,并且表示如果司马昱写信不管用,那就让皇帝也来写一封,反正无论如何一定要停住桓温的马蹄,不能让他随随便便踏上征途,咱们宁可不复国,也不能看着权臣做大!

当时司马昱已经决定,自己先给桓温写一封信,如果他同意停止进军,那么相安无事,如果他不同意,东晋的中央军就要以平叛的名义对桓温发起攻击。

在这封信中,司马昱深刻检讨了自己的过失,并且表示虽然北伐势在必行,但是需要一个适当的时机,现在粮草不足,军心不稳,不是动手的时候,希望桓温不要对中央政府有什么猜忌!另外,还很含蓄地说明,如果桓温着手北伐,很有可能被别人误会成为反贼,到时候后果自负!

桓温看完信之后,怅然若失,一种无力感从足底升起,他叹息一声,立即下令撤军。他知道自己就要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了。

一年之后,东晋政府派出殷浩进行北伐,这时候后赵帝国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了,形势也基本上稳定了下来,北伐最佳的时机也已经错过。桓温当然生气,他知道朝廷阻止他北伐,是他怕趁机称帝。但如果殷浩北伐成功,难道就会做一个忠臣吗?不过桓温也知道,殷浩不可能成功!

果然,没多长时间,殷浩的北伐军就被前秦帝国打败,狼狈逃窜了回来。全国上下一片哗然,中央政府只能把殷浩贬为庶民以平民愤!

现在到了桓温发挥的时刻了,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权臣都不可能再阻挡他的步伐。公元354年,二月,坐镇荆州的征西大将军恒温,再次上表请求北伐。他只是上表,根本不管皇上批不批,你批我也去,不批我也去。

后赵帝国已经灭亡,前燕帝国路途遥远,桓温的北伐目标仍然是盘踞关中的前秦帝国!

桓温分兵两路,水陆并进,水路逆流而上,出武关,越秦岭,直取关中。陆路由梁州刺史司马勋率领,出子午谷,扫清长安西部的重要据点,有点当年魏延子午谷战略的意思!

桓温终究是比殷浩要强多了,大军刚刚出动就生擒了前秦帝国的荆州刺史郭敬!然后兵锋直指蓝田县南部!前凉帝国也趁机派出军队,攻占前秦帝国的领土瓜分关中。

在这种三面受敌的形势下,苻健派出了精锐部队前往抵抗,太子符苌、丞相符雄、淮南王苻生、平昌王符菁率兵五万,前往峣关集结,准备对抗恒温的主力大军。

四月二十二日,大军集结完毕,恒温首先发动攻击,两军大战。苻健的三儿子苻生单枪匹马,冲锋陷阵,在万马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比长坂坡的赵云还猛!苻生是个独眼龙,性情残暴,打起仗来不要命,在这次战役之中,他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恒温也不是吃白饭的,打仗玩的是战术,苻生就算是楚霸王附体,又能怎么样?在桓温的指挥之下,晋军最后还是大获全胜,前秦兵团大败。

紧接着,桓温的老弟桓冲又在白鹿原击败了前秦宰相符雄,势如破竹,仅仅用了三天的时间,就推进到了灞上。灞上这个地名大家一定很熟悉吧,就是项羽摆鸿门宴的地方,刘邦的军队也曾经在这里驻扎!距离长安城仅有二三十里的路程!

前秦帝国命悬一线,不少人认为铁定要亡国了。当时关中的力量实在是太微弱,苻健花了很大力气也才拼凑出四万人马,而这已经是倾国之兵了。如果这一次再战败,一切都将化为尘埃!

他分出老弱残兵六千人守城,然后派大司马跟符苌会师,准备来一场大决战!

桓温一系列的胜利,激发了晋朝人民的爱国热情,长安附近的郡县全都向桓温投降!人民几乎都认为,晋朝马上就要统一全国,苦难的日子就要过去了。

可是桓温让大家失望了!

送走了归降的老百姓们,桓温陷入沉思。夜幕深沉,远处的长安城灯火连绵,灿若星河。八百里秦川啊,谁得到它就得到了帝王的资本,秦朝以此为资本统一天下,刘邦以此为资本建立汉朝四百年江山,我桓温是不是也快要坐上皇帝的宝座了呢!

他转念一想,苻健既然已经决定拼命了,前秦帝国集结了最精锐的军团。如果自己和他展开决战,一旦失败,自己可能老本尽失,还可能连名声都毁了。

桓温已经在考虑见好就收了!